艺术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有人把艺术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之一。杨绛先生翻译过英国诗人兰德的一首名叫《生与死》的诗,诗中写道: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有人认为
艺术是生活的镜子
。
查里·克洛斯(Chuck Close)借助相机等工具,先拍摄,再用投影仪放大到画布上进行描绘。他用逼真的画面揭示出一个真实的虚幻,是具象中的抽象。
△
查里·克洛斯作品
也有人认为
艺术是对现实的超越
。作为一个超现实主义者,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的艺术似乎只能与梦幻、荒诞、疯狂等语意相联系。在奇幻怪异的画面背后,达利艺术依然潜藏与其个人经验和时代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精神。
△
萨尔瓦多•达利作品
无论是忠于现实还是超越现实,艺术作品所反映的,都是艺术家对于这个世界的思考,他们思考着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内心的自省与未知的探索。
在思考的基础之上,艺术同样也是一门技术。
文学家遣词造语、画家挥毫泼墨、摄影师操控相机、导演调度片场……如果说思考是灵魂,技术就是为作品注入灵魂的途径。
正如克罗齐所说:“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它们在审美的方面交会”。
艺术的表现手段可以借鉴和利用科技,如陶釉的烧制、印染颜料的创新、油画颜料的改进等;艺术的表现题材可以随着科技领域的扩大而扩大,如外太空的风景、微观世界的奇妙景象。
大数据时代,艺术变成大数据的分析。技术的革新引发艺术的变革,时代赋予艺术新的可能。
在今年的艺术厦门博览会上,有一个将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的作品引人关注——“看见思考的光”。
这一装置艺术作品,由艺术家邹操和ThinkPad共同打造,以“艺术流”类型为切入点,将中国当代艺术和科技深度融合。
作品由三个可以开合的“大脑模型”和ThinkPad电脑组成,通过触摸不同的“大脑”装置,可以呈现出思考的不同过程,即思想的启动、思考在大脑形成过程的复杂性以及成为作为思想的独一无二性。
借助ThinkPad的科技,邹操对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进行颠覆性改变,借此使博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念得以真正实现。
当我们触摸第一个“大脑”上的神经元或穴位的时候,“大脑”上的穴位点和神经元便会律动出光芒,象征思考的启动。
开启第二个“大脑”,ThinkPad便会显现出红外线激光对撞的场景,这就像是左右脑之间信息的交流与互换,象征着思考正在发生,也象征着思想的复杂性。
在第三个“大脑”的右侧写下此刻所想,通过大脑后台ThinkPad对每个人不同笔迹和速度的大数据计算,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专属艺术作品。
在“看见思考的光”这一作品之前,ThinkPad已和艺术家邹操几次合作。其中“云山诀”艺术展,用科技与艺术共同阐释了中国古老的哲学理念——
大象无形
,让每一个观看者低头沉思。
参与者用毛笔在水中书写、作画。
通过ThinkPad传感器捕捉水中书写的文字。再生成二维码,用技术存留作品信息。
近年来,ThinkPad和艺术多次跨界合作,例如举办“任性音乐之夜”,两度打造《少数派》纪录片,携手“阿波罗艺术网”扶持青年艺术家。
△
任性音乐之夜
△
《少数派》纪录片
科技除了助力艺术,极致的技术本身就是艺术。ThinkPad在设计上推崇简洁,而外观的灵感则来自日本传统漆器——松花堂便当盒,外表黑色低调,内部装满美食,予人温暖关怀。
△
松花堂便当盒
就像ThinkPad始终不变的黑色外观,手不离键的“小红点”以及合理的内部布局,这些独特标签也象征着匠心打造的品质追求。
科学的深入拓展往往会用到人类的激情和大胆的想象力,这都是在艺术中得以发挥和培养起来的能力。科学家可以从艺术中吸取生命力,提升创造能力。
ThinkPad打造了数十台充满艺术DNA的经典机型,特别是1995年3月推出的被誉为“蝴蝶机”ThinkPad 701c,被永久收藏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还有跻身英国大英博物馆藏品的TransNote,也体现着科技的美学。
△
范主专门做了一个gif图,有木有感受到它“化蝶”过程的奇妙?
ThinkPad 701c作为艺术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艺术赋予了科技更多想象力与审美。对于视“思考”为灵魂的ThinkPad而言,艺术是“思考”最佳的呈现方式,能够与时间的洪流和时代的局限相抗衡。在互联网时代,为大众搭建起一座通往艺术的桥梁。
而这道桥梁也可以是
ThinkPad私定服务
,以科技手段将思考成像,把个人艺术复刻在电脑A面,让更多人贴近艺术,进一步发觉真实自我。
艺术与科技是人类探索世界的两种平行的方式,二者都有一个独立的完整体系,却又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艺术家通过思考,利用科技手段更好地表达情感,而科学家的头脑风暴需要借助艺术有机模式去改造外界。
人类“从不止于思考”的坚持,造就了科学与艺术,在探索之路上,推动文明不断向前。
(本文章来自公众号:商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