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真的没有必要去聆听别人喋喋不休的抱怨,你可以逃走,你也可以直接对抱怨者说“No”。如果你不去参与那个游戏,抱怨者就得去面对其痛苦,痛苦是帮助人直面真相最好的动力。
抱怨是在讲述你不要的东西,而不是你要的东西。
美国牧师威尔•鲍温,“不抱怨”运动的发起人在《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如是说。
他的这个说法,预言了习惯抱怨的人的命运——被周围的人放逐
。
我自己也看到,无论是生活中认识的人,还是我的来访者,假若总是多少年如一日地对周围的人抱怨,他们势必会陷入孤独中。一般的孤独尚可以忍受,因为抱怨者的人际关系普遍比较少,他们习惯了这一点,不觉得有什么,但他们最后会发现,最重要的人,如挚友、配偶和孩子也要远离他们,那时他们才会极其恐慌,他们惧怕“被放逐”。
最烦之处:抱怨者并不想改变
前两天,我的一个20多岁的朋友F对我说,她很痛苦,因她发现,最亲密的人也不能包容她的脆弱。
原来,F向男友“袒露”痛苦,而他一点都不理解,反而指责她,这让她非常痛苦,并想这样的爱情有什么意义,很想说分手,强忍住才没有说。
我问她男友说了什么话让她印象深刻,她想了想说,男友说,他受不了她总是抱怨,总是看到消极的一面,而对积极的一面视而不见。
因为对F很了解,知道她有一个总是在抱怨的妈妈,所以我对F说,男友对你的抱怨的看法,像不像你对妈妈的抱怨的看法。
噢,是啊,那是一模一样的。F惊叹到
「
她饱受妈妈抱怨的折磨,但却没想到,自己这一点上也像足了妈妈,也总是在亲密关系中抱怨
」
再多说说你对妈妈的抱怨的理解和感受吧,我对她说。
她说
「
第一感觉就是烦,然后就想逃跑
」
我再问,这种烦的感觉是怎样的呢,或者说,烦什么呢?
她仔细体会了一会儿后说,她有一个下意识的想法,
「
其实妈妈根本不想改变什么,她就是要抱怨,小时候,她一听到妈妈抱怨就想努力去改变,消除妈妈抱怨的根源,改变事情的格局。但是,每当事情可以奏效时,她发现妈妈自己会搞点事让格局又回到以前
」
F的妈妈向F抱怨的主要内容是,你的爸爸不顾家,你的爸爸是一个自私的人……
一直以来,F也会这样看,但大学毕业后一天她突然明白,爸爸的不顾家和自私好像是妈妈惯出来的,譬如妈妈总抱怨爸爸不给钱,但是妈妈却从来不主动找爸爸要钱,而且在她很小的时候她记得,爸爸如果给家里钱,妈妈也总是往少里要。
想到这些时,F觉得很可怕,她实在难以理解,妈妈到底在追求什么,妈妈好像只是在追求抱怨似的,为了能玩抱怨的游戏,她什么都能忍受。并且,
事情最后也真如妈妈所抱怨的发展,妈妈身边的人都变得有些“忘恩负义”,包括F自己也想逃离妈妈,变成一个妈妈口中的“狼心狗肺的孩子”
。
F说“实在难以理解”,她的准确意思是感到震惊,她其实是知道妈妈在要什么。她说,妈妈只是在要别人可怜她,为了要这种可怜,她得将自己置于可怜的境地,所以她需要被爸爸辜负,被别人欺负,甚至连妈妈请的钟点工都会对妈妈粗鲁无礼。
这样就可以看出F的妈妈这位抱怨者的内心逻辑:
首先,她希望被可怜。
其次,她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置于可怜的境地,她真的是弱小的被欺负的,而有一个人或多个人真的是“坏的”“忘恩负义的”。
接着,她再找另一个人去抱怨,抱怨那个人或那多个人对她不好。
听抱怨者抱怨时,我们也会有一个心理发展历程:
➤ 首先,同情抱怨者。
➤ 其次,希望帮助他们,要么出主意,要么身体力行为他们做些事情。
➤ 最后,发现抱怨者好像根本不想改变局面,甚至好像还乐在其中,于是感觉到烦,想逃离抱怨者
。
“大炮筒”可以逃避抱怨
在《不抱怨的世界》中,
抱怨的反义词是宽恕,是接受
,这真的很好,这是终极的境界。
我一位来访者,最近一段时间觉得要崩溃。为什么会这样,他解释说,可能是家里一下子来了一大堆亲人,父母、岳父母和一个妹妹都来到了他家中,令他不堪重负。
但继续聊下去,他才发现,核心是抱怨。父母、岳父母、妹妹和妻子,他们对某个人不满的话,常常会来找他诉说,这种诉说令他很痛苦,因为,这边是亲人,那边也是亲人,他怎么做?
可以说,这个亲人抱怨时,自己是受害者,被抱怨者是坏蛋,并希望他站在自己一边,甚至要替自己伸张正义。那个亲人抱怨时也玩这样的游戏。最终,他会发现自己在夹缝中不知该去向何方。
这也是中国大家庭的可怕之处,我们多习惯绵里藏针,其实就是抱怨,主动将自己置于受害者地位,而让别人替自己承担抗争的责任。如果是小家庭,那么模式容易固定下来,一个人就会倾向于站在某人一边,譬如F就稳定地站在妈妈一边。但对于我这位来访者,前一段时间家里一下子来那么多人,他的内心就会很乱,一会儿他要这样站,一会儿他又要那样站,这种内心的摇摆会让他更加难受。
和他谈话时,我也突然间明白,很多人找到了自己对付抱怨的方式。
譬如,有些人会变成“大炮筒”,很直很憨很傻,什么秘密都藏不住,哪怕刚答应你替你保守秘密,但一转眼就噼里啪啦地将你的秘密告诉别人,甚至还在大庭广众之下讲了出来。你质问大炮筒,大炮筒会抱歉,会谴责自己那时怎么那么没心没肺,但一下次他们照旧会做大炮筒,最后你会变得不敢再将什么事告诉他们,而这正是他们想要的。
回想我身边的一些大炮筒,他们身边都有一个超级抱怨者。我想,抱怨者本来是希望他们做一个垃圾桶,但做垃圾桶时间一长太痛苦了,他们于是转而做了大炮筒。
不过,大炮筒的问题是,他们也会成为抱怨者,他们也会噼里啪啦地向别人讲第三者的坏话,这就令他们也显得烦人起来。如果他们只做大炮筒,而不做抱怨者,他们是很可爱的。但是,一个超级大炮筒如果同时也是超级抱怨者,那他会令人讨厌至极。
不参与抱怨的游戏
还有些人会绝对不说别人坏话,我这位来访者就是。他是对家族中的诸多抱怨者的抱怨深恶痛绝,所以自己走向相反,绝对不抱怨,绝对不向一个人讲述第三者的坏话。
这看起来是一个很好的素质,不过,这样的人也会有局限,譬如我和这位来访者谈话时,他会无意中抹去很多信息,我和他谈话总有磕磕绊绊的感觉,有时候一些关键信息就遗漏了。
他这种说话方式,既是为了防止别人来试探他的想法,因为他的妈妈特别想了解他的一切想法,同时也是因为他绝对不要说别人坏话,所以每当到了这种时候他会有些磕磕巴巴。
还有些人会成为极好的倾听者,在必要的时候他们会绝对地守口如瓶,他们是抱怨者最好的倾诉对象,但他们自己会付出代价。例如,
他们也会成为非常孤独的人,甚至有些自闭,因为如果建立关系都建立成抱怨和聆听的关系,那真是太痛苦了。
相比之下,可能还是更多的人也成为抱怨者。以前,我回河北老家农村时,常去邻居家串串门,和他们聊聊天,但有一天因为一个发现我再也不愿意去了。我发现,基本上所有人都在抱怨,而且抱怨的内容就是一个三角,我对A很好,A对B竟然比对我好,你说A是不是忘恩负义?这个发现让我觉得有些崩溃,从此以后,我要么不去串门,如果串门的话听他们抱怨,我也只是当做耳旁风,让抱怨随风而逝。
抱怨和袒露心声不同。
单纯的
袒露心声
,没有构建起一个“受害者、加害者和同情者”的三角关系,这时倾诉者只是在如实地讲述自己的感受,没有一点修饰,也没有希望倾听者给自己一些什么固定的回应。
这时倾听者主要就只是在陪伴,而且倾诉者在倾诉时自己常常会恍然大悟,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
相反,
抱怨
者会突出自己的受害者角色,也会扭曲加害者的事情,同时会对倾
听者有很强烈的期望,期望倾听者能同情自己,和自己一起谴责加害者
。这时倾听者就会感觉到有一种压力,好像必须得同情抱怨者似的,否则自己会内疚,觉得自己也不是好人了。
如果你是在生活中,那么,你真的没有必要去聆听别人喋喋不休的抱怨,你可以逃走,你也可以直接对抱怨者说“No”。如果你不去参与那个游戏,抱怨者就得去面对其痛苦,痛苦帮助人直面真相的最好动力。
(图文源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