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现在公众号有置顶功能了,大家把微信更新到最新版本,点开“中国内地房地产投融资俱乐部”公众号,点“置顶公众号”键,就可以将我们置顶了。这样,您就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我们。
版权:作者 张庭宾 来源 中华元智库
狂撕万科和你
一个普通中国人有毛关系?!
万科大战进入高潮,华润、宝能、王石进入了舍生忘死的刺刀白刃阶段,不仅田朴珺兴奋起来,围观的看客们也一起嗨起来,各路写手一起亢奋,各种分析评论文字不断刷屏。本来不想凑这个热闹,可浏览下来,对这个吸引亿万人围观的大事件,没写出与亿万人有啥真关系,实在为中国人的眼球不值!
此次微信命题作文竞赛阐发的大体有如下几类:各位其主互相攻击抹黑者有之,关键在指出对方咽喉七寸;猎奇者有之,兴奋点在这些昔日高高在上的大佬急赤白咧的样子;专家自居者有之,从法律分析谁合法谁非法头头是道;幸灾乐祸者有之,王石你老大不小了,又爬最高的峰,又留最高洋学府,又泡影视名妞,还有闲暇烧猪肉,竟然还拿千万年薪,你让别的男人情何以堪,你老王也有今天?!感同身受者有之,山顶峰上的职业经理人孤傲被冻得彻骨寒痛,痛在王石也痛在我心……
可看客们如痴如醉,如火如荼地为了那般,狂撕万科跟您有关系吗?其实真的有,细思下来极恐——各方资本放下不动如山的身段,撕下含情脉脉的面纱,张开血盆大口,呲起尖利獠牙,与管理团队疯狂扑撕,乃至互相告黑状,可谓鲜血淋漓,各自已伤痕累累,到底争什么?
毫无疑问,争权为了夺利!但这个利显然不是万科每年的经营利润,虽然2015年万科净利润181亿元人民币,按股权比例分到嘴里,对这些资本大鳄还不够塞牙缝的。
它们盯着的是万科坐拥优质资产、良好信用的上市公司套现潜力——而套现的手法则五花八门:资产注入套取现金、抵押担保套现、股市增发套现等等。
万科之所以令资本如此眼红得愿意流血,因为2015年底公司持有现金531.8亿元;公司负债占总资产的比例为42.92%。公司净负债率(有息负债减去货币资金,除以净资产)为19.30%,低的罕有;信用良好,2015年7月,穆迪将公司的信用评级由Baa2上调至Baa1,评级展望为稳定。发债信用为AAA,票面利率为3.5%。
呜呜!在资本虎狼眼中,这岂止是一头“肥羊”,简直是一头“肥象”,王石和郁亮只知经营挣钱,简直是暴殄天物!如果给我长袖善舞的资本家操作,短期内套现出数百亿乃至上千亿现金也并非难事。
王石和万科对此心知肚明——如果资本这么干,就是不舍昼夜地强奸万科,万科很快会成为残花败柳,职业经理人团队也必然沦为“药渣”,所以他们才紧密抱团,这绝非只因为王石的魅力。
但是,这是权贵资本制定规则并以法律名义横行霸道的时代,万科别无选择,前门有宝能狼、华润龙,于是把深圳地铁这地头地下巨蟒引进来对抗,但深地铁的条件是一口先基本把万科的现金吞光了。
说到这里,这还只是与万科小股东有关,与围观的亿万普通中国人还是无关。不过如果再思——为什么央企强龙华润、地头蛇深地铁和私营恶狼宝能,为万科撕扯得这么有腥度,没风度?!
这是因为当今中国再也没有比房地产更能撑的实业(如果不把楼市划归吹泡泡业的的话)了,房地产业再也没有比万科总部深圳更疯狂的了,而房地产上市公司中再也没有比万科能最大额度套现的了。
因此,这是中国权贵资本最后的套现机会——反正是最后机会了,为了争夺最后套现控制权,哪里还顾得上身姿是否优美?!
这就与每个人有关了——中国有一种庞大的力量,他们总能不断地想出各种绝招,将楼价吹得越来越高,直到涨到天上去。
而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人能把土地变现给房地产商;房地产商加利润再变现给刚需者;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银行抵押贷款、发行债券、资产装入上市公司等等手段变现,最后买房者、银行和中小股东成了“接盘侠”,说白了最后都是,而作为看客的你大概率身在其中。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三种资本力量对万科撕得如此惨烈,是因为他们必有一个共识——即楼市是政府财政危机前必定挺住的最后碉堡,作为房地产行业中的龙头、拥有优质资产的万科,是在国内实业大规模套现的最后机会,这是财富套现的最后一搏!这也是权贵资本在国内对于民众财富的最后一洗!
如果围观百姓能够看透这一层,看这场大戏或许还有点意义。但坦率地说,现在即便明白过来,对大多数人已经为时已晚,因为,中套高楼价、中套股灾、中套P2P、中套新三板、中套万众创业……等等,在这个极度激励拜金的社会氛围中,极度适宜放大人性贪婪弱点的主流文化中,但凡你有点投机暴富的贪心,总有一款“套子”适合你。
尽管从2010年以来,笔者就一直不断警告这些陷阱和套子会日渐升级,但遗憾的是,除了很少听进去逆耳忠言外,大多数人还是中套了——不信你自己算算家底,并问问周围的朋友,你的现金类资产占名义总财富比例超过20%吗?美元黄金资产超过5%的有多少?在全球纸币滥发洗劫的时代,要知道,美元和黄金是弱者的保险——美元可保护你不被人民币洗,黄金可保障你不被美元洗!
套用一句经典名言:你看中e租宝是它的高息,人家看中的是你的本金;在中国30年财富置换的大魔术中,你看重的被吹起来的土地房产神话,人家看中的是你青春血汗和口袋里的现金,由于楼搬不走,现金可以换美金,可以移民,消耗光中国资源,但可享受在美国西方。而如果权贵外资撤了,对楼市釜底抽薪,楼价难免暴跌,你家庭财富的最大头——房产甚至可能变成负资产!
这才是万科事件撕下画皮后血淋淋的真相,看到这里估计不少人都不敢继续睁眼了——这只是权贵资本的游戏,你仅仅是一个围观看客而已,既然你不敢对正撕咬的虎狼扔一块石头,还是散了吧,别产生身在古罗马斗兽场看台上的幻觉了!
其实,你也就是……算了吧,最后还是留点口德留点梦吧。
王石悲情低头,宣告房地产时代的结束
作者 黄生 来源 黄生看金融 ID:fengyuhuangshan
这场旷日持久的股权争夺战,耗尽了场外人的眼球,让人疲惫不堪,狗血剧一幕接一幕上演,同样场内的万科、宝能、华润更是会疲惫不堪,在撕咬争斗中,他们也许正在迷失本性。
这场股权争夺战,已经达到了吸引国人眼球的顶点,物极必反,再也不可能突破了,迎接的只有下滑和衰退。
昨天股东大会,王石悲情低头道歉,象征着中国房地产的时代结束了,掀开这场表面声势浩大的争夺战外表,无论是捍卫者万科,还是入侵者宝能等,都让人看到中国传统行业的转折点的到来。
房地产行业没有给中国带来创新,没有给中国带来进步,有的只是高房价的压迫,房地产一业兴旺百业衰败。
中国最优秀的房地产公司万科,在这次股权争夺战中,在互联网舆情和危机公关中,表现得让人目瞪口呆,大失水准,中国最优秀的房地产企业尚且如此,何况其它房地产企业。
房地产行业过去黄金十多年,太好赚钱,并不是他们优秀,而是赶上了行业的繁荣期而已。然而任何一个行业繁荣持续时间太久,这个行业的公司就会逐渐丧失危机感和敏感,正如现在的万科,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和优越的地位,危险突然就降临。
同样出身房地产行业,后来进军保险行业的宝能,也是传统的行业,只是做了一个P2P广金所,学了点互联网金融一点皮毛,。想一下,互联网金融行业在中国一直生活在危机中,艰苦的用户争夺战,层出不穷的危机公关,这种历尽百战的互联网实战经验,难怪把万科秒成渣。
然而宝能所采取的收购方法和金融理念也是极其落后的,无非是杠杆资金加类坐庄模式,这是德隆九十年代的手法,房地产是周期性行业,熊市是股价净资产打折,这么高的股价,宝能也不顾一切买,可见其金融认知和水平之差,短债长投更是埋下巨大的风险。
一个是时代即将结束的房地产行业,一个是垄断落后的传统金融行业,两者相争,不过是中国传统落后行业的两败俱伤,看客们筋疲力尽,实则落花流水,春去也。
,也许就是国民对高房价的愤怒控诉,而王石和万科当了大家抨击高房价的替罪羊。
昨天,桀骜不驯的王石终于低头道歉了,这是一个高昂着头颅的房地产时代的结束,也是人性重新回归的标志,结束了十年繁荣的喧嚣,英雄重归寂静,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高泡沫,人民币贬值,货币的被动收紧,资金外流,人口老化,萦绕在中国上空。别了,中国房地产时代,就让这场万科之战为中国的房地产时代揭下落幕的帷幔吧!
房地产若崩盘,中国会比日本惨得多
作者 安邦咨询
近期,中国一、二线城市“地王”频出,房地产市场似乎又迎来了一波春天。不过与此前不同的是,眼下房地产市场引发社会各界对于房地产市场是否即将崩溃的担忧。国内外不少分析认为,中国可能会重蹈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的结局,中国经济也会像日本经济一样陷入“失去的二十年”。
在做这种对比之前,还是简单总结一下日本房地产泡沫的始终。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不到三年的时间内,日元对美元升值了50%。日元的大幅升值,使得当时的日本出口向中小企业苦不堪言,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为此,日本央行接连调低公定步合(基准利息率),1985年1月日本基准利息率为5%,而到了1989年4月,其利率仅为2.5%。
加之,日本当时基本实行利率自由化、金融业务自由化、国内外资金流动自由化,大企业可以通过发放债券、股票等方式,直接进入资本市场筹措资金,对银行依赖程度减低。而日本商业银行面临大客户流失,传统融资减少的经营压力。
另一方面,早在70、8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迅速,城镇化影响下,一些中心城市的房价快速增长,进入1985-1990年,日本经济出现空前繁荣局面,“土地神话”论开始席卷全日本。不少日本的中小企业开始踏入房地产这一行业,获得不菲的利润。面临经营压力的日本商业银行被自然也看到了这一市场,主动找到日本民营的中小企业向其发放贷款(以土地作为担保),进而形成一个循环,而这个循环的逻辑就是“土地神话”。此外,资本账户的开放,也使得国际上的热钱流入日本,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地房地产价格飞涨,早已脱离日本民众实际收入水平,日本经济全面过热,资本过剩的局面一目了然。
为此,日本央行开始调控这一局面,而采取的手法便是高力度的快速加息,日本政府也在调高房地产交易的各种门槛,加之人们预期逐渐改变,日本房地产价格开始应声而跌,房地产泡沫就此崩溃,直至今日日本房地产价格仅为最高时的1/3,而日本房地产泡沫崩溃后,产生了“三个过剩”的问题,即债务过剩、投资过剩(产能过剩)、雇佣过剩,三个过剩一直困扰着日本经济,直到今天。
反观眼下的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的覆辙。安邦咨询(ANBOUND)的研究团队认为,两国房地产泡沫有着本质的区别,重蹈覆辙的说法并不准确。中国的房地产泡沫一旦崩溃,其后果不堪想象,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远甚于日本房地产泡沫。
其一,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可以视作为“市场泡沫”,是市场行为的体现。
无论是作为融资主体的银行,还是参与发展房地产的开发商而言,都是民营企业,泡沫破灭后,所留下的债务依然可以通过市场途径去化解(比如破产清算等)。然而,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参与主体,银行、开发商大多以国企为主,可以说是“国家泡沫”,泡沫一旦破灭,所遗留下来的债务很可能就转变成政府债务(刚性兑付),最终转嫁给居民,会极大的增加居民负担。
其二,土地制度完全不同。
安邦咨询首席研究员陈功指出,日本的土地是私有产权,而中国是国家所有权(农村是集体所有权),所以同样的房地产问题,中国要比日本严重的多。日本房地产泡沫破来最多是经济低迷,金融系统承受压力,而国家是不会出现严重问题的;中国的房地产泡沫一旦出现问题,就是国家经济崩溃的问题。中国则相反,一旦出现问题,就是财政危机,就是国家一级的大事情。这是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
其三,房地产业在中国被视作支柱产业,这和日本有着天壤之别。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并没有伴随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也就是说日本经济的根基并没有建立在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之上。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却出现了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东京大学教授田村清彦甚至指出,近几年,中国房价上涨的速度确实比较快,甚至快过东京。
加之,国家文件也多次提到,要将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由此可见,房地产市场的好坏,直接决定中国国民经济的兴衰与否。因此,对于房地产的定位不同,也决定了其重要程度,以及彰显了其影响力并不在同一个层次,可以说一旦中国房地产市场崩溃,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中国整个国家体系造成冲击。
其四,两国经济实力完全不同。
日本房地产泡沫发生在日本已经迈向高收入国家后,房地产泡沫崩溃直接拖累了日本经济的发展速度,但并没有让日本经济走向崩盘,也没有大幅降低日本人的生活质量,日本依然是世界经济强国,在很多领域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衡量国民富裕程度的HDI指数,日本排名第17位;IMF发布的2015年世界人均GDP,日本排名30位。
与此相对,中国经济总量虽大,但整体仍然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还未真正踏入后工业化社会。在诸多领域,中国仍然只停留在“大而不强”的阶段,HDI指数来看,中国排在91位;世界人均GDP,中国也仅在88位,和日本有着巨大的差距。因此,中国房地产泡沫一旦崩溃,对于国家经济的打击不言而喻,更为致命的是,房地产泡沫崩溃会直接拉低国民生活质量,中国跨出“中等收入陷阱”更加会显得遥遥无期。
最终分析结论:
中、日两国对于房地产业的不同定位,决定了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影响不同于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崩盘,中国以国有土地制度为主的国情,使得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的代价极大。值得庆幸的是,,所以眼下仍能够依靠结构性的改革来化解潜在的泡沫危机。
免责声明:本平台发布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及时处理。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我们的宗旨是只分享地产、金融、或其他领域最有价值的文章,欢迎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