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吵架、邻里矛盾、房产纠纷……在东营坊乡宫堡村,村民们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村里德高望重、为人正直、处事公道的老党员——宋玉学,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都会站出来拿主意、断是非。
在宫堡村,今年76岁,有着44年党龄的宋玉学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和事佬”。宋玉学原是村委会副主任,由于群众工作经验丰富,卸任后被推选为宫堡村第三村民组组长。几十年村里的工作经验,使他对如何发挥党员的先进性、模范性,如何调解村民纠纷都经验丰富、得心应手。丰富的经验不仅化作引领村民增收致富的实干上,也化作句句朴实的话语,融汇到了平凡的生活中。因为他敢于直言,处事公道,村民都尊重他、佩服他。宋玉学常年走东家、串西家地排解纠纷,调解矛盾,换来的是邻里乡亲的和睦相处。“作为一名老党员,要带头做到村里争执就地解决不出村,村民家庭纠纷到家调解不出门。”宋玉学不仅说到了,也做到了。
宋玉学和老伴儿为邻居解开心结
A诠释责任的老党员
村里小到夫妻吵架,大到土地、房屋纠纷等矛盾,只要找到宋玉学,经过一番巧用乡规民约、礼仪道德的调解,有时候比村“两委”出面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处理更奏效。村民任某家的房子年久失修已成危房,但任某又不够低保家庭修房盖房的条件。为这事,任某找到村里,说着说着情绪就激动起来,这一幕正好被宋玉学看到,尽管任某不是三组的,但宋玉学还是把任某拽到院子里,说政策、讲情理,最终说服了任某。在宋玉学的积极调解下,任某的困难终于解决了。“在解决矛盾时,一次不行就两次,只要有耐心,矛盾最终都会及时有效化解。”宋玉学说道。
正是有了宋玉学这样为众人主事的德贤长辈,才有了村民们本分为人、和睦相处的现状。村风文明和谐了,宋玉学开始琢磨发展致富项目。他积极参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把学到的农业知识运用到发展青椒繁种上。无论天气阴晴,每天凌晨四点,宋玉学都会早早起来查看青椒长势。经过不懈努力,几年下来,他带动发展青椒繁种的几户村民,年均纯收入比种植玉米时增加了5000余元。
宋玉学和老伴儿多年来一直相敬如宾
B邻里心中的和事佬
在普通的居家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宋玉学“活学活用”实干精神的缩影。“儿女们现在生活得都挺好,根本不用俺们老两口操心。我们现在的生活丰衣足食了,他还是每天四点多钟就起来去地里看看,不忙到天黑不回屋。”谈起宋玉学,老伴儿史德珍嘴上虽是责备,但不难看出其中充满了浓浓的关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今已成为老两口的作息安排。“在一起这么些年,没红过脸,动手的事儿就更别提了。”谈起和老伴儿日常生活的点滴,宋玉学用两个简明扼要的成语概括——相濡以沫、相敬如宾。
宋玉学和老伴儿共养育了四个子女,对子女们平时的教育可用朴实、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踏实做人,善待亲邻,人和家才合;对孙子、孙女的教诲则更为简明——厚道不惹事,遇事先忍让。朴实的家风不仅使宋玉学一家“枝繁叶茂”、和和睦睦,其“荫”也是惠及邻里。每当邻里乡亲遇见不顺心的事,找宋玉学老两口唠唠嗑,有时候几分钟的时间就会解开所有心结。隔壁邻居韩大姐,看着同龄的乡亲们利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赚“外快”,自己却因常年劳作落下腿脚不灵便的毛病而只能待在家里整理家务,看着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了丈夫身上,韩大姐心急的满嘴燎泡。宋玉学老两口将这一幕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闲时便趴在墙头和她聊聊天,或者晚饭后蹲在墙根说说家常,忙不开的时候互相照应一下,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举动,通过日积月累的影响为韩大姐解开了心结。“不愧是老党员,说的话就是在理儿,就是能说到点儿上。”谈起宋玉学,韩大姐满是敬重。
宋玉学带头发展青椒繁种
多少年来,宋玉学已经数不清自己为村民们评了多少次理,讲了多少乡规民约,聊了多少礼仪道德。如今,宋玉学年纪大了,但他说自己会一直坚持下去,继续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邻里和睦、村风文明发挥一名老党员应有的作用。
长按识别二维码,小编带你一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