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游戏资讯>为什么把秋收的“利益”称为丰收、五谷丰登呢?

为什么把秋收的“利益”称为丰收、五谷丰登呢?

  • 2019-11-16 05:38:26

  • 为什么又把秋收的“利益”称为丰收、五谷丰登呢?


    五谷,中国农民把稻、麦、玉米、高梁、大豆、黍、稷等谷粒统称为“谷”,并分为五大类,又统称为“五谷”。

    什么是“五谷”

    1、哪些粮食为“五谷”,我国历史上的说法并不一致。一种说法是指黍、稷、菽、麦、稻,见于古书《周礼‘职方氏》;另一种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豆,见于古书《淮南子》。当时人们把大麻子当食物,所以麻归于粮食类;后来麻主要以纤维织布,便不列为粮食类。

    2、“五谷”之说逐渐形成的习俗,是指稻、麦、黍、稷、菽五种粮食作物。黍指玉米,也包括黄米,稷指粟,菽指豆类。

    3、如今,“五谷”已泛指各种主食食粮,一般统称为粮食作物,或者称为“五谷杂粮”,包括谷类(如水稻、小麦、玉米等),豆类(如大豆、蚕豆、豌豆、红豆等),薯类(如红薯、马铃薯)以及其他杂粮。

    五谷是什么?通常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稻、黍、稷、麦、菽。另一说是黍、稷、麻、麦、菽。其中麻以外的五种都是粮食作物。稻、黍、稷、麦、菽、麻是中国传统作物,我不仅应该认识它们,而且要了解它们的习性与渊源,否则就会“五谷不分”了。西汉“五谷”是什么? 西安出土的木牍揭答案 新华网西安10月19日电(呼延思正) 西汉时期人们所吃的“五谷”到底是什么?近日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出土的一枚木牍揭示了这个答案。 这枚记有177字的长方形木牍长23厘米、宽4.5厘米、厚0.4厘米,下侧边缘处略有残缺,文字主要以古隶体墨书书写,其中夹杂了一些俗字草体,大都清楚可辨。这枚木牍上字迹自右至左共分8行,每行上方均标有一个小黑点,以示为章节之始,每行字数由15到25字 不等,上面有关汉代五谷种植的内容基本完整,清楚地记载了当时的五谷是指粟、豆、麻、麦、稻,其顺序也不是随便排列的。这与在秦汉时代专用于选时择日的《日书》中所记载内容基本一致。 据考古工作人员介绍,出土这枚木牍的墓葬处于西汉汉宣帝杜陵陵区,应该是杜陵的陪葬墓,因而墓主当为与汉宣帝较为接近的高官。结合木牍内容分析,墓主生前的身份应与皇室礼仪活动及农业生产活动相关,故判断其任职应为大鸿胪或大司农。据了解,汉代的“五谷”究竟指哪些谷物,古籍记载历来含混。这枚木牍的出土第一次明确了西汉时期陕西关中地区“ 五谷”的种类与名称。


    丰,甲骨文写作 ,原义指古代国界上植树为封界,故称为丰。后来,封建制的传统没有沿袭下来,“丰”字便用作豐收的“豐”字的简化字,“豐收”变成了“丰收”。 豐,下为“豆”。豆与登,本为古代盛祭祀供品的一种器皿。


    古代祭祀时,用“豆”或“登”盛满各种谷粒,谷粒上又插各种谷穗,像“登”上有 (丰)。这种景象,又称为“丰盛”、“盛景”,指器皿(豆、登)里盛满了成熟的禾谷。所以,便有形容词:丰收、丰盛、丰满、丰盈。主人盛满饭菜招待客人,为“盛情”。 年年秋收,年年丰收,叫“丰盛”。事业兴旺发达,叫“兴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叫“盛世”、“太平盛世”。


    认一认、比一比:


    豆、登、皿、盛,丰、封、豐。

    五谷、丰收、丰盛、丰满、丰盈、五谷丰登。

    盛景、盛情、兴盛、盛世。



    我不是尚书

    人类将野生杂草培育成五谷杂粮,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壮举,五谷孕育了人类文明。同时告诉世人,人类与五谷的不解情缘。五谷粮食画是五谷文化的最高艺术体现,是五谷文化的艺术写照。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