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游戏资讯>古老的古宋石板路历史,有多少人知道?

古老的古宋石板路历史,有多少人知道?

  • 2019-08-26 18:51:25


  • 作者: 丁启仁
    兴文在线特约撰稿人


    【特约撰稿】 古老的古宋石板路(下篇)

    在从前,交通非常的不方便,别说是车辆,就是普通道路也很少有一条像样的。在偏僻的穷乡僻壤,石板路就是最好的官道大路了,相当于现代的高速路。在山区铺一条像样的石板路就算是一项大工程。人们常挂在嘴边上的有句善语:“大阴功修桥铺路,小阴功背人过河”。人们都相信因果报应,所以做好事的人还真的不少。


    有点钱的人家总想行点善事以永保自己已经得到的荣华富贵,亦或是为儿孙多积德积福。山区那些大石桥、石拱桥、大石板路大多都是有钱人捐款修建的,并刻石立碑以示永垂不朽。住在石板大路边上的农户,无钱修桥铺路,也都喜欢在大路上面搭个南瓜棚、冬瓜棚,人们走在下面,特别是在“烈日炎炎似火烧”的时候走在下面,凉风拂过,那个爽爽的感觉,还有再喝上一口那门口用木桶装着的供路人饮用的苦丁茶水,渴时一滴如甘露的感觉心情,那都是无法形容的!

    民国时期,古宋县青山岩十二梯脚下龙女湾,有个大地主张仲华同志,曾参加过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干革命。回老家后,出资修建了一条大石板路,从古宋县城出发,顺宋江河右岸而下,经打魚村翻梁子,经小河、文家坝、元宝山、洞子沟、龙女湾,沿着青山岩山脚,蜿蜒到达叙永县的马岭镇,总长六十华里。那真是标准的大石板路,工程浩大,沿途逢弯依弯逢直依直,爬坡上坎,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大路修成,方便了自己也造福了一方百姓。过路人谈起石板路,都一致夸赞张仲华同志做了一件大好事。这条石板路,现在都还有残存段和小石拱桥。好奇的朋友们可去一探究竟。


    以前山区的道路,就是纵横交错的蜘蛛网似的四通八达的大小石板路。人们在这些大道上来来往往,大多都是肩挑背磨,只有少数达官贵人才乘坐滑杆、轿子。交通工具连鸡公车(独轮车)都没有,偶尔有马帮、黄牛帮来往运输货物。最普遍的运输工具就是背篼(也有人叫背篓)。背篼很方便,不管多陡峭的羊肠小道,都能把东西背上背下。搞长途运输的专业背工(俗称背娃)还专门配备一丁字拐(俗称腰杈把),配上一个底小口宽的大背篼,就能背很多东西。


    丁字拐的作用真不小,不管多陡多窄的山路,要想休息一下的话,把丁字拐脚顶在身后地上牢靠处,背篼底放在丁字拐上面就可以休息了,背篼里所有的重量都被丁字拐支撑着。有的人做丁字拐,把上面横向那一截做成弧形的,放背篼时稳定性就好一些。背篼装多装少根据各人的体力决定,老山区有一句对孩子的愿望话是:“不望我儿做官做府,只望我儿能背一百四五”。

    一般在官道的三叉路口或十字路口,能看到好几块专门为路人指路的小石碑(也有木板的),上面抬头刻的是将军箭三个字,下面说明前后左右各条路径通往何处何地。不管内容多少、详细与否,都算得上是善事一桩,。有的人家因亲人病重,就去求神拜佛許下愿信:“病愈必做善事!”后来果真病好了,就在三叉路口立一将军箭。不管别人立了多少块,自己也要去补加一块,反正做善事多多益善。

    在三叉路口,还能见到有一种纸条贴在碑石或树杆上,上面写的是:“天黄黄,地黄黄,我家有个哭儿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光!”。

    石板路还真不错,特别是已经铺了多年的老石板路,其表面光洁度可以达到国标水平。最适合没有鞋穿的穷苦老百姓。平时走在上面,感到光溜溜的,脚板心都似乎痒痒的,给人很舒服的感觉。下雨天,雨水把石板上的泥土冲洗得干干净净,走在上面一点都不觉得滑。特别是在夏天有月亮的夜晚,行走在石板路上,那才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其情其景似在眼前:
    石板大路光又亮,不用灯笼和火把。
    蟋蟀青蛙大合唱,旁边加油访线郎。
    清风身边微微吹,路人心情特舒畅。
    还是赶路要的紧,家中等门老亲娘。

    穷人最讨厌夏天烈日下的石板路,因为太阳一晒,其表面温度可达五六十度,鸡蛋都可以烫得熟,脚板就经不住烫了。特别是那种油矿石石板,表面可照见人影,经太阳一晒,它的表面温度就更高了。

    老丁的自由诗结尾:
    旧时有钱喜善事,修桥铺路都提倡。
    山区喜爱石板路,走在上面不慌张。
    十字路口将军箭,为人指路不收钱。
    人生在世求踏实,大石板路洁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