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成龙难找,下一个成家班,更难找。
本文经授权转自 “ 毒舌电影 ” (ID: dsmovie )
昨天,成龙领取了新一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他也是获得该奖的 第1位华人、第4位亚洲人 ——
前三个是黑泽明(1989)、印度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1991)和宫崎骏(2014)。
应该没有人会问,凭什么。
2002年,成龙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留下一颗星。
在同年的“好莱坞明星权力排行榜”上,排第16位。
2007年,又被美国《娱乐周刊》评为“影史25大动作英雄”第15名。
截至2016年,成龙主演的电影,在全球总票房超过 200亿
。
一位美国记者,曾这样描述他第一次看成龙功夫片的感受:
我在成龙身手不凡的表演中,看到了他将喜剧、杂技和舞蹈用一种完全现代、不矫揉造作和主流的方式融合起来,让人在惊叹之余捧腹不已…… 他作为喜剧和功夫大师的表演,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隔阂。
成龙不是那个开宗立派、桀骜不驯的李小龙。
也不是那个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的李连杰。
后两者分别是武术家,大宗师。
而一比就看得出,成龙是 小人物 ——
经常出糗,有时候出拳还会痛得嗷嗷叫。
那么,成龙电影能中西通吃、风靡40年的秘诀,到底在哪?
油管上有个著名电影栏目《影画》(Every frame a painting),其中一期就揭晓了答案。
作者Tony Zhou,解读了成龙动作喜剧的九大“制胜法宝”。
在周刊君看来, 这是对成龙看得最透的影评之一 。
云舅和机叔的《电影公嗨课》曾授权翻译。
周刊君今天借花献佛。
与你们以更专业的眼光,解读影坛独一无二的成龙动作喜剧。
先摆观点,Tony Zhou认为——
成龙是这40年来,把动作片和喜剧片融合得最完美的大师。
别人的电影拍得再好,喜剧还是喜剧,打斗还是打斗,两者是分开的。
《银河护卫队》
而在成龙电影里, 动作,即是喜剧 。
他的作品,体现了一种拍得滑稽、又不失霸气的创作法则。
那么,成龙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给自己制造短板 。
不管什么电影,刚开打时,成龙总比对手弱——
没穿鞋、戴手铐、甚至嘴里还会塞个雷。
《尖峰时刻2》
在这些衰得要死的状况下,他开始绝地反击。
每个动作都能引发合乎逻辑的反应。
逻辑反应之后,就会接一个笑话。
这种“小丑”风格,可以追溯到默片时代的卓别林、劳埃德和基顿。
巴斯特·基顿《船长二世》
成龙在《A计划》里,也曾致敬过哈罗德·劳埃德的《安全至下》。
《A计划》
《安全至下》
因为居于下风,想赢,他不得不玩新花样。
于是就有了第二点——
物尽其用。
这也是成龙电影最知名的风格。
这里的“物”,指的就是身边各种道具。
用寻常物,却不走寻常路。
椅子、长袍、筷子、键盘、冰箱、乐高玩具、梯子……
这些日常化的道具,一到成龙手里,就成为出其不意的武器。
不仅让每次打斗变得更接地气,还能制造出别无分店的笑料。
第三点, 对比鲜明 。
成龙绝对是最尊重用户体验的动作指导之一。
比如,成龙从来不会拍场面阴暗的动作戏。
如果对手穿黑的,他就穿白的。
如果对手穿白的,他就……
穿得 很骚情 ……
如果说一般的动作片,是让观众看见。
那成龙动作片,会让观众看清。
为了让你看清,成龙动作戏的诀窍还在于——
第四点, 固定机位 。
成龙电影很少用手持和轨道拍摄。
美国电影有很多运动镜头
但运镜越多,就表明演员越不懂怎么打
比如这段,看起来两个女演员都身手凌厉。
但如果把镜头放慢,你能看到掌机在不停晃动,为的是让打斗看似激烈、到肉。
成龙本身就会打,所以当然不需要靠移动镜头“作弊”。
他的电影,永远是固定机位的广角镜头。
让观众清楚看到人物的上蹿下跳、摸爬滚打。
人物的动作和反应,都呈现在同一画面内。
这样做,任何镜头都会让观众印象深刻:
“我KAO,这绝壁是真的!”
同样法则也适用于喜剧场面。
比如这个镜头,把老拳、坏蛋和成龙安排在同一个画面里——
我们放慢来看。
坏蛋被打,成龙被牵连的反应,都在同一个镜头出现。
再来看《上海正午》里类似的梗。
这里,动作和反应两个镜头被分离开来。
镜头先给出拳者,再从另一个角度拍摄被打者的反应。
少了一气呵成的感觉,喜剧效果大大降低。
那你可能要问,为什么其他导演不用这招?
这里就必须要说第五条——
肯花时间。
成龙是个完美主义者,他愿意不断NG,一直拍到对路为止。
在香港,他的一场打戏能拍好几个月。
《师弟出马》这场扇子打斗,最难的部分是把扇子飞出去又收回来。
这场戏拍了120多条。
观众看到这类镜头会说:哇,成龙好棒。
其实人人都能做到……
问题在于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
成龙电影里的很多小细节,都需要反复拍摄才能成功。
比如《警察故事》里踢铅笔这一幕:
这些细节对整部片影响不大,却能让观众记得好久。
但成龙自己也说过,好莱坞不可能让他这么任性。
因为钱就这么烧了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他拍的美国作品,总让人感觉缺了点什么。
接下来说说第六条, 节拍 。
成龙打斗戏有独特的 音乐式节奏 。
这种节奏看起来容易,但就算经验老道的动作演员,有时也会把握不准。
《我是谁》里跟荷兰动作演员莫朗对戏,节奏不对掉头就走
成龙在早期作品里,师承了袁和平的节拍方式。
就是那种一下一下的哼哼哈嘿……看上去有点像京戏 。
到了80年代中期,与自己的特技团队合作时,他加入了一些独特的东西——
在动作频率变快的同时,通过音效,加强每个节拍点 。
光看图不听声音,你都能感受到啪啪啪啪的节奏。
好莱坞电影里,很多专业的导演和剪辑,都把握不好这种节拍。
他们不会像香港导演,把摄影机一直架着,让观众自己找节拍。
而是对每个击打动作都做剪切,反而把节拍毁了。
除了节拍,成龙电影还有一个特点, 拍两遍 。
像成龙和洪金宝这样的香港动作导演,都会这个剪接方法。
注意看这段戏中,成龙向后仰、出拳的镜头。
全景出现一次,特写又出现了一次。
快速剪接起来, 观众就会认为是打了力道更猛的一拳 。
这种做法,同样是好莱坞电影里不会出现的。
他们根本不呈现击打,而总是在击打的关键帧处做剪切。
可能前一个镜头,腿正要往敌人头部敲下。
下一个镜头,就直接跳到收腿动作了。
《银河护卫队》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电影看起来,就像一群人在假摔,而不是被打。
这,也就带出了第八条——
受伤 。
和多数动作明星试图开启无敌状态不同,成龙,会受伤。
甚至……很会受伤。
受伤让他变得人性化。
看成龙电影的一半乐趣,不只在于特技有多精彩,而是他总能为笑料留足空间。
武术宗师,已逝的刘家良当年极其不屑成龙这种做法。
认为一个武行,不断提自己受了多少伤,甚至暴露NG片段,是丢人的事。
但事实证明,比起一个高高在上的完人,观众对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草根英雄,更买单。
当然,暴露自己受伤,除了“晒拼命”,“博同情”,还贯穿于成龙作品的大场面。
甚至可以说, 无玩命,不成龙 。
很多时候,我们看成龙电影,就是看 他从逆境中杀出一条真实的血路,创造一系列真实的奇观 。
几乎每一部成龙作品(尤其是早中期),都必有一场让你瞠目结舌,对得起票价的大戏。
看到最后,你会发现,他赢,不是因为技高一筹,而因为永不言败。
这种死缠烂打的精神,也让成龙的很多电影结局精彩又有趣。
相反,他的好莱坞作品中,很多反派最后都不是被一拳拳打趴的——
《上海正午2》
是不是无聊多了。
我们都知道,成龙刚出道时,他模仿的对象,是李小龙。
始终不红。
因为李小龙只有一个。
在“误打误撞”中,才认定谐趣功夫片这条路。
李小龙是超人。但是,我以为,观众想看的是普通人,和他们一样的普通人,历经许多错误以后获得成功的人,有幽默感的人,不怕做懦夫的人。
成龙改变了动作片,英雄战无不胜的传统——
他在影片里自始至终都被打得很惨 。
他要“失败、失败、再失败,然后凭借某种运气和转机,最终取胜。”
因为成龙认为——
这才像真正的生活 。
可惜,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成龙之后,再无成龙。
一方面,以《谍影重重》为首,更强调摄影,剪辑的技术流,正重新定义动作电影的震撼力,硬桥硬马的功夫不再流行。
另一面,成龙在今天,也已失去孕育他成功的环境。
我们常说功夫片后继无人,事实上,这是一个“伪命题”。
周刊君敢说,今天即使再有一个各方面跟成龙一样,甚至优于成龙的功夫明星,也做不到他那么红。
成龙的成就,是有辉煌一时的香港电影为他背书 。
《南方人物周刊》曾在一篇成龙封面报道中,采访成家班的伍刚(这个名字包括周刊君都第一次听)。
伍刚说,一开始去好莱坞,他们尊敬成龙,但不喜欢成家班——“老外觉得各部门事情各部门完成,你来帮忙就是看不起他。”
后来在拍一个空中翻腾一周半、脸摔地的动作时,成龙要求机器后拉。
老外反对,说那会拍到保护落地演员的垫子。
成龙说,我不要垫子。
没有任何护具的伍刚被点名做这个动作。
仗着专业经验,效果不错,虽然手、肘、膝关节全部肿大流血。
成龙不满意,再来一个。
100%尽力照做。
还是不满意,再来。
从那刻起,所有的人都很尊重我们。我们的实力和努力在那里了。就大哥讲,把我们成家班整个抬起来了 。
可以想象,说这话的伍刚,带着骄傲。
被摔被打,都是成家班训练的日常
但,这样“玩命”的拍摄方式,在今天,又有多少剧组敢拍,能拍,允许拍。
说白了,一个玩命的成龙背后,站着的,是一群不要命的成家班。
下一个成龙难找,下一个成家班,更难找 。
成龙的意义,不止是把中国功夫带向全世界。
而是证明了中国人能拍出不比好莱坞差、甚至更好的动作片。
如今,纵然再不舍,也必须面对,这班漫长高潮制造者的老去。
谢谢成龙和他的成家班。
你们的风华绝代,值得我们起立鼓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
点击图片阅读 | 回复别人,是一种修养
点击图片阅读 | 时代变坏,是从吃瓜开始的
点击图片阅读 |这个主妇的变态收纳,让12.6万人不淡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