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荆辉祥
来源丨《烟台民间故事》
西学只楚(下)
“人怕出名,猪怕壮。”此时定名为烟台电缆厂的只楚村办企业,年销售收入已达到6000多万元,税收直线上升,名气越来越大。有些带大盖帽的、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的人来吃来拿,不能说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也几乎差不多。
老是这么吃下去,还不把企业给吃倒了。各个部门安插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不干活,光拿钱,有的该重用的不能重用,该提拔的不
能提拔,一些不懂销售的被安插在销售科,不懂技术的被安排在技术科,不懂管理的被安排在企管科,科技人才的积极性被无形的关系网给罩住了,创新的积极性受到了压抑。这样下去,危机潜伏的企业非垮不可。
申工看不惯,于是就向李书记把这些弊端和盘托出,李书记一听,有道理,于是就想动一动。
结果始料不及,动了张三,背后有靠山,是某税务局长介绍的;动动李四,是市某领导介绍来的;动动王二麻子,还是自家的亲戚;李书记真是犯难了。就这样又拖了几个月,企业没有改革的迹象。
不久,申工把老伴送回天津,向李书记写了辞职报告,说自己身体不好,为不拖累企业,要回天津家去。李书记一分析:不对,我对申工不薄,他为什么要走,莫不是他给我提的建议没有采纳?我得找他好好沟通一下,下一步怎么办?
“申师傅,目前企业存在的这些问题,你看如何解决为好?”
“你能听我的?”“我这不是来征求你的意见吗,如果我办不好,你再走也不迟。”“那好。”申工就将如何糟简机构,能者上、庸者下;如何抓好产品质量,追踪世界上同类产品的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申报注册商标,争取知识产权保护;努力减少和阻止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奢靡之风等方面的问题和建议和盘托出。这一课给李书记上得恰到好处。小富即安,不求进取,企业效益好的时候能掩盖很多矛盾,潜藏的矛盾不及时化解,将来势必爆发,如此下去企业离倒闭就不远了。与其长痛,不如短痛,看来,不大胆进行改革是不行了,一旦企业倒了,什么利益都没有了,职工还能致富?可怕的后果让李书记惊出了一身冷汗。
“申师傅,你说得太好了。古人讲,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这样,给我一个月的时间,如果改革不好,我就辞职,在家卖地瓜。”
李书记当即召开支部会议,形成了关于电缆厂的整改意见,并要求在十天内办理完毕,同时注意妥善做好被调整下去和辞退人的思想工作。
此方案一公布,在全厂上下炸开了锅,当即有七八个中层干部辞职不干了,有人扬言:“到银行贷款再也不用来找我。”更有甚者威胁说:“我要给他捅到税务局,多给他上上税,再查厂子是否偷税漏税。”
“俺舅在经贸委手中握有大权,我要告诉不给厂子技改立项。”“我要上东北找两个人,卸李书记一条腿。”
对待这些,李书记的态度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一个班长被提拔为车间主任,有一个质检员被提拔为质检科副科长,总工程师享受厂长待遇,每年村里还给补贴6万元,上上下下调整了30多人。
经过这么一整顿,企业发展的后劲瞬间就爆发出来了,迟到早退的,上班喝茶看报不干活的,中午喝酒下午不上班的现象一概不见了。企业效益连年翻番,销售收入接近亿元,税收超过千万,产品还出口到日本、新加坡等国。
申工程师也不回天津了,踏踏实实在只楚村安下了家。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练,李书记又把眼光放得更远、更长,审视国内外电缆的发展态势,决定要新上光缆项目。
申工认为,该项目投资大,风险大,乡村企业不易搞高精尖项目,管理跟不上,不支持上这个项目。李书记耐心地和申工讲:“老师傅,这回我可不能听您的,您是五六十年代的科技专家,现在已经是90年代了,您的思路有点落伍,光缆可以少能量和最快速度、远距离传输信号,瞬间把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传输到世界各地,潜在的市场真是太大了,您到国外一看就知道了。”
“你这个人就是敢干,就冲你这个思路,我相信你会成功的。”李书记新上光缆项目后,60%的产品出口到国外,创了不少外汇,产品在国内也是供不应求,只楚村步入了烟台市首批小康村。
引进了一个人,兴了一个企业,富了一个村庄,这就是西学只楚的来历。
接地气儿的媒体 聚人气儿的平台
土生金周刊——烟台市发行量第二的纸媒
责编丨
刘雨鑫
校对丨
徐小涵
审校丨to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