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兰(台湾),这个名字在国内名气不高,个人作品的国内版本鲜少。但译者为“洪兰”的书籍却很有名气,比如,在当当心理学榜靠前的美国知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著作《真实的幸福》和《活出最乐观的自己》均译自洪兰之手。
洪兰在台湾很红很火,原因不仅仅因她是上过TED演讲的认知神经学教授,不仅仅因她在专业范畴内认真研究、致力于翻译该领域的书籍,更因为她身体力行,投身教育事业,长期深入台湾山区推广儿童阅读。
洪兰教授的教育理念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建立在洪兰教授本身从事的心理学和认知神经学专业领域研究结果之上,又加上她多年累积的丰厚的教育经验,使得她的观点和建议具科学指导性质,值得家长参考。
洪兰(百度资料)
洪兰,一九六九年台湾大学毕业后,即赴美留学,取得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学位。曾在耶鲁大学哈斯金实验室及加州大学尔湾医学院神经科接受博士后训练,之后进入圣地亚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并于加州大学河滨校区担任研究教授。一九九二年回台任教于中正大学心理所;目前为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暨认知神经心理学实验室主持人。
洪教授研究、讲学之余,致力科普书籍的译作,曾翻译二十余本生物科技及心理学方面的好书。近年来有感于教育是国家的根本,而阅读是教育的根本,更致力于阅读习惯的推广,足迹遍及台湾各县市城乡及离岛近千所的中小学作推广阅读的演讲。
此次,推荐的这本书是国内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由写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的国内知名教育作家 尹建莉编辑。海峡两岸的两位教育家妈妈,因为理念相同而走到了一起,分享两岸的教育经验,并将此分享成果物化——诞生了这本书!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如果你有以下的育儿问题需要要解决,那么你赶紧来读一读这本书!
▪ 有必要开发孩子的右脑吗?
▪ 为什么有些整天做功课的孩子却学习不好?
▪ 孩子迷恋看电视怎么办?
▪ 孩子有“多动症”怎么办?
▪ 孩子说话比别人晚是病吗?
▪ 让孩子上读多个才艺班有必要吗?
▪ 孩子提早入学是利是弊?
▪ 孩子的假期要安排上补习班吗?
▪ 孩子几岁开始学外语好?
▪ 语文的学习重要吗?
▪ 如何看待孩子玩网游?
以上问题的答案,你可以通过阅读这本《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找到。不过,依旧是那句老话,教育的最高原则是“因材施教”,即使你找到权威的答案,你也不可以照搬全抄,因你的孩子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孩子。所以这本参考书的答案提供给你的,只能是解题的关键线索,而非标准答案。这点,要阅读这本书的家长必须意识到。
我是带着问题去阅读,也带着辩证的态度去阅读,所以我根据自身的收获,跟家长们分享这本书最精华的九个见解,总结洪兰教授的“好孩子养成方法”:
一、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洪兰教授强调了先天和后天对孩子的影响皆重,但认为后天教育更重。
基因的作用是强大的,这点毋容置疑。因为它是我们人为所无法改变的密码。但庆幸的是,洪兰教授指出,大量的科学实验研究成果表明,基因固然重要,但在教育孩子方面,后天的环境影响也不容忽视,因为它是通过对环境的控制,训练大脑神经回路的发达,来使得孩童习得生存的本领。三七开或许有点过,但保守的五五分绝对合情合理。借此向家长们宣告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为人父母者,不可低估教育的力量。
二、须重视家庭教育的基地的建设。“孩子的大脑发展最适合的地方是温馨的家庭,最佳的营养师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
《人类》(2015)这部影片中,最让我震撼的是,无论何个国度、哪个种族的人,在谈到人生最重要的东西,一致认为那便是“爱”。“爱”就是家庭基地最应该提供也天然就具备的养料,但它的供应量的多寡,以及供应质量的高低,使得在其基地里长大的孩童之成长健康与否有着天渊之别。
当今的时代,为人父母者,希望孩子的成长不留任何遗憾。特别是在学业方面,为了不留遗憾,父母们把时间全耗费在如何增进家庭财富,用来供给孩子进入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其实这样做的结果仍然留下遗憾,因为分配资源有限,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灵的关注,使得对孩子“爱”的滋养欠缺了。正确的做法应该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注意分拨部分资源投入到家庭基地的工作中,用“爱”去滋养的孩子成长。
“童年期的教育和关怀对孩子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以你那个主要自在于促进了大脑的发展,尤其是海马回、胼胝体及额叶的眼眶皮质的发展。我们看到:作为父母、作为孩子的养育着,手中攥着孩子的‘命运’。”
“经营一个幸福的家庭,提供一个温馨安全的生长环境,是你可以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三、“‘顺其自然’四个字是最好的育儿真经。”
好奇是孩子天生的性格, 探索是孩子天生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顺其自然是最好的育儿真经 ” ,当孩子对某个东西或者事情着迷的时候,家长不要用自己短暂的固化的眼光去评价它的好坏,而应该尊重“兴趣老师”,引导孩子在自由度高的环境中,勇敢地去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若要说有什么是家长可以具体实施的干预行动,那就是让孩子多跟同伴玩耍,而不要只让他与冰冷的电视机作伴,不要把他塞到各种辅导班去填鸭式地过早地学习知识。
每个人生阶段都有应当学习的知识。但在学习这些知识之前,孩子首先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和同伴相处。人是群居的物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类终身必须参与的互动活动。要促进这种交往能力的养成,从大脑的发育教育来说,多练习才是帮助大脑神经元频繁连接的最佳方式,这种方式使得孩子的知识提取更加迅速和便捷,可以有更多精力来处理其他的事情。在这之后,进入幼儿园、学校之后再来学习知识也不晚。
而学习又建立在“兴趣”之上为佳,所以保存孩子乐于探索的天性的最佳途径,莫过于让他在游戏之中得到乐趣,建立“探索--乐趣”的知识获取模式。
简而言之,家长不必急于让孩子提前习得各种学业知识,而应该让他们充分地玩耍,和同伴玩耍,在其好奇心的带领下,去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
四、 “柏拉图说:‘为了让人类能成功地生活,神提供了两种管道——教育与运动’。”
德智体美劳,是我国当代教育所提倡的五种素质。但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智”字被突显,其他四个都模糊不清。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开设私学时,设置了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他把关于运动的“ 射、御 ”两门课都排在了“书、数”文化课之前。
运动时,我们会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 “运动可增加大脑血流量,是神经细胞得到所需的氧与养分……增加多巴胺系的活化,带出正面情绪,而正面情绪可以增加身体免疫系统的活力。”当代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是较低的,关于军训中学生晕厥的新闻每年都有报道,且不分男女,比例均有上升的明显趋势。这不无和教育体制内重分数而轻运动有关。80后的父母当有所感觉,我们的孩子的运动条件和时间,相较于我们学生时代,不可同日而语,非运动设施不够,而是运动的时间急剧缩减。
前几天我在《中国家庭医生》杂志内看到这样一篇报道,清华大学等高校强制要求大一新生每天下午“刷卡”跑步。,但更狠的是把大学生体质测试达不达标和拿不拿得到毕业证直接挂钩。强制学生运动,看似不合理,但也反映了当下青少年运动时间过少,身体素质较差有关系,“ 少年强国家强 ”,祖国的花朵最终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身心健康两者缺一不可。所以家长们千万不可忽视运动的正面作用。
五、美育与品德一样,贵在潜移默化。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琴童的比例也增多了,上美术、舞蹈等艺术班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但可惜的是,这些孩子里头,真心喜欢艺术,真心享受艺术带来的乐趣的孩子并不多。倒不是因为孩子们不懂得享受,而是因为被“功利心家长”们所影响,被过多的鼓噪的重复练习所击倒,而把这些本美好的事物当成了生活的负担,而攀生厌恶之感,阻碍了他们去欣赏和享受的心思。
美的教育和品德教育一样,效果难立竿见影,但是从长远来看,两者的作用重之又重。因为,做人比做事更重要,而做人,首先要懂得“修身”,修的是自己的心灵。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的庇荫,其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当进入社会这个复杂的环境之后,如何“修身”全凭一己之力,这个时候,帮助他守住道德底线的是“品德”,帮助他懂得发掘世界之美妙的是“美育”。
所以家长们要注重这两块板块的教育,品德教育不在话下,而美育的重点应端正态度:不在于学不学艺术,而在于能否抛开功利心去培养他们欣赏艺术之美。
六、“ 阅读恩泽一生 ”。
前面已经提及,洪兰教授致力于推广儿童阅读。为什么她这么注重这方面呢?她的见解很到位。其一,作为出生于、成长于中文环境的孩童,中文是孩子首先会接触到的语言。这个语言是他们了解世界、探索世界的首要工具。不论是何种知识,都必须通过这个桥梁的架接来完成知识的习得。
一、阅读增加词汇量
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可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方式。口语主要用于与他人交流沟通,而书面语用来习得各种知识。 书面语的熟悉运用,必须大量的练习来巩固,通过反复的练习使得孩子掌握迅速理解文字的含义,才能是使得大脑有更多的精力来处理新知识的输入。心细的家长会发现,低年级孩子的数学问题不在于他们不能理解数学的运算方法,而在于不能理解题目的含义。本来口语化中的这些题目含义孩子们都可以轻易读懂,但用书面语来述说,他们就一头雾水。
所以阅读就是在帮助孩子扩大书面语词汇量的增加,毕竟,孩子们在学校的语文课上所学到的书面语是有限的,所以课外的大量阅读能在无形之中增加词汇量。
二、阅读刺激大脑神经的发展
另外,同样的内容,通过阅读书本获取和通过电视、视频等方式获取是有极大的不同。关键的区别在于主动思考和被动接受。前者比后者更加有效的原因在于,主动性增加,大脑的思考功能开启,这是一个接收和吸收同时进行的过程,使得大脑的神经回路更加灵活。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得孩子更倾向于用接收加吸收的模式应对新知识。
三、阅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最后,阅读也是一扇神秘的窗户。“阅读是把别人的经验和智慧内化成自己的最快方式”,人生有限,学而无涯,人类的知识和情感的传递,经由文字,世世代代流传而下。通过大量的阅读,我们得以“快速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培养出关键性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阅读习惯的培养,其重要性再强调都不为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可以在拿来说一说,因为主动思考相较于被动接受更为艰难,所以如果错过了培养这个“俭”习惯的习惯,等孩子适应了“奢”习惯之后,再要调转枪头就不那么容易了。
七、教育的三大法宝:厘清“信任不等于放任,自由不等于自私,自信不等于自负”。
凡事“过犹不及”,这个“度”真难把握。洪兰教授提的这个法宝:“信任不等于放任,自由不等于自私,自信不等于自负”,就是为家长们提供的最具体的把握准则。它就像一个天平,时刻提醒家长们关注这个天平的倾向,多则减之;少则增之。
我不得不说,这真难!虽然这个法宝只有二十一个字,但实际上,它需要家长付出省略一万字的努力过程才实现。为什么?又是“因材施教”!它需要家长基于对孩子个性的充分了解之上,悉心观察孩子的成长状况,再因应其在这把天平上的倾向而做出适当的调整。
难度在于把握,但简易的地方在于只要家长有这个意识,便可以在大方向上的教育实施活动中轻易给予适度的打击和挫败教育,让孩子意识到天平的存在。
八、“ 杜威说:‘生活即教育’,我们应该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承担责任,养成尊重生命、感恩乐观、积极向上的正确人生态度,这样的教育才算成功。”
很多家长重视学业,看重分数,这本无可厚非,分数就是检验孩子学业成果的最佳标杆。但学业,只不过是教育孩子事业中的一个范畴,分数,更只是检验受教育成果的一种方式。
如果分数能说明一切,这个世界就简单得多了。可惜,事实并非如此。教育最终的目的,是适应生活。而生活中,则复杂得多,非学业所能涵盖的。既然我们最后希望的是孩子融入这个社会,那么,学业就不能一枝独秀成为唯一的投入目标。而应该合理均衡分配教育内容,让孩子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学习。大多数成功人士,不只是在专业知识领域内脱颖而出,还包括了具有较强的责任心,锲而不舍的刻苦精神,以及“越挫越勇,敢于挑战自我”的能力。
全面发展是不易的,但它是一个崇高的目标,指引家长们多方向攻坚。而这些非内容不能因循知识授课的方式来教育,还地从日常生活的方面去着手。所以家长需要无时不刻身体力行,尽力而为,做好榜样供孩子学习。
九、成功的通行证:多元化智慧。
第九点呼应的是第六点的内容:阅读。
阅读其中一个作用,就是习得处理知识的能力。
当今的世界,是信息爆炸的世界。我们接受这些信息,要处理,要吸收,要反馈,一个来回就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但是,大脑储存信息的作用越来越弱了,一个人的脑袋里头的装的知识再多,也抵不过一台超级计算机的多。只要你轻松输入一个关键词,网络世界的知识点全部瞬间就能帅爆屏。你跟它拼什么?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你的知识库所累积的量根本敌不过计算机的累积量,你优胜之处何处显现?答案是,你处理知识、信息时,将之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计算机存贮的知识量再丰富,也无法主动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因为它需要人为地设置程序才能开启这种功能。而实际上这个程序的只能是活生生的人类。未来的世界,仿生机器人的普及运用,势必颠覆我们的传统生活模式。而社会竞争力的焦点,也一定不在于信息拥有量的多寡,而是处理信息和决策的能力。也就是说,作为未来主人翁的孩子们,他们所需要匹配的能力,已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历的高低,那么家长就需要往更符合未来社会人才所具备的技能的方向努力。
华丽丽的分割线走起
除了以上提及十大要点之外,洪兰教授也建议家长要重视和孩子沟通的方式,避免采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将家长和孩子沟通的通道封闭住,而沟通的作用在于通过交谈、讨论、争辩等方式去了解双方的真实意图,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而在于对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困扰,红兰教授也从科学角度澄清,网络游戏绝非毒药,关键还在于玩游戏的孩子和其家长如何应对这个既有意义又有害处的事物,提出几个让家长和孩子双赢的建议。同时,备受关注的外语教学,洪兰教授也提出了她的见解,第二外语的习得基于第一外语,即母语的学习方式,只要母语学习的方式正确,第二外语的学习不必提前发生,循环渐进的学习同样可以达到使用外语流畅的目的。
(文中引号内容均摘出自本书)
前面的九点总结中,似乎我一直在强调课业并不重要。其实并非如此,我只是认为,在全面培养一个孩子的内容中,课业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不适合将教育资源过多地投入其中而忽视其他方面。
课业的学习,不仅仅意味是知识的习得和累积,同时也是一套学习方式的培养过程。这个模式是让孩子习得和掌握如何进行新知识的接收和吸收。这套方法的养成,在孩子离开学校之后,在应对工作上的陌生的其他知识的学习的时候,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所以家长们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在孩子求学阶段帮助辅导孩子养成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机制,而不要只盯着学习检验成果的分数而乱了分寸,关注了细节而忽略了大局。
但作为爱好阅读的我,从这本书中关注的另一个点是洪兰教授提及的书,由于很多都是洪兰教授翻译的作品,国内版本很难找到,但我还是想把所有本书所提及的书做一个清单,方便有兴趣的家长选购。
一、《火车大劫案》麦克▪克莱顿
二、《一次看懂社会科学》刘炯朗
三、《昆虫侦探》野人出版社
四、《科学的桂冠》(科学美国人 )
五、《肚子 有一 朵云》 吉勒▪阿比耶
六、《金银岛》
七、《十月的天空》希坎姆
八、《好奇猴乔治》
九、《大脑的规则》麦狄娜
十、《梅岗城的故事》
十一、《做自己和别人生命中的天使》严长寿
·END·
点▪点 ▪ 点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