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之后各个朝代都很好地继承了这一传统。特别是以会吃而著称的东坡先生有在一首诗中如此描述了他当年以诗换蟹的往事:“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北宋初年,余杭人钱昆想去外地做官,提出:“只要是有螃蟹、无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
到了明清,食蟹之事经过传承发扬,较之以前又有了进步。晚明的李贽一生颠簸,但对吃蟹却颇有研究,他说:“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
清代著名文学巨作《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写道,史湘云做东、薛宝钗家埋单,请贾府上下、老幼女眷,在大观园中吃蟹、赏桂。大家在席间饮酒、谈笑,散席后又举行诗社活动,真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俱全。
作者曹雪芹乃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当时国泰民安江南更是国之粮仓富甲天下之地,蟹的养殖在这时可见已颇具一定的规模,不然哪够富人们如此豪品大开宴席。
近现代崇尚思想解放,说起话来就更直白了。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女士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二句是:“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
被称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的张充和女士也是非常喜欢食蟹,2004年秋,91岁的张充和回到苏州录制《昆曲十六首》期间有次饭桌上准备了时令的阳澄湖大闸蟹。张充和吃完蟹肉后,竟用大闸蟹零零散散的壳,拼出一个完整的“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