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游戏资讯>争鸣 | 仲秋之月风起蟹肥观湖赏月,季秋之月菊黄登高品酒食蟹

争鸣 | 仲秋之月风起蟹肥观湖赏月,季秋之月菊黄登高品酒食蟹

  • 2019-08-16 03:29:18

  • 2012年有一则消息【大闸蟹疯狂入侵欧洲水系】看到这则消息很多人真是一边流口水一边笑啊,为了“帮助”欧洲人民解决蟹灾问题,聚划算率先在2013年引进了德国大闸蟹短短几天吸引了2万多人总成交价高达900多万元最终虽未能成功,但也说明如今的中国人对于蟹是多么的钟爱。而在古代我们的先人们可就不这么想了,他们跟欧洲人民那可是妥妥的一条心啊。


    《礼记·月令》上说孟秋之月,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胜,介虫败谷,戎兵乃来。“介虫”据东汉郑玄的注释其实就是螃蟹。《礼记》是记载岁时大事的文献,作者在书中正儿八经地提到介虫一事,可见这事发生的概率不会太低。


    据文献记载在早期我国爆发过最大的一次蟹灾是在春秋时期,地点就是吴国。《国语》曾记载了一次越王勾践与宰相范蠡的对话,其中提到“今吴国稻蟹不遗种 。也就是说,吴国当时正发生非常严重的蟹灾,整个吴国粮食作物因之减产,甚至到了连明年春播的种子都留不足的地步。 不过令人感到蹊跷的是在春秋后蟹灾却再无人提及。按照中国人凡事必书的史学传统,书上不提了,蟹灾也就是没了。这蟹灾当年可是闹得风风火火啊,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 是被灭种了吗?还是说由于什么气候变化原因它换地方跑了?其实都不是,答案很简单,就是人民群众一口一口的把它吃少了。

    【我只是一个不明真相的吃蟹群众】啊哈哈哈哈


    东汉郭宪撰的《汉武洞冥记》简称《洞冥记》。其卷三有:“善苑国尝贡一蟹,长九尺,有百足四螯,因名百足蟹。煮其壳胜于黄胶,亦谓之螯胶,胜凤喙之胶也。”这应该算是中国最早的完整写下的品蟹记载。

    无 肠 公 子 正 式 登 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跟现代有关的很多生活习惯逐渐形成,吃蟹就是其中一种。东晋名师葛洪《抱朴子·登涉》:“称无肠公子者,蟹也。”

    南北朝的文人毕卓也曾描述他的人生理想:“得酒满载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大意是人生只要有酒有蟹,夫复何求呢?可见淡水蟹在当时已走上餐桌并成为美味。按照经济学理论,商品化时代,有需求就必然会有供应。这个时代还未有大规模养殖场,市场上作为商品销售的蟹基本上都是农人从自家田里抓来的。

    唐朝之后各个朝代都很好地继承了这一传统。特别是以会吃而著称的东坡先生有在一首诗中如此描述了他当年以诗换蟹的往事:“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北宋初年,余杭人钱昆想去外地做官,提出:“只要是有螃蟹、无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

    到了明清,食蟹之事经过传承发扬,较之以前又有了进步。晚明的李贽一生颠簸,但对吃蟹却颇有研究,他说:“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

    蟹 宴 开 席

    清代著名文学巨作《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写道,史湘云做东、薛宝钗家埋单,请贾府上下、老幼女眷,在大观园中吃蟹、赏桂。大家在席间饮酒、谈笑,散席后又举行诗社活动,真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俱全。

    作者曹雪芹乃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当时国泰民安江南更是国之粮仓富甲天下之地,蟹的养殖在这时可见已颇具一定的规模,不然哪够富人们如此豪品大开宴席。

    近现代崇尚思想解放,说起话来就更直白了。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女士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二句是:“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

    被称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的张充和女士也是非常喜欢食蟹,2004年秋,91岁的张充和回到苏州录制《昆曲十六首》期间有次饭桌上准备了时令的阳澄湖大闸蟹。张充和吃完蟹肉后,竟用大闸蟹零零散散的壳,拼出一个完整的“蟹”。

    如今蟹早已不是文人名士达官贵人们的专属了,每到时令季节,苏州各个螃蟹养殖场都排满了来自全国各地买蟹的车辆。

    走~~~  我 们 秋 游 去~~~

    不过我们也不妨学学古人,邀约几个友人租条乌篷船烫一壶温酒,赏湖食蟹或是买一套蟹八件家中小酌谈天说地细品。不管是何种方式, 蟹早已成为这个时节中国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了。

    END

    【部分图片文字借鉴网络】


    下面是广告时间^0^


    小伙伴们注意啦!!!!


    色意秋季 特卖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


    色意文化太湖蟹基地


    邀您一起观湖品


    绝对超值哦~



    色意生活

    惬意一生

    微信ID:seyiwenhua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