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游戏资讯>所谓父女母子一场……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

  • 2019-05-11 14:44:37

  • ↑最新教育资讯、科学教育理念、专业教育方法,尽在这里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景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龙应台



    今天讲一个故事,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对母女,母亲是个操心的命,即使女儿已经参加工作了,每次坐火车回家,母亲还是会从发车前两三个小时就开始担心——女儿有没有从家里出发,有没有从公司出发,到火车站了吗,坐车上了吗,行李都安放好了吗?有一次女儿因为出发耽搁了,差点儿误了火车,这以后母亲就更是会提醒个不停。女儿虽然一边表示不耐烦,觉得母亲的唠叨没有必要,但为了不让母亲担心,仍会坚持每次到车站,坐稳发车后都给家里发消息报平安。同时,如果母亲出远门,女儿也会在发车的时候和母亲确认是否一切顺利,虽然不会像母亲那般唠叨,但每次母亲回复的晚些,还是会有担心。


    最近母亲报名了一个去香港的旅游团,女儿虽非常鼓励母亲到各地去旅游,但是看到旅行团的花费低的离谱,不免担心是这次旅行是否安全可靠,途中会不会有强制购物,食宿条件会不会很糟糕。但是母亲反复强调和朋友一起报名,绝对没有任何问题,女儿揣着不安的心情也没有再说什么。


    出发当天上午,女儿给母亲打了通电话,“一切顺利,下午三点发车!”——母亲信心十足。三点多,女儿给母亲发短信询问是否顺利上车,然后就去忙工作。晚上八点钟,女儿才发现母亲还没有回信息,打电话过去,没有人接。连打了5、6通,都没人接,女儿有些担心,联系出发前母亲留给她的领队,结果发现信息有误。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和母亲一起上车的领队,当时已经是晚上十点钟了,过程中女儿不能停下手头必须要完成的工作,更没停止给母亲打电话,发短信。晚上十点半,女儿终于联系上了母亲,接通电话,母亲并没有意识到那几个小时发生了什么,语气很轻松。女儿问母亲怎么不接电话,上车这么久也没有报声平安,母亲反而不解地说“怎么了?我听到手机响了,没以为是你,你有什么事吗?”。一时,之前对母亲安全的担心焦虑、和领队沟通时发生的不愉快、不被母亲理解的委屈,种种情绪在女儿的身上爆发出来,本应在确认安全后放松的心情反而一落千丈,止不住地哭出来。


    女儿难过于出发前已经和母亲表示了对这次旅行安全性的担忧,为什么出发后母亲还不主动和自己报声平安,而且明明听到手机响了还不看一下,除了自己谁会这么担心母亲呢?女儿更不明白为什么母亲觉得自己的担心没有必要,接通电话后,第一个反应不是说让孩子担心了,安慰体谅下,而是反复强调同行的都是同龄人,都是来自一个地方的人,有什么担心的。最后,女儿哭着摔了电话。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的母女不过是我见过的众多家庭的缩影,只不过相比于我常见的情况, 这种担心从父母对孩子,变为孩子对父母了。 虽然角色互换,但本质其实是同一件事,父母和孩子往往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把自己不了解的部分下意识地当作危险区,红色警报区,加上对至亲更易产生关心则乱的情绪,一方就容易放大对另一方的担忧和焦虑;而当这些部分是自己熟知的,把握很大的时候,就会将另一方的担忧曲解成对自己的不信任和束缚。所以在故事中,母亲觉得同行的人都是自己的同龄同乡,自己对旅行情况更了解,更有信心,但女儿就会把这些看不到的情况臆想成危险的因素。彼此虽没有做错什么,但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是会忽略对方的感受的。


    忽略对方的感受并不是事情最糟糕的地方,它会让事情朝着更糟的方向发展。 自己的感受被最在意的人忽略,误解,这会让人在觉得委屈的同时,以爱之名去指责,去埋怨,去批评对方。 所以女儿明明在接通电话前还担心的手脚发凉,喘不过气,但是听到母亲的声音后,尤其是感觉自己的担心不被理解后,反而是“中气十足”地责怪母亲不会换位思考,埋怨母亲不理解自己。争吵的原因无论是不是因为爱,争吵的结果一定不会让爱更深,更清晰。就像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担忧,为孩子的衣食住行操心,想到孩子的未来就规划满满,但是当孩子不领情的时候,就会脱口而出“我这是为了你好”“我这么拼死拼活的不都是为了你吗?”“我怎么没去操心别人呢?”……


    起点是爱,走错了路,终点却不一定能回到爱。


    故事中的女儿是爱母亲的,她的母亲也是世界上最爱她的人。孩子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越来越理解父母,对父母的关心和担忧会逐渐增加,而父母从孩子降临那一刻起,对孩子的担心和牵挂从不曾衰减。这种牵绊常常会让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但同时也会对彼此有更大的束缚。但人生下来,先为人,后为人子女,人父母,人伴侣,人亲朋,终其一生陪伴我们的一定是我们自己。纵使再爱,再关心,再担忧,也一定要尊重对方,换位理解对方。


    理性关爱,长久陪伴。人生这条路,能陪伴的时候,互相温暖,不必追随的时候,目送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