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游戏资讯>听说,你读书很随性?

听说,你读书很随性?

  • 2019-07-23 14:07:56


  • 听说你读书很随性,我只能说你读书很任性。


    读书很简单,却不似你想的那般。

    不信,问几个问题来启发思考:

    • 你最喜欢哪本书?也许你答出了一个书名。

    •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 你最喜欢书中的哪一部分?

    •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 它的优点又在哪里?

    试着回答,你会发觉读书从不是随心所欲那么简单的事。

    可能任性的小伙伴回答:“读书哪有那么复杂,理解精髓就好。”


    但是,人类是健忘的生物,就连昨天吃的饭都需要认真回忆才能想起,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自己可以“理解书中的精髓”呢? 所谓的“理解精髓”,那是机会主义给自己安慰的借口罢了。

    当然,本文并不是嘲讽打击大家而来,而是分享一套方法,使读书的利用效率更高,达到融入内心,化为无形财富的目的。


    这套方法来源一本书籍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作者是 奥野宣之 。奥野宣之,毕业于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以“笔记本作家”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这种生活方式在NHK和TBS电视台中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书中将阅读从 选书 购书 读书 记录 活用 ,五个阶段系统阐述了读书方法。


    只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成就全新的自己。

    一、选书

    很多小伙伴家中陈放尚未开封的大量书籍,他们有时会埋怨自己的懒惰。 其实,不是懒惰,而是我们的选书习惯有问题。

    回想一下我们的买书场景:喜欢商业的人会去商业书籍区,喜欢文学的人会去文学书籍区。可是,当你看到新书书架、摊开的畅销书和极具诱惑力的文案,你不知不觉拿起了书。浏览目录、前言、后记和作者资料后,你直接奔向收银台。或者,你在上下班通勤途中,顺便去趟书店。看到宣传醒目的畅销书,你匆匆购入囊中。

    是啊,我们选书的随性,造就了读书时期的困难重重。


    你从没研究过此书,也并不知此书是否为兴趣所在。当你回家看了几小时后,发觉艰涩难懂,便匆匆将书丢至无人的角落。

    其实,我们在图书馆也有类似情景。去图书馆前没有读书的目的,四处闲逛 随性选书。结果是每本书看了几十页,终形不成自我知识体系。

    那我们应如何选书呢?

    A.  收集书籍信息

    在选书阶段,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收集书籍信息。

    不管是浏览报纸和杂志广告,还是书评、地铁广告、书籍的卷末广告,都是我们收集书籍信息的源泉。

    随身带个笔记本,将看到想读的书目信息记录下来。比如:早上听喜马拉雅音频中出现一本书籍,赶紧记录下来。这样就会避免“之前听过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可是记不得叫什么名字”的现象了。

    书籍信息也需刻意收集,并不是随性而为。

    B.  购书清单

    收集完大量的书籍信息后,我们需制定购书清单。

    购书清单就好比我们去超市买东西,如果提前没列购物清单,极易在超市中四处闲逛,将时间和金钱浪费在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上。

    根据平日收集到的信息,可在某个周末对书籍进行筛选,并准备采购清单。

    为什么要列购书清单?

    ①  培养带着目的去读的意识

    遵循这样的过程,我们会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通过在清单上书写,可加强对这本书采购的意图。像这样经过细心挑选的书籍,利于提高我们阅读兴趣。毕竟任何你花费精力的事情,会比随意获得的更用心。

    ②  帮自己找到真正想读的书

    带着购书清单,我们就不会在书店中四处闲逛和打量“这本书是否有用”,避免了因冲动而走向收银台。如果毫无计划站在书店的书架前,很容易失去判断力,无法冷静选购。

    ③  看清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

    通过不定期整理自己的购书清单,可以找到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随性在图书馆购置的书籍,并不能代表我们的真实需求,有时仅是一时冲动而已。而且,通过筛选和确认读书清单,也利于架构知识体系。

    比如,我最近也开始列购书清单,大大节约了在网上或书店购书的时间。通过购书清单,更加理性得知自己的知识需求。采购了大量“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使读书系统化而不至流于皮毛。如果没有购书清单,可能极易迷失在网络宣传或书店促销信息里,使购书不为己需,浪费时间和精力。

    有时候购书清单越列越多,我们需大刀阔斧对清单进行缩减,以免导致购书时的拖延。

    二、购书

    A.   购书前的准备

    首先采购书单里的书要包含三要素: 书名 作者名 出版社名 。这样才利于采购的准确性,避免购买同名书籍。

    B.  网购 or 实体店?

    网上书店可购买内容已知的书籍。


    所谓“内容已知”,是指读过这套丛书之前出版的几本,或曾在某个书店翻看过该书,或该书为人尽皆知的名著或经典作品,或自己曾经多次读过作者出版的其他作品。

    网上购书一大弊端是极易产生冲动。网上购买书籍时会出现一系列推荐书籍,如果头脑一热,你可能下单许多并未感兴趣的书籍。

    实体店可购买完全不了解的作者出版的书,或第一眼看上去无法理解作者身份或主张的书,以及看过内容和目录后依然无法理解内容的书。

    实体店中,可以对比其他同类书籍,考虑是否购买。在实体店买书的种种体验,都会被忠实记录在自己与那本书的故事里,给自己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但实体店买书,时间和金钱成本稍高。

    建议:如果已经了解过书的内容,就可直接网上购买;而对不了解内容的书,可去实体店确认实物后决定是否购买。

    三、读书

    可采用“ 筛选程序法” “画线标记法” 加强读书的自主性。


    A.  筛选程序法

    ①  通读

    一边阅读,一边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②  重读

    读完一遍后,再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很好,就把那一页的另一个角也折起来。

    ③  标记

    再重新读一遍折起上下两角的几页,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

    当然,对于热爱书籍的朋友,可以利用 塑料标签 代替折角。

    准备三枚标签(通读标签、重读标签、标记标签),即按要求可完成上述步骤。

    B.  画线标记法

    可以用划线方式对标记对象进行区分:


    ①  普通直线

    用于“重要”“客观上很重要”“暂时先画出”的情况。

    ②  波浪线

    用于“非常重要”“主观觉得值得重视”“想记住这里,以后加以运用”的情况

    ③  圆圈

    用来圈出重要的专有名词、关键字、关键句等需要吸引眼球的内容。

    当然,对于不想乱画线的朋友,可以借用 多色笔 进行标记。

    选择三种不同颜色的水笔,如橙、绿、紫色。


    橙色画出书中的重点;绿色画出主观觉得很重要的地方或书中观点与已有经验冲突的地方;紫色画出专有名词和名人名言等。

    开始读书前,将画线或彩笔代表的含义写在书封面的空白部分,以免后期整理笔记时遗忘。

    四、记录

    读书完成后,我们需将书中标记的重点部分进行整理汇总。

    可以采用 “摘抄+评论” 的方式进行读书笔记的整理。

    摘抄: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内容。评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

    A.  第一步

    重新阅读做过标记的内容,严格筛选出自己认为可以多读几遍的部分。经过五六遍的反复阅读,最后筛选出的内容不会太多。

    将筛选出的内容进行摘抄,一定摘抄让自己心动的语句。

    B.  第二步

    摘抄完后要进行主观评论。

    主观评论非常重要。因为即使摘抄再多,如果眼前的信息没经过加工吸收,不与自己在感性层面上产生共鸣,那么读多少次也收获甚微。

    摘抄部分可用“○”表示,评论可用“☆”加以区分。

    例如:在 《决定人类未来的50件事》 中,作者有这样一条笔记:

    ○  自杀者中有三分之二是因为抑郁。 (摘抄)

    ☆  原文作者说,世界上的自杀者比在战争中死去的人还要多。人类在战争年代会死亡,在和平年代也会死亡,真是不容易。 (评论)

    刚开始时评论不一定深刻,但随着知识的积累,会发现自己评论的东西越来越有内涵。记得坚持下去!

    五、活用

    读书的最后一步是“活用”,即将本次读书体验利用起来,将其转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读完书后,只有对书中内容做出反应,主动思考,才能真正掌握。

    A.  积极输出

    人并不是因为无所不知而去发表演讲或出书,而是通过演讲和出书让自己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

    读书笔记完成后,要积极输出,促进思想内化。

    信息掌握再多,如不积极输出,也无法行程体系。


    可以向好友口头传授你所学的知识,或在线上分享所得,通过分享更利于自我吸收转化。当然,也可以通过写书评或文章,输出在平台上,增强知识内化。

    B.  重读读书笔记

    不定期的重读读书笔记,自己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会有不同的收获。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通过 不断地重读笔记,为思想增色,增强内化与活用。

    有位评论家说:“如果拥有五本可以随时拿来重读的书,那么你已经成为一位出色的读书专家了。” 重读笔记,让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进而内化于心,待机而活用。

    亚瑟.叔本华:“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丟开书本自己思考

    人生很多技能可通过刻意练习而得。

    愿你少一点随性,少一些任性,多一些刻意练习。

    愿我们读书有所得,成为书籍世界里的真正国王!



    哈默

    拆书家

    认证Office达人

    简书推荐作者

    LinkedIn专栏作者

    减肥达人(180斤至140斤)

    迪拜全程马拉松华人第四

    北航2万国奖获得者

    演界PPT设计师

    英语 & 韩语

    一位热爱写作,坚持原创,喜欢分享的工科男。

    扫一扫,期待与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