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H是指主动脉壁内出血或主动脉壁内局限性血肿,增厚的主动脉壁不与管腔相通,没有内膜撕裂或溃疡样病变。
1.影像学表现
IMH为主动脉壁的环形或新月形"增厚"(>5 mm);血肿的CT值高于主动脉腔内密度,存在内膜钙化移位,但不游离;造影剂无法进入病变部位。如左图可见内膜钙化呈高亮白色,完整内膜钙化内移;右图增强后未见内膜破口,造影剂不进入血肿内。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下图为同一患者的CT(左)与造影(右)图像。患者降主动脉壁增厚,无内膜破口,无造影剂进入,为IMH。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2.鉴别诊断
(1)主动脉夹层
血肿位于中膜与外膜之间,无游离内膜片;主动脉壁呈环形或新月形增厚;无破口,主动脉腔内血流不灌注入病灶;增厚的动脉壁动态变化更显著。AD存在游离的内膜片;有内膜破口;主动脉分真假两腔结构,对比剂可由真腔经内膜破口进入假腔。
下图所示,左上图升主动脉处及右上图降主动脉处,主动脉壁均呈"新月形"增厚,无内膜片及破口,为IMH。下两图均具有内膜片结构,管腔分为真假两腔,为AD。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下图所示患者较易诊断为IMH,此时可结合病史及其演变过程进行诊断。患者发病急促,经CT等诊断为B型主动脉夹层。经过降心率、降血压等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而自愈,近端破口闭合,假腔形成血栓。2年后复查CT示夹层假腔血栓化,类似壁内血肿。此种情况临床较为少见。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2)主动脉粥样硬化
IMH患者,主动脉瓣增厚(>5mm)较为规则,内壁较光滑,病变连续,CT可见内膜钙化移位,临床多表现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主动脉粥样硬化较严重时,主动脉壁增厚,但不规则,增厚处有钙化斑块形成;内壁不光滑(充盈缺损、多发小溃疡);病变不连续;无症状临床,可利用CT进行鉴别。
左图显示,管腔呈新月形增厚,内壁光滑,内膜钙化移位,为IMH。右图显示,管壁增厚不规则,增厚处可见钙化,有小溃疡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3.临床转归
(1)IMH临床转归
①血肿吸收消失
初次CT显示,降主动脉处有IMH形成;3个月后复查显示,血肿基本吸收、消失,如下图。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②血肿部分吸收,新发PAU
初次CT显示,患者血肿较厚,双侧胸腔积液;一个半月后,CT复查显示,血肿部分吸收,胸腔积液消失,但血肿处新发PAU,如下图。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③血肿增厚
初次CT显示,患者伴单纯壁间血肿。随访10天后,CT复查显示,血肿增厚。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2)IMH合并PAU的转归
①无变化
CT显示,患者降主动脉起始处存在指状溃疡,主动脉壁偏心性"增厚",IMH形成;半月后复查,溃疡和IMH均无明显变化。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②主动脉破裂,PAU消失
CT显示,患者同时伴有IMH及PAU;保守治疗半月后复查显示,主动脉破裂,PAU消失。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③主动脉破裂
IMH患者合并PAU,1个月后突发咳血,CT复查示主动脉破裂,故急诊行胸主动脉腔内支架修复术(TEVAR)进行治疗。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目前,仍无法预测IMH的转化,更无法阻止其进一步恶化,进一步研究尚需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