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游戏资讯>真生活|  每间屋子都是一个小宇宙。

真生活|  每间屋子都是一个小宇宙。

  • 2019-02-26 05:13:49

  • 本文由【单向街书店】授权转载(微信公众号:onewaystreet2013)


    家,既是物理维度的存在,也是我们直面内心的空间

    你注重家里哪个空间? 在家里你最在意什么?理想中的家是什么样?如何看待独居? 带着对居住的关注,我们采访、收录了来自全球不同行业人的家,关注居住者的居住体验和改造心路。受访人分布在各行各业,有的正在享受独居生活,有的回归家庭;有常住,也有短租。但无论所处何种状态,我们都有一个小宇宙。


    Jan-Jan Van Essche的家



    坐标 :安特卫普

    profile :比利时男装设计师,安特卫普 Atelier Solarshop(太阳工作室)合伙人。


    Jan-Jan Van,浸染着安特卫普的时尚基因长大,在六君子的母校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毕业。现在的公寓,能满足他生活、设计、服装制作,乃至后期拍摄等一切需要。前身是一个带花园的车库,厨房所在的位置,能俯瞰花园。大面积的白墙,极简的室内装潢,不光兼具了门店和工作室的职能,还偶尔被当做大厨朋友的餐厅。





    Anna Pirkola的家



    坐标 :赫尔辛基

    profile :室内设计师、家居造型师、博主,妻子和两个小女儿的母亲。


    Anna中肯北欧风,她喜欢简单纯净的设计,天然的材料。但她常用白色搭配各种明亮的色彩,融入深色调的运用,也以此亲自操刀设计自己的家 。「 对我来说白色和灰色是完美的颜色,可以留出足够的空间给家具摆设。这时候你只要在家具上做点颜色的改变就可以让空间富于变化。背景越简单越百搭,也越充满改造潜力和变化可能。





    Yvonne、孟奇的家



    坐标 :北京

    profile :Yvonne,台湾空间设计师;孟奇,白衫客厅、好白商店创始人;之之,今年三岁。


    Yvonne和孟奇现在的家,坐落在北京胡同里,住宅由两间房打通、连接而成。原本主屋的入口,现在是一扇小型落地窗,也是之之的「小花园」。设计阶段,还为之之考虑各种生活场景,比如适合他身高的洗手台、够得到的照明开关、拉门把手,一切为了让他像大人一样的生活,在童年体验像成人一样生活的「成就感」。「小孩的玩具很多,我发现只要有一个可以关门的柜子,就一定要把他堆满。所以我们没有做任何可以关门的收纳,储物柜、书柜都是开放式的。」







    Agnese Kleina的家



    坐标 :拉脱维亚

    profile :记者、出版人,杂志书《Benji Knewman》的主编和创始人。


    她的公寓,坐落在波罗的海古城市中心的一栋老楼里。四处淘来的古董家具,改造物件,大量画作、衣服,朋友称这里为博物馆。衣帽柜,是拉脱维亚国家图书馆珍藏珍手稿的书柜;天鹅绒布帘,用来阻隔阳光暴晒书稿;靠窗一角的木架,是来自国家图书馆的书梯;原木色鞋柜,是旧木头窗改造而成。「居所不只是一个可以任意构造设计的房子,更多的是关于住在其中的人,Home is about people。」






    铃木孝尚的家



    坐标: 名古屋

    profile: 1985 年出生在日本爱知县。「16 Design Institute」创始人。


    铃木和妻子亲自设计了住宅,三层楼的总面积约 110㎡。一楼为水泥地面,与屋外没有高低差别。在日本的建筑概念里,这种情况被称作「土间」或者「玄关」,是用来招待朋友进门的空间。因彼此都爱读书,便在一层设计了大型书架,同时它也是一道暗门,可以直通卫浴。「如果再过几年,我们失去了住在城市的必要性,也许会跑到山中搭一个小屋过自给自足的生活。」





    曼哈顿微型住宅首秀



    坐标 :纽约

    profile 美国纽约首个微型单身公寓楼,拥有 55 套微型公寓,共五种户型,每户 24-33㎡ 之间,有无障碍格局、大窗以及微型「朱丽叶阳台」。


    纽约,虽是自由之城,但对于居住这件事上,有一些看不见的规定。如公寓的最小面积为 37㎡,任何三个以上没有关系的陌生人不得居住在同一房屋。长久以来,纽约的社会结构是典型的父母加子女的「nuclear family」(原子弹家庭结构)。以至于目前纽约市可供出租的房子中,仅仅有 1.5% 是一居室,随着社会形态转变,晚婚和单身者增加,纽约单身公寓的数量明显供不应求。


    此次建筑项目,还拥有一系列的公共空间,如共用的顶楼花园、健身房、洗衣房、自行车存放处、小储藏室,甚至考虑到了周末集市以及便利店配送车的固定位置。




    叶怡兰的家



    坐标 :台湾

    profile :台湾饮食、旅行生活作家。


    叶怡兰的家约 96㎡,坐落在台湾的一栋公寓大楼里面。她以转型自由职业为契机,把生活了 20 年的老宅进行翻修。厨房被视为最重要的部分,于是一进门处就是厨房。所有公共空间面景朝南,「开放空间可以让各空间和不同的功能相互重叠、借用。」


    在书中,她和我们分享了「回字形」厨房的优缺点:优点,在空间移动时,动线会非常短,提高移动效率;所有房间都向外,每个房间会受到很好的采光。缺点,空间会被切得零碎,使空间略小。






    冯驌的家



    坐标 :北京

    profile: 好好住 CEO。 曾任职于知乎、腾讯、网易、北京青年报等多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和媒体,在媒体及互联网运营领域沉浸多年。


    「一个人对居住的理解,在于这个人在不在乎这件事。每一套房子里面都有丑的东西,比如房东那些搬不走的家具,所以我一直在跟丑的东西作斗争。」在积累了多年的租房经验后,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式,那就是用旅行时淘回来的布把一切他不喜欢又搬不走的东西盖住。「我这么多年换过将近十套房子,但我越来越确信什么样的房子适合自己。所以一定要多经历房子和户型,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官纯、孙瑞祥的家



    坐标 :上海

    profile :官纯,80 后女性艺术家,插画师;孙瑞祥,摄影师,2012 年定居上海后,开始主攻人物肖像和实验影片。


    官纯、孙瑞祥夫妇的家,室内有大面积清水混凝土墙壁,初衷很简单,快捷,没油漆烦恼。铁网取代门,因为五只猫的感受也被考虑在装修的范围内。「厨房完全是我们自己设计的,所有不必要的结构都被省略,只留下最方便的结构,并且因为我们两个的身高,台面都加高了 10cm,操作起来特别舒服。同时厨房有一扇小窗,正对着楼下的小公园,可以让我有最好的心情来下厨。」






    单身生活与一人便当



    坐标 :日本各地

    profile :日本作家阿部直美与丈夫阿部了一起活跃于日本便当取材的第一线,长达15年。


    在《每间屋子都是一个小宇宙》中,阿部分享了她遇到的独自生活者们的便当,她发自内心地认为,没有比这些便当更能反映人生的事物了。每天自带手作便当,是一种对日常的经营。从准备食材、下厨料理、到开动享用都由一人包办的「单身便当」,更是一种生活热忱的极致体现。他们拥有自己的坚持,为自己的口腹之欲与工作生活负责。




    刘树伟的家



    坐标: 上海

    profile: 摄影师,2015 年,他的艺术摄影作品入围巴塞罗那摄影节,2016 年入围三影堂摄影奖,获得红门驻地的中国新锐艺术家奖并于 3 月、4 月驻地创作,获提名 LensCulture 肖像奖,入围雅典摄影节。


    他身边的朋友,叫他树。无论是生活在北京,还是搬到上海,他一直因着艺术创作和学习生活而搬家。无论是常住还是短住,他常常可以在新家融入自己的艺术想法,他说「每个人的作点不同,我就愿意去到一处地方,不管长住短住,都可以相对过得符合自己的审美和意愿;前期累点也舒心。姑且相信:以后搬到哪儿,不管贫富,也都有能力把住处收拾得像回事儿。」




    苏航的家



    坐标: 北京

    profile: 意孔呈像 IKON DESIGN 创始人,知名平面设计师、观念艺术家、装置艺术家。


    苏航的工作室也是他偶尔居住的家,房子是周围高楼林立的建筑中唯一的四合院。推开院子里的木门,径直走到院子深处,就是他享受音乐的「小宇宙」,在这一百平米左右的空间里,摆放着他积累了十几年的音响设备,以及上万张黑胶、CD 唱片。他日常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独自度过。音乐驱动他做设计,也给他更大想象空间。此次,我们来到他的工作室,伴着爵士乐,听他介绍有优良血统的音响故事。






    基于现代社会,每个人在任何地方生活都需要一个居住空间,这个空间不论面积大小,群居或独居,工作或求学,常住或短住,经历了一天中的几点几线之后,原点和起点都是这里。家既是物理维度的存在,也是我们直面内心的空间。


    ——来自日和手帖第七本书《每间屋子都是一个小宇宙》




    长按二维码,关注单向街书店



    福利活动

    !!!酵真官方商城开业特惠!!!

    全场包邮   买一赠一

    原价163.2元,现 两箱 仅需 81.6

    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自己掏钱包的手在蠢蠢欲动了?
    真真放出了这么多的便宜,就是想让你来占!

    来吧!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进入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