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上善1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2众之所恶3,故几于道。居善地4,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5唯6不争,故无尤7。
注 释
1.上善:就无欲善,上德无为无以为。
2.处:自性而取自性而处。
3.恶:不愿不争之地。
4.善地:低位;善渊:深藏;善仁:同仁;善信:行效不二;政:易之共和;事:至柔无不克;时:随机应变。
5.夫:上德。
6.唯:只因。
7.尤:意外、格外。
今 译
上德无为之善如若水的品行,普泽无别利益万物不图名不争利,自性处于万物不争不夺的最低位,因此水的品行近乎道。居住取最低位,心静深藏不现,施与无别应需,言说见闻既到,行政无以易之,做事能易至胜冲流洗刷。圣人只因不争不生反作用,因此,没有意外的不悦发生。
要
旨
参
解
一、启导效仿领悟无为无以为的自然品行,这种圣易为的品行,是无欲为、无所对应觉的为、一切自然而然的为。
二、具体学其居低位、心深藏、与同仁、言公信、政同安、事做到、动应机。使大善易于根源于因缘对应最轻微的若无处,越以无欲的高维根源处作为费力越小、作为越无不为;越以自然的随顺应变就越能无不为的通行普利自然。
续 解
一、上善无为无以为,下善有为有以为。我们所讲的善都是下善、欲为善、分别善、轮回善、不根本善。
二、只有上善为上德,是根本解脱善,下善是善恶转化的善,所以老子提出不尚贤、不欲见贤的道理就是它的不根本性、轮回性。
三、所以只有诚于守中无欲无我才是最善的德、最善的法、最善的生存根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