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镇沅出发,经墨临高速公路振太收费站进入振太集镇,振太沈家坛罐的身影时不时在车窗外闪过。茶店内外,大大小小的茶罐映入眼帘;商店一角,油亮发光的酒坛赫然在目。从振太集镇经勐五线往南约五公里,是兴隆村。旅人如果往左远眺,就可以看见绿树掩映的一个村寨。这就是因陶而兴的沈家小组。该小组离主路约一公里,绿树环绕,面朝河谷,处于振太河畔的山坡。
沈家古老制陶技艺,从明洪武年间应天府(今南京)传至云南正南州(今楚雄南华县)。六百年来,沈家陶艺传承不衰。古兴隆街对面的山坡,曾经荒无人烟,沈家1862年前后来此,开窑制胚,生火制陶,160年间炉火不熄,发展成一个近两百人的村寨。在泥与火的交融中,沈家陶匠坚守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传承,所生产的陶器,大件有装米粮的瓦缸、囤酒的酒缸、腌制酱菜的坛罐、存茶的茶罐、盛油的油罐等,也生产酒壶、酒杯、烤茶壶、陶盆、火罐,甚至于生产陶烟斗等一些日用陶器。过去,这些陶制品,每年需求量巨大,畅销无量山、哀牢山地区。振太马帮走四方,振太沈家的茶罐、腌菜罐,随着马帮走出了云南,传到了港澳台、传到了缅甸、马来西亚一带。振太出去的港澳台胞及海外侨胞中,流传着一首古老的歌谣:“振太菜,坛腌香。茶马路,名声扬。异乡想,泪汪汪。”古歌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那思念中就离不开坛罐腌制的家乡味。
近几年来,人们对坛坛罐罐的日用品需求减少。沈家小组祖传下来公用的窑炉不再拥挤,做陶的人家也从6家减到了4家。而沈朝兴家仍然天天忙碌。原来,他改进了旧式窑车,推出了新式茶罐。新茶罐的器型美观大方又符合存储高档茶叶的要求。2007年开始,他每年获得万余件的茶罐订单。据沈朝兴介绍,目前已经有10多万件茶罐走出国门,销往海外。沈朝兴的妻子姜萍说:“过去,沈家传统坛罐香海外;现在,沈家新式新式茶罐香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