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布丁酒店往左边直走两百多米就是鼓楼,往右边直走一百多米就是城隍牌楼巷。我们要去的网红早餐店游埠豆浆正好就在酒店附近的城隍牌楼巷108号。
位于吴山山脚下的城隍牌楼巷,是本地居民购买水果蔬菜、日用杂货,吃早餐、快餐的小街道。熙熙攘攘的街道两旁是蔬菜瓜果店、药店、肉店、便利小超市、各类小吃店。我和女儿边走边看门牌号和店名,可一条巷从西走到东的尽头也没看到游埠豆浆的踪影。不死心,往回再走一遍,但在低矮的城隍牌楼巷108号及其前后左右仔细看了个遍也没见到写着游埠豆浆的早餐店。这时肚子也有点饿了,干脆就在旁边顾客比较多点,门口摆着一大铁板煎包的姐妹小吃店尝尝,顺便问问游埠豆浆搬到哪去了。乍一看店名和店内外状况就知道这是典型的家庭作坊式早餐店,但我心里还是一心念着游埠豆浆。我没多要,只叫了四个煎包,老板娘以为自己听错了,看着我们迟疑了一下,我再次重复了一遍四个煎包。老板娘没再疑惑,麻利地在热乎乎的大铁板上的一堆煎包中夹给我们四个。我接过一碟四个煎包顺便问老板娘旁边的游埠豆浆搬哪去了,老板娘没好气地说搬到十几公里远的地方,具体哪里她自己也不知道。
我大为惊讶,来之前我做杭州自助游功课时看过钱江晚报2018年一篇关于杭州特色早餐的报道,对城隍牌楼巷108号的游埠豆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报道是这样写的:在杭州吃货的眼里,游埠豆浆在早餐界的地位那可是杠杠滴~在城隍牌楼巷扎根20多年,老板叶哥把简单的咸浆油条做得风生水起……)。坐定吃煎包的过程中(顺带说一下,我一开始就没打算在姐妹小吃店吃饱早餐,因为我对这里无论早餐品种抑或卫生都不是很满意),我还不死心,尝试着打开百度地图搜索游埠豆浆,我惊喜地发现城隍牌楼巷东尽头右转几十米处的中山南路有一间店铺正好也叫游埠豆浆。
姐妹小吃店的煎包底儿煎的金黄不焦,馅儿饱满,吃起来还有肉汁,味道尚可。吃完那四个煎包,我们拿起行囊顺着百度地图所指方向,快步赶往中山南路380号的游埠豆浆。一共也就一百多米,一小会我们就看见了中山南路一排大树旁有点江南风格的游埠豆浆。我不敢确信这间店铺就是2018年钱江晚报报道的那一间叶哥的游埠豆浆,但眼前窗口排长龙的架势应当八九不离十了。女儿拿着我的背包进去店里面找座位,我负责排队点餐,正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只见窗口里面一个男厨师在边做油条边下锅油炸,一个男厨师在做葱油肉带饼,一个女厨师在往翻滚的水里下面条,一个女服务员靠在窗口的里侧边帮忙夹油炸好的油条和烤饼,边记食客们的点餐清单,并快速地说出总价以便食客快速用微信或支付宝扫码支付订单。看到你支付成功,服务员会拿个托盘夹上新鲜出炉的油炸和烘烤食品递给你,并交代其它的食品请到店里面自己叫服务员拿。
我点的油炸和烘烤食品是现做现炸的3元/根无铝脆油条和现烤的6元/份葱油肉带饼。进到店里面,右侧是另一番景象:一个女厨师在热火朝天地做豆浆,另外两个女服务员后面是盛着豆浆、豆腐脑、白粥等的大容器,服务员前面是柜台,柜台下方是一排排配菜和配料。我点的是4元/份招牌咸豆浆和5元/份特色豆腐脑。豆浆是咸的对我们广东人来说可是新鲜事,只见服务员拿起大碗左取右拿一些配料配菜最后一大勺豆浆满上就往你托盘上放,特色豆腐脑则先是一大勺豆腐脑满上大碗继而是左点右点一些东西就成了,这两大碗份量对我们父女俩来说那就四个字“份量倍足”。
这时女儿已早早找了两个靠外窗不远的座位,店里面客流挺大的,一个大爷在那忙着收拾各个餐桌。油条、葱油肉饼、咸豆浆、豆腐脑,市井味道展露无遗,十八块钱就能搞定省会杭州中心老城区充满烟火味的地道早餐小吃,确实有点小惊喜。在佛山出游前,我们就约法三章吃饱、不挑吃、不浪费粮食。女儿去取勺子和筷子,我叫服务员帮忙拿来两个空碗。油条一人一半,葱油肉带饼一人一半,豆浆和豆腐脑根据需要舀到自己的空碗里,吃多少舀多少。油条和葱油肉带饼又脆又香;咸豆浆女儿吃得不太习惯,只舀了几勺,我倒觉得挺特别的;豆腐脑大部分是女儿消灭的,我尝了一些觉得跟老家的差不多,只是后面加的配料有点不同。
就这样一顿杭州地道风味早餐下来,我和女儿心情和身体都无比舒爽。
后记:后来我们回来佛山再上网细查,才知道之前因为油烟整改的问题,老叶带着一班人马从摆了27年的城隍牌楼巷108号搬进了杭州嘉里中心,还和五星级酒店有了合作,然而不少食客质疑“新店变洋气了,但是烟火气也少了”。接着因为疫情和租约问题,嘉里中心把游埠豆浆的铺位收回,老叶也带着原本的一些老伙计把游埠豆浆又开回鼓楼旁边。这间鼓楼旁的中山南路380号游埠豆浆和2018年以前鼓楼旁的城隍牌楼巷108号的游埠豆浆相比,算是“豪华升级版”,食客主要是周边的老邻居和慕名而来的吃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