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用宋代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一词句庶几可以表述我对浙江临海山水的感受。浙江临海曾是历史上台州府所在地,是座有千年历史深厚底蕴和秀丽山水的古城,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首个获得“中国宜居城市”称号的县级市。当然现在的台州市治已迁到了椒江,临海只是浙江省台州市所辖县级市。
2023年1月24、25日(农历年初三、初四)大幅度降温,最高温度仅二、三摄氏度,但倒是晴天,便决定选择这两天出行。行前看了有关资料,了解到临海古城内还有座有着巾山塔群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兼具的临海标志性旅游景观巾山,便计划24日下午重点游览巾山,25日游览东湖、临海台州府城古城墙和紫阳老街后乘傍晚动车返沪。1月24日晨,我从上海虹桥乘高铁经杭州东中转前往临海,到临海崇和门附近安顿好住处已是下午2时许,未作歇息,便离馆驿步行前往离崇和门不远的巾山。
眼前的崇和门及城楼惠风楼是1984年在台州府城东门崇和门遗址上重建的。台州府城墙南濒灵江,东临东湖,东南依着巾山,西北枕着龙顾山,城垣龙蟠虎踞,原城有城门7道,城楼7座。
崇和门位于城正东,近东湖,通护城河,筑有月城,架吊桥,不过现在护城河、月城、吊桥及城墙都已不存,东湖则还在近处。
步行十余分钟,来到巾山东南麓。位于临海城东南隅的巾山高百余米,三面临街,南濒灵江,两峰耸立,中垂凹谷,山形东望如麒麟,西看似伏牛,山临水,城抱山,山上林木茂密,风景幽丽。城里就有一座高百余米的葱郁小山,实在是美事,真正是城市山林,城市多了一份灵气,怪不得历史上临海吸引不少修道修仙之人。
相传皇华真人华胥子在此炼丹修道,得道修仙,驾鹤升天时,一阵微风将他头上的戴的巾帻吹落,巾帻飘然而下,变成了巾山两峰,此山因此名为“巾山”、“巾子山”。山顶两峰对峙,峰上各有一塔,为大小文峰双塔,宋嘉定《赤城志》谓:“两峰如恰,其顶双塔差肩屹立。”巾山的西麓则有南山殿塔和千佛塔,合称“巾山塔群”,一山四古塔,颇为罕见。
先到巾山西南麓的龙兴寺。此寺曾是台州佛教的官寺,列为临海八寺之首。
此寺始建于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台州之首寺。初名“神龙寺”,后改名“中兴”、“龙兴”、“开元”、“景德”、“崇宁”、“广孝”等,至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后改名“天宁”。悠悠古寺名僧辈出,唐朝天宝年间寺僧思托,六随鉴真东渡日本讲说天台宗义,弘传天台章疏。鉴真第四次东渡日本前曾居此寺。唐朝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日僧最澄驻锡龙兴寺149天,研习天台教观,并授菩萨戒,回国后创立日本佛教天台宗教派,也可以说龙兴寺曾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的重要发祥地。遗憾的是该寺毁于抗战时期,幸存始建于唐代的千佛塔,现在的龙兴寺是前些年重修的仿唐建筑。
千佛塔始建年代不详,应该不晚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相传因塔内存有诸多瑰宝,又名多宝塔。现在的千佛塔塔身系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重建,为元代杭州灵隐寺僧淳具为纪念其去世的父母和祖父母而出资建造。原有楼三层,并设有茶馆,楼于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
千佛塔是临海现存最早的古塔,台州现存唯一的元塔。千佛塔紧贴巾子山脚,高耸在约三米高的塔基上,据称塔基位置原为山岩。千佛塔为七级六面砖木混砌楼阁式塔。塔每层一壶门,壶门每级错落分布在不同方向的塔面上。
塔的各面和佛龛均有佛像砖贴面,每砖一佛,全塔佛像共计千余尊,千佛塔因之得名。
在阳光的映照下,塔面连片整齐排列的半立体的佛像呈趺珈坐姿于莲花宝座上,雍容安宁,端庄慈祥,宝相庄严,造型精美,虽经年代久远风雨侵蚀,部分佛像有不同程度的残损,更显古朴,弥足珍贵。
出龙兴寺,沿古城墙内侧台阶上山,远望寂静安宁独自耸立的千佛塔,别有一份古意沧桑。
山行不远就到到了南山殿塔前。此塔秀挺如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位于巾山西南坡南山殿前。因多次受雷击,塔刹已毁,塔顶损毁严重,塔总体残高16.3米。塔顶荒草随风飘舞,别有沧桑之味。
塔后的南山殿始建于明代,清代同治年间重建,寺门有“天宁寺”匾额,不知与山脚下的龙兴寺是否为一体。
南山殿塔据说是为祭祀唐朝中期名臣张巡而建,似与天宁寺并无关系。
华胥洞不远处的东西两峰山凹处有座名为皇华阁的仿古建筑,大概是用来纪念华胥子的,门窗紧闭。
登上西峰,来到小文峰塔前,此塔与东峰顶的大文峰塔皆始建于唐代,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重建。
东峰顶的大文峰塔似乎比小文峰塔更有古意些,塔二层基座保存南宋遗存,塔门之上有“文笔摩霄”篆字题刻。
站在东峰峰巅,看夕阳余晖下凌冽寒风中的大小文峰塔影和远山,别有一番意境。清代文学家施闰章曾赋诗《巾子山》:“城上双峰俯万家,振衣秋色满天涯;潮声远带孤帆没,塔影横催白日斜。”伫立巾山峰巅,登高望远,俯瞰山城临海景色,山川秀美确实能令人诗意油然。
巾山虽小,但山林幽幽,禅意深深,韵味别具。唐代李白、孟浩然,宋代朱熹都曾经来到巾山,巾山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枢纽和终点。唐代诗人顾况倾慕浙东山水,曾在巾山搭草庐居住了四年,留下了“家在双峰兰若边,一声秋磬发孤烟。山连极浦鸟飞尽,月上青林人未眠”的诗句。唐末诗人任翻科考落第来到临海,在巾山的禅寺里写下“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半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的诗句,此后的数十年里两次复游临海巾山,先后留下“灵江江上帻峰寺,三十年来两度登。野鹤尚巢松树遍,竹房不见旧时僧”,“清秋绝顶竹房开,松鹤何年去不回。惟有前峰明月在,夜深犹过半江来”的诗句,巾山和山中禅寺洗涤了诗人的烦忧,平和了心境。
今天的巾山已难觅古时那份禅意和诗韵,但漫步于巾山蜿蜒山径,漫目历经岁月沧桑的古建筑和摩崖石刻,还是可以揣摩和感应到那一缕逐渐逝远的余韵。
三元宫是巾山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八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初时这里是道观,供奉“三元大帝”——天官赐福紫微大帝、地官赦罪清虚大帝、水官解厄洞阴大帝。但到了清道光年间却不知为何归于佛教,后来还建了卧佛殿,但道观名依旧。
进入寺庙,来到卧佛殿前,古樟树的树梢遮挡殿前天空,为三元宫平添了苍劲幽然的古意。
西侧的藏经楼后的崖壁还有不少摩崖石刻,现存摩崖石刻有七处,分别为“今之女宗”“活泼泼地”“渟泉”“别有天”“恩同生佛”“枕漱”“水流云平”等,为小小的三元宫增添了历史文化底蕴。
离开三元宫西行,不远处是杨节愍公祠,为民国8年(公元1919年)杨氏后人为纪念杨时熙而建。杨时熙是临海人,明崇祯十七年任两淮盐运使,清顺治二年随史可法抗清守扬州,清兵攻克扬州时自缢于城上,与史可法等死难者同葬于扬州梅花岭,清代乾隆时追封赐谥为“节愍”。
中斗宫是台州府城儒释道合一的宗教场所,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内有仓圣殿、文昌阁、文昌殿、状元楼等建筑,应该是吸引现代学子升学焚香祈祷的地方。因其地形如船,故又称“不浪舟”。.
下山路上,沐浴着夕阳余晖的南山殿塔和千佛塔古意悠然。
此门位于城南稍偏东,东近巾子山,南濒灵江。取兴善之名大概是因为城门紧临巾子山,山上多寺庙,佛道劝人行善兴善而名之。兴善门原有城楼超然楼,今已不存,所幸瓮城还在。
回望巾山,青山入城,灵江绕城,巾山的山林和四塔与古城墙、古城相得益彰,成为令人流连忘返的临海标志性景观,古城之美尽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