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ybar依靠第一个进入细分市场的优势和讨人喜欢的消费体验,很快就迎来了快速发展。
2012年,Drybar获得了一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1 600万美元的投资,并借此迅速进行扩张。韦布算过一笔账,Drybar每开设一家新店的初始成本大概在50万美元左右,大多数门店在一年之内就能收回初始成本。
由于不提供任何剪发和染色服务,Drybar可以保持较低的运营成本,平均净利润超过15%,高于普通美发店的10%。
目前,Drybar在加州、佐治亚州、德克萨斯州、亚利桑那州、纽约州、华盛顿特区等地共开设了60多家连锁店,并计划进军加拿大和英国市场。
在建立了品牌影响力之后,Drybar做起了周边产品的生意,不仅在美国电视购物频道QVC推出了一条定制化设计的电吹风产品线,还通过与丝芙兰合作,在美国境内销售专属美发护发产品。
另外,Drybar还提供O2O服务,顾客只需在官网和移动应用上进行预约,就可以在家里坐等发型师上门服务。
2015年,Drybar公司的年营收已经超过7 000万美元,预计2016年将达到1亿美元。然而,这个细分市场一家独大的局面正在改变,一些女性美发沙龙也开始纷纷效仿Drybar模式。
它们提供的吹头服务大同小异,有的只是采取了不同的收费模式,比如,主打24小时营业的Hair Party 24hr是根据到店时间收费,顾客去得越晚,收费就越高;Blowout Bar的收费标准则取决于顾客头发的长度和浓密程度。
事实上,吹头生意的门槛并不高,任何一个美发店都能做,Drybar要想一直保持差异化并不容易。 面对竞争,韦布并不担心。
在她看来,与其他女性美发沙龙相比,Drybar有着鲜明的辨识度,特别是在消费体验上,对手很难模仿。
“无论街上开设了多少家咖啡店,但星巴克仍然是星巴克”,韦布说,Drybar的目标是成为美发界的星巴克,让女性通过方便快捷和独一无二的体验,享受吹头后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
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将吹头服务作为一种社交标配,Facebook和自拍风潮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于她们来说,频繁地更换发型更能在社交媒体上引起注意,而这种星巴克式的“快餐吹头”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