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怎么解读“学习让孩子变聪明”这句话?
首先我们要想,什么是真正的“聪明”?我把它理解为:能创造性地运用资源,解决问题。这里面包含的内容有很多,比如要解决问题,首先得把问题定义清楚,于是就需要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而要运用资源,首先……得知道都有哪些资源,这就涉及到调查能力、获取海量信息的能力,而要创造性地运用资源,又涉及到如何找到关键节点、并在之间建立起链接的能力,搭建新结构的能力。所有这些,我们笼统地称之为“聪明”,而实际上仔细考察,就会发现可以细分成很多很多的能力,当然还需要很多的知识储备(知识也是上面所说的“资源”的一种),而能力也好、知识也罢,很明显,都是需要通过学习而积累、而培养的。
◆问题二:你会把孩子送去各种补习班,以追求更好的成绩吗?
首先要说,成绩在我看来并不重要。一方面,考试的内容、包括学校课业的内容,都只占到孩子学习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考试的形式,有时候也并不能完全反映孩子的真实能力。我相信这些基本上已经是现在家长的共识。如果仅仅是以“提高考试成绩”为目标送孩子去上补习班,在我看来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是浪费时间的。
可是在推翻了“唯考试成绩论”之后,我们有没有思考过:第一个问题,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成绩这件事?第二个问题,如果补习班不用上、而成绩不是最重要,那我们可以怎样为孩子提供更多、更适合他的学习资源?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个人的想法是:即便考试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出你的学习成果,但至少它能反映出你“应对考试的能力”……考试也是一种需要应对的现实状况喔!所以我本身并不会太计较孩子的成绩得失,但我会告诉他:你不妨琢磨琢磨应对考试的方式,把它当作比如游戏中的一道关卡、一个怪,去打一下呗!打怪升级,我们在游戏中不是乐此不疲吗?现实其实也一样!
这里面包含着我的两个想法:1)不用把考试看得太严肃;2)但在现实中遇到问题,就算是考试这种问题,我们也可以积极设法解决一下——甚至,有没有可能把它变得更有趣?
针对第二个问题,其实家长们也都在探索。比如孩子学钢琴,现在许多家长都开始转变想法,说我们不用考级,孩子玩得开心就好。但这基本就是个甩手掌柜的态度……问题是:离开了考级作为教学指导,我们有没有思考过,学习钢琴能带给孩子一些什么?
对此我个人的想法是:首先要通过各种主题、内容、形式的学习,让孩子去接触、去探索“多元世界”,比如音乐学习,就应该是听、唱、弹奏全方位地尝试,尤其是小孩子,身体的参与对他而言非常重要。其次要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尤其是独立思考、行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一个问题所述,这其中又包含着很多能力的发展)。
“以技能get为导向的学习”,是我现阶段的一个研究课题,有兴趣的话,欢迎大家来与我探讨。
◆问题三:你觉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分别应该带给孩子什么?
学校教育是系统性的,在目前阶段,是统一的进度和方法,以学科为导向,更侧重知识的学习;而家庭教育是可以个性化的,可以更侧重情感的养成,以及能力的培养。——但问题是(跟第二个问题中说到的情况类似):我们有没有想过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个性化”的?
让我们先来说比较容易的,情感的养成。我一直觉得,家庭首先要成为孩子的能量储备基地,他在学校里学习、参与竞争,都是消耗能量的,回到家里就需要休息(让自己的能量值再恢复过来)和补充(从家庭环境中获得新的能量)。我们就要提供给孩子:1)他可以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和节奏(很重要)去恢复能量的空间;2)一些能量的补充,最关键是让情感在家庭中流动起来。
然后说到个性化的、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家庭教育,仍然涉及到第二个问题中我说到的“以技能get为导向的学习”,我们如何去解析出各种技能、以及探索它们的养成方式。但简单些,也可以说,在家庭中我们首先可以为孩子创造出这样一种氛围:鼓励独立思考和行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多种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随时补充各种知识和技能。
——————————
感性的爱,需要理性的思考来支持。
请关注微信号:猫博士育儿笔记
或:mao-boshi-2
(呵,mao-boshi,是我的另一公众号,关注有惊喜喔!)
纯属私人原创。不定期更新,但每月必定会有几篇。
如果关于孩子的教育,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或遇到什么困难,也请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