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游戏资讯>感觉“身体被掏空”?不妨试试来三线城市生活

感觉“身体被掏空”?不妨试试来三线城市生活

  • 2019-04-21 18:12:13

  • 点击上方
    南风窗
    即可订阅


    有人预言,在不远的将来,北京和上海有可能会变成亿级人口城市。如果按照目前资源进一步集中的政策趋势,在有着14亿人口的中国,显然不是不可能的。而那样的情形,想起来只能用“画面太美不敢看”描述。

    记者为业,出差已成为我日常工作一部分。各个城市乡村于是也就成了办公场所,各种不同城市间的差异,于我而言,感受也就来得更为切身。

    作为一个资深北漂,因为工作的关系,也因为很难割舍北京丰富的文化生活,还因为喜欢它兼容的气质,我基本上已经把北京当作自己的家。然而,也许是人类永远“生活在别处”的内心渴望,也许“别处”确实更符合普通的人性需求,我常会想念一些曾经到访过的有特色的三线城市的生活。



    像之前去过的宁波、喀什,包头和绍兴等,这些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较好,新建的街道一般都视野开阔,绿化葱郁,基础设施相当完备。房价并不算高,普通人住的房子又大又舒服。至于商业服务,且不说现在什么都能网购,其实今日的商业已经相当发达,在大城市能买到的,一般中等城市也已基本都能满足。普通出行,不仅堵车少,而且时间和物质成本就相当低。外出会友,半小时之内的路程,出租车费用仅需20、30块。作为一个在超大型城市里生活的人,对三线城市的这种物理环境,的确是想一想都幸福感爆棚的。

    不可否认,在超大型一线城市,信息、文化、经济发达,有着丰富的各种资源;发展、就业机会多,社会保障体系也相对健全,当然,“政治文明”程度也较高。人们在大城市中得到了发展和交流机会的满足,但昂贵的房价,交通拥堵和污染成本之下,整体的生活质量较差,超级城市的压迫感,让“围城”中人身心疲惫。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在经济条件改善后,人们在周末和节假日奔赴各种乡村山林,亲近自然。于是,返朴归真的乡村生活,渐成潮流。



    然而,除了极少数的确有心也有毅力者外,短暂的假日过后,人们终将返回喧闹拥堵的大都市。《瓦尔登湖》中描述的生活,阅读起来美好,但真要去实践离群索居的乡村生活,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显然是不现实的。

    其实,在这两者之间,中等城市是一个可能兼有现代化城市的舒适便宜,而又能摒弃其拥堵、污染等大城市病的中间地带。

    几年前,中国也曾流行过一阵“逃离北上广”的呼声。遗憾的是,“逃离”之后的人们发现,自己身处三四线城市的家乡缺乏深入的发展机会,主要靠人际关系维护工作和机会的生活空间。在这里,是一眼能看到头的人生,不少地方也缺乏更深厚的文化氛围。孩子到了念书的年龄,则必须考虑教育质量对孩子今后一生的影响。

    于是,短短几年内,不少中国中小城市再度沉寂下来。最近两年,中国的城市化,从前些年的全面开发,齐头并进,忽然以“北上深永远涨”和“三四线城市去库存难”这一最直白的方式,以及围绕大城市的“城市群”的升级版概念的流行,似乎又在回归“大城市化”。

    这是一次强烈的报复性反弹,很多人在谈论卖掉三四线城市的房子,到一线城市和其周边,以及强二线城市作为首付贷款买房来投资。

    人们忽然觉得,只有生活在北上广深,或者至少是围绕这些中心城市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三大群市群,才有发展机会,似乎内地的城市,除了像武汉和成都这样的大型区域中心城市还勉强可以一提外,其他都不能生活一样。



    有人预言,在不远的将来,北京和上海有可能会变成亿级人口城市。如果按照目前资源进一步集中的政策趋势,在有着14亿人口的中国,显然不是不可能的。而那样的情形,想起来只能用“画面太美不敢看”描述。

    这与我们熟悉的国际上的许多超大型城市类似。且不说拉美和印度,其国内一些超大型城市中并列的超大型贫民窟。就是发达社会中的超大型城市的例子看起来也并不怎么令人向往。英国伦敦都会区人口超过1500万人,占全英国6300万人的23.79%,法国巴黎都会区人口超过1200万人,占全法国6400万人的19.15%,更有我们熟悉的日本东京和韩国首尔。这些地方无一不在经历着各种大城市病,高房价、拥堵、长时段的市内交通、污染和治安问题等等。

    这种资源的过度集中,当然有种种合理的理由,比如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太效应”的体现。特定区域的先行发展与经济地理和人文底蕴密不可分。但不可否认,政策的推波助澜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在中国目前以行政划分城市级别的制度下,首都,直辖市,省会城市,一级一级地获取了大量的资源,发展成为大型甚至巨型城市。而一些有特色也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中等城市,其现有资源直接被超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吸食而去。

    中国地域广大,许多中等城市自有其在所处区域内的重要作用,发展好这些区域中等城市,不仅利于国民经济布局的平衡,对于重土安乡的民众而言,从经济和生活环境上,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或许,以发展中小城市型为主的城市化模式,被称为“没有大城市”的经济大国德国,可以带给我们有意思的参考。

    德国人口达到约8200万,人口密度排名世界37,城市化率超过90%,但从未面临过“大城市病”的压力,主要城市的市区里看不到拥挤的钢筋混凝土,甚至很多人家是独门别院。最大的城市柏林目前的人口为340万,港口城市汉堡以180万人位居第二,第三大城市慕尼黑约为135万人。

    利于分工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成为拥护大城市的最大理由之一。事实上,发展中小城市要讲究经济效率, 除了依附“城市群”的区域内分工模式外,进行有特色的专业分工也是重要办法——德国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定位。柏林是文化、工业中心;汉堡是最绿的港口城市、贸易中心;慕尼黑是博览会之都、啤酒城;科隆是媒体业中心、香水之都和化工中心;斯图加特是汽车城;法兰克福是金融中心;杜塞尔多夫是模特之都;多特蒙德是煤钢基地。

    这些中小城市星罗棋布,散落在德国的土地上,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完整的市政系统,良好的基础设施,丰富的文体资源。

    中国的城镇化当然不可能离开大城市,但可以考虑借鉴德国的经验,多头并进,在大城市病已经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多发展一些各有特色的中等城市,利于整个国家区域的平衡发展和民众生活环境的普遍改善。

    希望有一天,中国有更多我所喜欢的中等城市,在那里,包括产业、教育、文化和医疗等更多软性资源注入,使得它们成为散布在中国各地,比超大城市舒适得多的宜居宜业的大小中心。


    作者 | 南风窗高级记者 覃爱玲 qal @nfcmag.com

    编辑 | 蒙洁华  mjh@nfcmag.com

    排版 | Lauren


    南风窗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及南风窗网刊登的所有署名为南风窗记者、特约撰稿人的作品为南风窗杂志社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未经南风窗杂志社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违者必追究。

    点击屏幕右下方写评论,可参与讨论哦!
    每天分享深度政经报道

    新媒体业务请联系
    电话:020-61036188-7081
    QQ:1274795407
    长按下方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南风窗”
    长按左边二维码购买最新 《南风窗》
    本报刊订阅和投递服务由中国邮政承担,请在中国邮政公众服务号中进行查询。中国邮政报刊微信订阅统一由“中国邮政”微信服务号提供客户服务。全国统一客服电话:111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