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最正统的认知,即以双手与简单工具配合所产生的手工技艺和艺术,经数十年积累汇于双手,心
手相连,每一门手工技艺的背后,都是手工艺人的心血与智慧、岁月与人生、坎坷与沧桑,象征着中国文化
最核心的精髓。
今天,在这个日新月异、推陈出新的时代,传统手工艺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它们的存在,要么已成
往事,要么举步维艰,留下来的,我们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人渐渐成为守艺人。
然而,这股坚韧的力量在科技化与机械化的今天并没有没落,他们或执着于千百年不变的操作工艺,或
勇于开拓创新,将经典发扬光大,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的力量加入到手工艺传承的队伍中。
100多年前,一段故事佳话拉开了欧洲
绒绣在中国的历史。绒绣自从1886年传入
中国烟台以来,中国的传统刺绣与欧洲的绒
绣技法融为一体,绒绣制品的艺术样式变得
丰富起来,品种也逐渐多了起来,形成了自
己的风格,“烟台绒绣”由此得名,使得它
成为烟台妇孺皆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专业化的指导者与继承者正是徐
振邦的儿子徐若愚,他也是目前仍健在的烟
台绒绣传承人之一。他不仅代表烟台引领指
“东海日出”,而且多幅作品被国家重要地
区和经贸会采用。目前,老人年事已高,不
再绣制作品,但在他家珍藏的《王后出巡归
来图》依然是烟台开埠,中英交流的见证。
而他带出的徒弟周志娟女士也以极高的悟性
和多年的绣织经验成为烟台绒绣新一代的领
军人物,并且成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周志娟是第一
个按照人物照片绣制作品的人。在色彩应用
上,她也是第一个给黑白照片加色的。当初
有一位香港商人,想按照他儿子的照片绣一
幅作品。绣人物,在当时还没有人尝试过,
领导找到周志娟,虽然这项任务极具挑战性,
但周志娟还是答应了。利用自己美术功底,
她把色彩在绒绣作品中应用得惟妙惟肖,当
香港客人看到完成的作品时赞不绝口,从此
以后周志娟大胆创新,开始尝试更多的人物
绣作。周志娟和她的同事们不仅为商品加工,
而且承担着国家和政府部门大型作品的创作
任务,她们不断创新技艺,在辉煌的绒绣历
史上留下一幅又一幅巨幅大作,从毛主席挂
,直到毛主
席纪念堂的巨幅绒绣作品《祖国大地》,这
些旷世之作已奠定了烟台绒绣的工艺地位。
绒绣作品《祖国大地》以长23.74米,高
6.61米,总面积近170平方米,重350公
斤的规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幅绒绣作品。
65岁的周志娟回忆起当年的创作,依然是
非常激动,她自豪地说:“毛主席纪念堂
那幅《祖国大地》,那是1977年,我们厂
43个人绣的,长是23.74米,高6.61米,
面积170 平方米,约重350公斤,640
万针,用了58天的时间,真是了不起的大
作品呀!”这就是老一代工艺师的情怀,也
是烟台绒绣人的自豪与骄傲。
徐若愚兴奋地讲述他祖母绣的《王后出巡归来图》的来历
据烟台文化馆资料以及目前传承人周志
娟介绍,绒绣制作主要分设计、放大稿、描
样、染色配线、绣制、局部拉丝造型等多道
工序。烟台绒绣的绣制共有100 多种不同
针法,每种针法都能表现不同的艺术特征。
基本针法与我国传统的打点绣针法( 又名戳
纱) 相同,用有规则的斜针按网眼一格一针
绣制,每针就是一个椭圆形小色块。一幅绒
绣少则几万针,多则须几十万针。由单色绣
改为拼色绣、彩锦绣、接色绣、后期拉丝等,
大大增强了艺术表现能力。
烟台绒绣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工艺
技法的艺术,是颇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瑰宝,
而传承人周志娟以及她的同行们,用她们精
湛的技法发扬光大,默默地为烟台文化增光
出彩。当她摘取了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
花奖”的作品《贤明带来丰收与和平》展出
的时候,我们不仅看到了细腻精湛、古掘华
丽的绒绣精品、绒绣艺术的后继有人,也看
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