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藉保加利亚钢琴家阿列克西斯·魏森伯格 (Alexis Weissenberg)1929年7月26日出生于索菲亚。
▲
莫扎特 K271钢琴协奏曲(切利比达克指挥/1967)
魏森伯格最早从身为钢琴老师的母亲那里习琴,后来则向保加利亚音乐家究拉季格罗夫学习,而在8岁时第一次上台公开表演。1944年前往巴勒斯坦,继续向里欧
·
凯斯坦伯格学琴,后来在1946年转往美国,在许纳贝尔、萨玛罗芙与蓝道芙斯卡的门下学习。1947年他在一项青少年比赛中与奥曼第和费城管弦乐团合作拉赫玛尼诺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隔年则在塞尔的指挥棒下演出肖邦《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接下来在美国中南部有超过50场音乐会、与25个乐团合作的纪录。连续八年之后,他从舞台上淡出了好一段时日,直到60年代在巴黎复出为止,1966年他与卡拉扬合作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才又在1967年风光地回到纽约。自从那时起,他就在美国、欧洲与日本巡回演出。魏森伯格的弹奏忠于原谱,有着清晰的结构,似乎是毫不费力地达到大师级的标准。
2012年1月8日,,以82岁的高龄在瑞士的卢加诺告别人世。
魏森伯格不是那种容易被贴上标签与放在某个框架中看待的艺术家,但他却也不是那种因为谜一般的演奏风格而难以被分类或了解的音乐家(正好相反),他认为艺术如能够被归类轮廓清晰化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他的言论总是激起诸多评论。
▲
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钢琴家的超技能力并不同等于只会浮夸地炫技,而是让他们更能在钢琴音色上创造出新的面向。这点在肖邦与斯克里亚宾的作品里随处可见,而这些作品也充分证明魏森伯格是个浪漫派的诠释者,因此,在肖邦《降B大调夜曲》(Op.62No.1)里,他能够超越谱上“十分甜蜜”的记号,形成一种具小规模的戏剧性、隐然推衍的高潮——独立于谱记之外,让音乐性完全超越于技巧之上;而在斯克里亚宾的《D小调练习曲》(Op.8)里,他创造了一个奇幻的音乐图像,呈现了内在音乐的光环。
他是控制力坚强的完美主义者,抑或是浪漫派美学大师?从所弹奏的巴赫音乐当中,他曾经用以下的话语总结他艺术性格上的矛盾:“合乎逻辑与热情”。这多少也说明了魏森伯格在诠释这个世纪作曲家作品时的本质。在拉赫玛尼诺夫《第一号钢琴协奏曲》能听到他急促冲动的诠释,他喜欢采用似强大漩涡的果断力配合逻辑的稳定性,所爆发出富戏剧性的冲劲弹奏原本较平静的乐章。
▲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欣赏《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索菲娅·穆特/魏森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