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
起
尽管有雾霾拦着,太阳依然很毒,两天的暴晒,让我由白净的冰棍,变成了黄胶胶的一根棍。
诱使我们三人远赴这里的,是一种深切的无奈与悲哀的情愫。
当产业严冬滑向第三个年头,一些企业已经走到山穷水尽的边缘,但抱着将
死之心的是企业,不是企业里面的人。
十多年前,我曾采访过一些倒闭企业的人员,他们的无动于衷让我如芒在背——这个企业倒闭了,他们会被下一个企业接收,成为单纯的无用的包袱。这个包袱,又会像球一样被踢来踢去,一直到他们彻底退休。
因为有这个“底气”,他们没有想方设法改变现状,一技在身宁愿连根烂掉;更不会触发求生本能,甚而,一些人会成为触发求生本能的阻挠者。
当下,我依然能看到一群足够隐忍的人,但他们只有隐忍的沉默,没有血拼的作风。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不知道,没法回答,也不想探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们还没这个资格。这时,我们把目光投向三河,想知道,那里正在发出什么不一样的奏鸣。
三河突围
灰蒙蒙的天光中,影出一戳夕阳来,像苍白的脸上印着一颗朱砂。
已是傍晚时分,二百户村依然暑气逼人,蒙尘的禾苗蔫蔫地打着卷儿,雾霾中的狗趴在水塘边吐着猩红的舌头,树上的知了没命地喊着“受不了,受不了”。
几乎所有人都钻进冷气房纳凉去了,
36
岁的孟凡健却还在红砖高墙围绕的二层小楼下久久伫立,一遍遍地念着“三河”。
难以下咽的“散伙饭”
三河是河北省廊坊市代管县级市,地处京、津交界,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行政级别最高的县级飞地。
孟凡健所在的三河气站,则是飞地的一个“飞站”。
1997
年投产的它,座落在三河市黄土庄镇二百户村,日后的母公司——海油发展销售服务公司北京中海海油燃气有限公司,办公地点则设在北京。
作为中国海油唯一一个液化石油气储备站,
2005
年以前,为“储备”而生的三河气站,是一个轻松的存在,主要从事为北京市车用气提供整车灌装业务。
可惜好景不长,
2006
年,车用气市场一下子没有了,北京燃气被迫开发中海新型环保焊割气,拓展工业燃气市场。
谁知到了
2014
年,北京燃气赖以生存的工业气销售业务,也被划转了。刚养大的孩子被抱走了,“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三河气站,一下子到了山穷水尽的边缘,不得不与最不擅长的民用燃气业务短兵相接,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来。
然而,三河县城周边油气站达
30
余家,仅液化气站就有
7
家,零售商更是多如牛毛,销售格局、销售模式已经固化。吃了多年“体制饭”,市场意识是一张白纸的三河气站,想在成熟的市场中分一杯羹,谈何容易。
而况,随着低油价寒冬的来临,液化气唇亡齿寒,价格也遭到了“拦腰一刀”,经济性大跌,利润空间十分有限……
现实的三河,能够期许的,也只是一个看不见的未来。
寒冬冻住了企业发展的脚步,也冻住了人心。一夜之间,三河气站像生了一场大病,奄奄一息,随时面临“关门大吉”;看不见的阴影,压得人们呼吸困难。
为了孩子的学费和老人的药费,眼含热泪的员工们,陆续离开了他们最好年华流逝的地方。
一场场难以下咽的“散伙饭”后,孟凡健悲哀地发现,当年投产初期来的那批人,如今只剩下了他一个。
逼出来的“转身”
就在“退堂鼓”打得最响时,,突然血性十足地站了出来——今年
5
月,他一口回绝猎头公司“高薪挖”,公开竞聘气站副经理一职。
他并不稀罕这个头衔,“把这一百多斤交给大伙”,是因为他不相信,守着一座金山会饿肚子!
孟凡健没有一份傲娇的履历,参加工作
18
年,他的简历表上写满了“电工”、“充装工”、“安全员”字样。在大家眼中,他甚至只是一个少言寡语的“笨人”。
但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聪明人都走了,笨人再不站出来,这个气站还能靠谁!
更重要的是,笨人有笨人的底气:此前,他和
7
名“留在根据地的最虔诚的哨兵”,坚持做自己的“救世主”,凭骨子里的血性和隐忍,已让这里泛起柳暗花明的春意。
销售民用燃气,没有资质和相关证件怎么办?
那段时间,孟凡健拼了!为了气站,个性腼腆的他突然像换了一个人,无论村长、镇长、县长还是市长,他都肯去“谈判”。
销售民用燃气,没有价格优势怎么办?
头发掉了一把又一把后,孟凡健突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放眼三河,燃气行业乱象丛生,而由于规范运营,三河气站始终是河北省安全工作擦得最亮的一个窗口。
“曾经我以为安全就是花钱,不能创造效益。现在我才发现,安全是一笔财富。老百姓都不差钱,就怕不安全。我们完全可以打安全牌,用安全赢得民心、口碑和市场。”
用户需要配送上门,三河气站却没有配送能力,又该怎么办?
借鸡下蛋!孟凡健和弟兄们合理利用物流单位资源,发展中间商,通过走街串巷,实现进门入户……
在一个个“土办法”的推动下,三河气站经营状况由
2015
年初
10
余家中间商、
100
余家零散客户,发展到现在
51
家中间商客户、
800
余家零散客户。仅今年上半年,三河气站销售瓶装液化气就达
419
吨,比去年同期增长
186
%!
终日的殚精竭虑,和周而复始的高强度、高压力下的工作,把孟凡健累坏了。每天进家门前,他都要“长出一口气”,好像一块石头才落地一样。
妻子总是埋怨道:“单位离开你就不转了?累死累活你图个啥……
.
”
每每听到这话,孟凡健就会激灵一下绷直腰板说:“我不是给领导看的,是给大家伙儿干的,单位好了,大家才有饭吃……”
你尊重市场,市场才爱你
7
月
7
日,是孟凡健履新的第二十天。下班前,他的手下干将杨介武,带回三个消息。
今年
33
岁的杨介武和其它
7
名人员一样,在这个小小的气站,扮演着“五光十色”的角色:既是安全员,又是技术员,既是充装工,又是检修工,既是管理员,又是账房先生,既是售后服务人员,又是市场急先锋……
这天,在忙完充装后,他驾上妻子的车去办三河气站的事——对使用“海油气”的三河市的饭店、市民、村民以及
28
公里外的两个中间商销售点,进行上门服务。
路上,一个拉气罐的个体户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把车头一转,紧紧跟随到销售点。拉开车门那一刻,他远远地便陪出了一个谦卑的笑脸。
发展个体户,一直是他的得意之作。今年
4
月以来,在他的努力下,“海油气”从开始
1
天充装
100
公斤,发展到后来
1700
公斤;从二百户、小石庄、胡桥村等邻村,销到
10
公里、
20
公里外的村镇,以及外县——大厂回族自治县。
大厂的老李,是他发展的第一个个体户。老李倒卖燃气,已有
20
年历史,但真正卖“海油气”还是在今年的
4
月。
“以前的三河气站,门难进脸难看,气儿没买成还憋一肚子气,去了一次不想去第二次。”光着膀子的老李说着,用大蒲扇给正检查气罐的杨介武扇了扇凉风。“突然有一天,他拉一罐气来了,然后把我感动了。他说,这罐气你先用着,觉得好你就用,要是不好,我们再改进,气儿的钱和罐儿的钱我出。”
为了发展客户,杨介武肯“下血本”、肯“自我牺牲”,但碰了一鼻子灰的事也时而有之;国企运作机制的不灵活,也时常让他委屈到想哭。郁结之际,他会吼上一嗓子“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而后继续上路。
晚上,杨介武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三河气站。孟凡健心疼地给他盛了一碗绿豆汤解解暑气。杨介武没喝,他的耳朵突然竖了起来。站外响起电动车的“突突”声——又有人来买气了。
买气的是
60
岁的个体户老郭。看着刚装上车的气罐,每天都能卖一车燃气的老郭却眉目含愁。
由于海油气卖得好,他小小地发了一笔。然而,让他不服气又没法生气但确实有点生气的是,儿子也天天来拉气,而且比他卖得还好!老子不如儿子,让他心里既高兴又不是滋味。
灰蒙蒙的天光,渐渐滑向夜幕,三河气站彻底安静下来。孟凡健手抚大黑的头,怔怔地坐在三河气站的暗影里。大黑是气站收养的一条狗。
孟凡健说:“大黑,介武看到一个贫困的村民还在用土灶台。你说,我们该怎样在谋生存的同时,尽我们的社会责任?”
孟凡健说:“大黑,介武说,他有信心每月销售
150
吨液化气。
140
吨可是咱们的盈亏点。你说,过了及格线,我们还要怎样才能打出高分?”
孟凡健说:“大黑,介武看到有个村铺天然气管线了,据说两三年内全三河都要铺。天然气管线可是咱瓶装液化气的天敌,更不好过的日子要来了,你说,我们又该怎样突围?”
大黑叼住他的手,轻轻咬了一下,然后趴在他腿上,打起了呼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