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总目标,以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向责任要定力,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不折不扣抓好理念、制度和条件建设;向改革要活力,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夯实就业质量的人才基础;向创新要动力,创新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探索就业工作新机制,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向特色要竞争力,形成了“以创业带动就业、以校友服务就业、以调查研究提升就业”的就业工作特色,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明显提升。
一、 向责任要定力 ,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不折不扣抓好理念、制度和条件建设。
二、 向改革要活力 ,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夯实就业质量的人才基础。
三、 向创新要动力 ,创新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探索就业工作新机制,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四、 向特色要竞争力 ,形成了“以创业带动就业、以校友服务就业、以调查研究提升就业”的就业工作特色。
一、 向责任要定力 ,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工 作要求,不折不扣抓好理念、制度和条件建设
1、领导重视理念先行
学院历来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坚持把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作为学院重中之重的办学任务,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院整体发展规划,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检验学院“内涵发展、提档升级、落地见效”的重要指标。
学院定期召开就业工作会议,通过就业工作专题研讨会、动员会、推进会、例会等通报情况、掌握信息、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层层落实。学院实施了就业率内部定期通报制度等,形成了就业工作人人关心、事事关心的良好氛围。
2、条件保障投入先行
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的条件保障,通过制度建设、规划建设、条件建设,切实做到机构设置到位、资金到位、人员到位、硬件设施到位,确保对就业工作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为就业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学院完善了一系列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依据。
学院建立了多项激励奖惩措施、制定奖惩办法,以督促、鼓励各系、班级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各项就业工作的有力实施。
学院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就业工作队伍,专职人员性别、年龄、学历、结构科学合理,岗位职责明确,人员队伍稳定。目前就业办专职工作人员7人,系就业秘书3人,其中3人在就业工作岗位工作超过8年,各系就业工作专、兼职人员11人。
学院加大了就业工作人员培训力度,为专、兼职就业工作人员提供各种培训机会。目前我院高级就业指导师2人,中级就业指导师17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2人,三级心理咨询师3人,基本形成就业工作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系统化的工作氛围,就业工作的队伍力量在不断壮大。
学院充分改善就业工作环境,加大就业工作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毕业生就业工作专用场地面积超500平方米,能满足就业日常管理、服务和举办大中小型招聘会的需要。
学院逐年增加了就业工作专项经费,每年预算均超出要求标准达到每年应收学费的1%以上,远超上级文件规定的比例。
3、规范管理章法先行
随着学院在校生的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工作矛盾日益突出,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学生就业工作的科学规范、有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院认真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各项任务,其中包括资料提供、材料上报、人力抽调、完成下达的工作指标等,按时、按质、按量向省就业办报送毕业生生源信息,毕业生就业方案编制等,切实做到了报送材料无差错。
为保证就业工作的严肃性,学院在毕业生就业推荐材料、三方协议书、聘用合同书、毕业生登记表的填写和使用等方面都有具体的管理办法,包括这些材料的印制、发放、审核、使用以及补发都有明确的程序规定,学院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推荐表、三方协议书、《毕业生就业指南》、《方向》、《知与行》等资料,在毕业生就业工作过程中,学院不收取毕业生任何费用。
二、 向改革要活力 ,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夯实就业质量的人才基础
1、围绕就业能力培养深化教学改革
学院围绕“立德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院先后和与新华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国泰安教育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汇天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创想时代教育集团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学院与江西师范大学、江西服装学院联合培养学生、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互派交换生、与江西教育电视台共建“金牌主持班”、与中航长江建设工程公司共建“环境艺术设计中心”等 。
2、紧贴社会需求调整专业
学院坚持以服务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努力构建一个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体系为目标。
根据就业状况,结合市场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推行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学院申报获批了金融工程、物流管理、表演、影视摄影与制作、小学教育等5个与市场需求对接度较高的新专业。
我院在全省独立学院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中,学院的中文、法学专业名列第一,英语、会计学、数学专业名列第二,综合排名全省第一,为毕业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提高就业质量奠定基础。
三、 向创新要动力 ,创新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 探索就业工作新机制,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1、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中心从新生入学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组织学生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从2008年起,学院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共40学时。目前,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已覆盖全院所有专业。
学院引进新锦程职业发展教育平台,平台主要内容包括大学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创业方面的教学视频及职前测评,实行线上线下双向教学模式的就业指导。
学院定期举办“专家讲座”、“创业报告会”、“考研讲座”、“公务员讲座”、“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和“模拟招聘”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就业指导的教学内容。
学院组织开展政策宣传,把国家引导、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信息及时传递给毕业生,重点引导他们面向基层就业,使学生认识到“先就业后择业”重要性和“政府就业项目”的价值所在。三年来,全院共有1000余名毕业生报名参加服务基层项目,2013-2015届毕业生到基层录用村官和支教人数达363人。
学院积极开展个性化的就业咨询和就业心理辅导服务,设立个性化就业指导室、心理咨询室,工作日全天和周二、四晚面向全院学生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咨询服务,及时为毕业生答疑解惑,排除求职心理压力,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近三年,个性化就业指导累计209场次,人数为233人次。学院每年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简历设计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等赛事,以赛带学,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让大学生针对个人的特点尽早“定向”“定点”“定位”。
学院通过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学院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开展工作,强调就业指导的自主性,帮助和指导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创业系列活动,协会创办了“方向”这一协会自己的刊物,受到广大同学的好评。
学院每个班级设置职业规划委员一职,负责协助职业发展协会和辅导员做好班级同学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设计相关辅助工作,负责收集和整理有关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疑难问题,为就业办就业信息和招聘会的传达和宣传工作起到了桥梁连接作用。
2、落细落优就业精准服务
学院以“全心全意为大学生服务”为理念,始终将信息服务作为最重要的就业服务手段。建立了由就业信息发布、用人单位信息库、远程面试、就业意向调查、在线咨询、职业测评等组成的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搭建了就业QQ群、微信群等为基础的信息发布体系,合作企业231家,近3年通过多种方式向生源量较大地区近千家单位发送了毕业生简介材料和双选季活动邀请函,通过各种途径发送给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超过3500条,有效地提升了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学院组织了就业市场开拓与毕业生跟踪回访小组,每年由院领导带队分赴各地,调研毕业生就业状况,了解各地企业单位用工需求,通过回访和跟踪调查,学院与许多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和维持了良好的关系,每年优先吸收我院的毕业生实习、见习和就业。
学院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毕业生尤其是“双困生”就业的服务工作。
学院不断优化毕业生派遣和文明离校工作。
认真制定毕业生派遣方案,精心安排毕业生派遣工作,开展毕业生师生篮球友谊赛,毕业生离校座谈会、举办毕业舞会,隆重的毕业典礼仪式等活动。毕业生离校手续简化,为让毕业生感受学院的温暖,我院征集学院教工私家车组成爱心车队为毕业生送行,此项工作深受毕业生好评,被江西教育电视台采访报道。
四、 向特色要竞争力 ,形成了“以创业带动就业、以 校友服务就业、以调查研究提升就业”的就业工作特色
1、以“双创”教育深化就业教育
学院每年定期举办创新创业项目说明会,积极筹划和培育切实可行的学生创业项目,以创业带动就业。
2015年11月,学院与中航长江公司合作共建中航长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训中心,成为中航长江设计师产业园首批进驻单位。实训中心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设计师产业园搭建软装设计平台,使大学生创业作品更好的走向市场,推动产教融合,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着力打造产、学、研、创一体化的文化创业高地。
2016年1月14日上午, ,省委常委、,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龚建华等 领导莅临我院中航长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训中心考察。,参与设计师工作项目,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直接放到企业的做法非常好。
截至目前,已成功孵化落地大学生创业项目9个,正在孵化项目近20个,涉及投资金额达千万余元,支持或带动在校大学生学生创业人数已达300余人。仅2016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学生达20多人,创业项目12个,涉及投资金额达500万元,已有6个完成了工商注册。
,省委常委、,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龚建华等领导莅临我院中航长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训中心考察。
学院定期邀请创业导师、专家、为学生开展讲座和指导。近三年,我院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近300名学生获得各类奖项。尤其是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竞赛、第二届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赛事中连续多年均取得骄人的成绩。在2015年江西省教育厅举办的“首届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学院获得铜奖2项,组建了“创青春”小组,三个项目荣获2015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全省奖项,并取“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参赛资格。
2、以校友就业工作站拓宽就业渠道
目前,学院拥有分布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地的100多家校友企业作为我院长期合作的就业基地。三年来,我院为毕业生开设专场招聘会480余场次,引进优秀用人单位642家,提供就业岗位20700多个,其中师范类岗位超过半数,成为应届毕业生重要的就业渠道。
3、以强化考研服务提高就业质量
对考研上线的毕业生优先参评优秀毕业生及各种评优评先,对考取研究生的应届毕业生给予现金1000元奖励,对班级辅导员按考取研究生的人数比例给予现金奖励(人数达到所在班级人数的6%—10%,奖励班级辅导员300元/班;考取研究生人数达到所在班级人数10%以上的,奖励班级辅导员600元/班), 这些有力的措施激发了广大师生参与考研工作的积极性,毕业生考研上线率逐年提高,我院考研率2015年地理科学达到33.04%、法学20.41%、传播13.04、汉语言文学12.35,法学专业司法考试通过率稳步上升,2015年为30.61%。
学院通过督促学生报考四、六级英语、计算机等级证、教师资格证、公务员考生培训班等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出国项目。继我院与澳大利亚、韩国、英国建立学生交流培养后,为有意向出国深造的同学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近三年,学院出国留学累计30余人次。
4、以调查研究提升就业工作水平
学院十分重视学习型、研究型工作氛围营造,以理论学习为前瞻,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坚持实践调研、理论思考与就业实际工作相结合,把学习研究成果运用于就业工作,实现科研与工作的良性互动。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有关就业学术论文8篇,获批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项目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