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显赫的武功:巨大的版图
【本系列文章从大战略视野及角度研究论述李世民大唐帝国的战略成功。全文共十五篇,目录分别为:一、李世民大唐大战略 之 大战略理论;二、李世民大唐大战略之 人类战争史大战略著名战例;三、李世民大唐大战略 之 战例显示的规律;四、李世民大唐大战略 之 李渊的唐底定北方;五、李世民大唐大战略之 李世民的统一战争(内战上);六、李世民大唐大战略 之 李世民的统一战争(内战下);七、李世民大唐大战略 之 耻辱下李世民运筹大战略 ;八、李世民大唐大战略 之 经济准备;九、李世民大唐大战略 之 军事准备;十、李世民大唐大战略之军事家们的凌厉征服(主要敌人东突厥);十一、李世民大唐大战略之军事家们的凌厉征服(东突厥灭亡后的战后安排);十二、李世民大唐大战略 之 军事家们的永久和平之战(薛延陀、回纥);十三、李世民大唐大战略 之 打出来的“天可汗”(征伐吐谷浑上);十四、李世民大唐大战略 之 打出来的“天可汗”(征伐西突厥);十五、李世民大唐大战略之 李世民收获战争红利。】
战争
修昔底德撰写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被西方传统视为古典现实主义的源头。是因为修昔底德对“战争”的精警的论断——
“这次战争的真正原因,照我看来,常常被争执的言辞掩盖了。使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
,以上论断有三个层次,提供了一个现成的理解步骤。首先,这是一个国家中心的假设,假定了追求势力,构成威胁,和发生恐惧的都是邦国而非个人,并由此肯定了国家在冲突和可能发生的战争中扮演着主要角色。第二,这个论断假定了国家行为并不如其表面言辞那样顾虑道义;相反,它会不断扩大本身的利益及具有追求权力的意志,不管这些权力是目的还是手段。第三,为了维护其利益免遭其他邦国吞噬,它会以实力——包括军事实力——为后盾,作出理性以及在很大程度上为外界所理解的决策和行为。当然,这些行为包括使用武力,因而战争势所难免。
一言以蔽之,这个论断假定了国与国势力平衡的变化,成为了战争与和平的关键,当势力平衡不能保持,和平对势力受损的一方不再有利,为了能够获得更为有利的和平,它必须起而战斗。
因此,《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誉为现实主义的始祖,修昔底德对战争起源的精辟说明,甚至被迈克尔·霍华德推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定律,即使美国与前苏联之间发生战争,其原因也并无二致。
战略
战略的第一次意蕴的拓展是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从涵盖纯粹军事业务到整体国力。约米尼的《战争艺术》将战略与战术当做两个对等术语,前者包括从战区地理分析到确定主攻单位等十三点具体内容,后者包含军队兵种构成和火力等元素。
克劳塞维茨论述了近代战争的复杂性,将战略划分为道义、物资、数学、地缘和统计五个组成部分。
到了
20世纪,英国战略家李德·哈特提出“大战略”概念,反对依赖纯粹武力战,主张对非军事的战略元素做进一步的探求。与哈特晚年为师友的霍华德将战略归结为科技、战役、后勤和社会四个方面,而其中社会一项,被认为是“遗忘的战略层面”。
爱德华·勒特韦克则视战略包含五个层次
,由基层至高层依次为技术、战术、战役法、战区战略和大战略。
这就是 李德·哈特
李德·哈特关于二战著名的分析著作
大战略是最高层次的战略。也就是传统的论著使用的“政略”和“国策”的概念,都是指最高层次的战略。哈特对大战略有以下的诠释——
,而这个目的则是由基本政策来决定。
“大战略必须要计算到,并且还要设法发展国家的人力和经济资源,以来维持战斗力量。同时还有精神资源也和具体形式的力量一样重要人民的意志精神,其重要性并不亚于获得其他更具体形式的权力。
“大战略也要负责规定各兵种之间的力量应该如何分配,以及军事与工业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分配。
“军事权力仅为大战略工具中的一种,、外交压力、商业压力、道义压力以来减弱对方的意志。”
最后,他更指出:“战略的眼界以战争为限,大战略的视线必须超越战争而看到战后的和平。”
战略行动
在这个观察之中,我逐渐获得了一个强烈的印象——那就是从古至今,在战争中除非所采取的“路线”是具有某种程度的“间接性”,以使敌人感到措手不及,难以应付的话,否则很难获得有效的结果。这种“间接性”常常也是物质性的,但却一定总是心理性的。从战略方面来说,最远的和最弯曲的路线,常常也就是一条真正的捷径。
这些累积的经验明白地告诉我们,若是一个人沿着敌人所“自然期待的路线”,“直接”地向他的精神目标或物质目标进攻,则所产生的常常都是负面的结果。。我们也可以更科学化地把它的涵义再重述一遍:一支敌军或敌国的力量,从表面上看来,其表现的方式就是它的数量和资源,可是其真正的基础却是指挥、士气和补给上的稳定性。
沿着敌人“自然期待的路线”采取行动,结果足以巩固敌人的平衡,因而也增强了它的抵抗力量。战争也和摔跤一样,假使不先使敌人自乱步骤和自动丧失平衡,而企图直接把敌人弄翻,结果只会使自己搞得精疲力竭——用力俞大则输得俞惨。除非双方的实力太悬殊,否则这种笨办法是绝不可能获胜的。而且即便获胜,也不易获得决定性的战果。在大多数战役中,首先使敌人在心理上和物资上丧失平衡,常常即足以奠定胜利的基础。
战略如何才能使敌人丧失平衡呢?在物资性的领域中,下述的几个行动都能产生这种结果:(一)扰乱敌人的部署,迫使他们突然地改变正面,使他们在兵力的组织和分配上,自乱步骤,发生混乱现象;(二)隔开(切断)他们的兵力;(三)阻挠他们的补给;(四)威胁他们的退路,使其与基地或祖国之间,丧失联系。
上述这些方法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产生使敌人丧失平衡的效力,可是通常都是几种方法合用的后果。
就心理方面而言,是由于我们以上所列举的物质性手段,在对方指挥官心灵上产生了一种印象,使敌人发生“丧失平衡”的现象。若他突然感受到他已经处于不利的情况之下,或者是他感觉到已经无力采取对抗的手段时,那么这种印象就会特别地强烈。心理上丧失平衡的主因,即为他本人感觉到他已经陷入陷阱了。
为什麽当我们向敌人后方,采取一种物理上的行动之后,敌人在心理上常常会感觉到丧失平衡,其原因即在于此。军队也和人一样,除非回转过身来,把他的手臂(兵器)用在另一个新的方向上,否则他就很难保护他的背面,不受到敌人的打击他。当“转”一个身的时候,即可使他暂时丧失平衡,无论是军队或是个人都是一样的。不过军队要想恢复平衡,其所花的时间,一定比个人还要长。所以“头脑”(指挥官)对于任何来自背面的威胁,总是敏感的。
反而言之,直接面对着敌人的行动,则在物理和心理两方面,都不但不能动摇敌人的平衡,反而更巩固了他们的平衡,换言之,即是增加了他们的抵抗力量。因为对于一支军队而言,正面攻击只能使敌人向后卷退,逐步接近他们的预备队、补给和增援,所以原有的正面在撤退中逐渐磨薄了的时候,在它的后面却又加上了“新层”。这样的攻击,充其量最多也只能使 敌人发生紧张现象,而不能使敌人发生震恐现象。
仅是向敌人作间接的行军,以达到他们的后方,这算不上是一种战略性的间接路线,战略的艺术没有那么简单。也许刚刚开始行动的时候,对于敌人的正面而言,是具有间接性的,但是因为它在前进时,是直接以敌人后方为目标,所以很容易被敌人看出这种危险,而抢先变换他们的部署,于是对敌人的新正面而言,这个行动遂一点儿也不再具有间接性,而变成纯直接性了。
因为敌人既然有这种抢先变换正面的可能性,所以在采取这种直驱敌后的行动之前,通常势必还要先有一个或几个“预备性”动作,这些动作的目的就是要分散敌人的注意和牵制他们的兵力。换言之,也就是想法设法剥夺敌人的行动自由权。无论在物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应该先使用这些手段。在物理方面,应该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使他去追求一些不相干的目标,让他们感到“备多力分”,而无力阻止我方的决定性行动。在心理方面,要设法欺骗敌人的指挥官,使他感到困惑和恐惧。
对于物理性的领域是受到心理因素的支配和影响这一点,有了一番较深切的认识之后,向我们提出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那些想用数学的方法,来对战略做分析研究的人,其想法是如何浅薄可笑。照他们看来,只要能在一个选定的位置上,集中了优势的兵力,即足以决定战局的胜负。实际上,这种定量观的战略思想,也正和过去那种几何观的战略思想一样,都是犯了同样的错误。
李德·哈特总结的军事大战略间接路线教条(
正面的六条)
一、调整你的目的以来配合手段
二、心里永远记着你的目标
三、选择一条期待性最少的路线
四、扩张一条抵抗力最弱的路线
五、采取一条同时具有几个目标的作战线
六、计划和部署必须具有弹性,以适应实际的环境。
李德·哈特总结的军事大战略间接路线教条(
反面的):
-
当敌人有备时,绝不要把你的重量投掷在一个打击之中。
这时敌人是居于有利的位置,他可以击退你的攻击,或是避开你的攻击。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除非敌人是处于极端的劣势,否则若不先将他们的抵抗力或闪避力,加以瘫痪,那么这种打击是绝对不可能有效的。所以任何指挥官,除非他认为这种瘫痪现象是已经在发展之中,否则他绝对不会对一个有备的敌人,发动真正的攻击。要使敌人发生瘫痪现象,在物理上来讲,就是要使他们的组织涣散;而在心理上面,就是要使他们的士气瓦解。
-
当一次尝试失败之后,不要沿着同以路线,或采取同一形式,再发动攻击。
从这些格言上面,我们归纳出的基本真理为:要想成功,有两个主要问题必须加以解决——“颠覆”和“扩张”。一在实际打击之前,一在实际打击之后;而就实际打击本身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行动。除非你先创造出一个颠覆的机会,否则对于敌人的打击绝对不会具有效力;接着除非你能在他尚未恢复之前,即扩张第二个机会,否则你这个打击的效力,也绝对不会具有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