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在这个男朋友跑了都懒得追的天气,
只有这些馋嘴的美食,
才能勾起你的食欲。
福建的风味小吃,名目繁多,
遍布在各地的街头巷尾,
如果你遇到一个懂吃的吃货,
定要让TA带你尝遍大闽九地市的特色美食!
福州
七星鱼丸
鱼丸是福建著名的汤菜之一。它是用鱼肉、瘦猪肉、虾干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那一颗颗如核桃大小的雪白的鱼丸,漂浮于热气腾腾的汤面,如满天星斗布于空间。因此,海外华侨把它称为“七星鱼丸”。福州的“七星鱼丸”具有色泽洁白,有弹性而不腻,馅香而松,口味清甜爽滑等特点,久负盛名。
太极芋泥
白色的芋头泥和棕色的豆沙泥弯曲盘绕,相映成趣,红绿樱桃仿佛画龙点睛般使图案充满动感与喜庆色彩,令人喜爱。芋泥细腻润滑,香甜可口,看似凉菜,吃起来却烫嘴,别具风味。林则徐先生称它为“福州冰淇淋“。
烰油
烰油,福建福州方言,用大量的油炸食品称为烰。烰油米时是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汉族名点,属于闽菜系。色泽金黄油亮,皮馅分离、外香酥,内甜软。
厦门
海蛎煎
用闽南话讲是“蚵仔煎”,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小吃。香鲜细腻、美味可口。海蛎味道有点腥,如何去腥并保持鲜味,海蛎的新鲜程度至关重要。通常,为了去除腥味,有些厨师会在海蛎里拌入鸡蛋。海蛎煎的做法是把蛋围在海蛎煎的周围,保持了海蛎的原味,味道甚是鲜美。
叶氏麻糍
来厦门必去鼓浪屿,去鼓浪屿必吃叶氏麻糍。叶氏麻糍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在大多数人看来,百年的发展仍停留在一个小摊车似乎不可思议,但小本生意就一直这么经营了下来。
将糯米糍粑,裹入云吞酥、花生碎、黑白芝麻碎和糖粉混合成的馅料再揉成团,滚上一层黑芝麻粉,一份“麻糍”就做好了。味道甜而不腻,糯而不粘,好吃得很。一元钱,就让海岛上往来的游客有了一个香甜的回忆。
素饼
厦门特产南普陀素饼,有“厦门素饼之首”的美称,曾荣获过《中国名点》金鼎奖,是闽南地区的传统点心。有多种口味任君选择,包括绿豆、椰子、南瓜、香芋、绿茶等等。做饼馅的食材蒸熟去杂质,研得精细;烘制时,精准的火候把握,做到内熟外赤不走油。因而入口即化,冰凉感十足,有食而不腻的感觉。这样做出来的素饼,饼皮香酥,饼馅冰凉清甜。
沙茶面
沙茶始源于印尼,也有来自马来西亚一说。沙茶原本应读作“沙嗲”,到了饮茶成风的厦门人嘴里,便顺口叫做“沙茶”。厦门无论清晨或黄昏,随处可见卖沙茶面的小店。沙茶面的妙处是汤头,再加上自选加料:瘦肉、鱼丸、鱿鱼等琳琅满目二三十种,绝对内容丰富,风味独特。
泉州
面线糊
面线糊系以虾、蚝、蛏、淡菜等味美质鲜的海产品熬汤,与面线煮成糊。味道鲜美,清甜爽滑,具有闽南地方风味。走在早晨的泉州街头,随处可见面线糊摊和正在喝着热乎乎面线糊的人。泉州人的早餐,一碗面线糊就可以解决。
菜头酸
金鱼巷菜头酸:泉州最出名的菜头酸,十几年的老牌子了。吃起来酸酸甜甜,很清脆很可口,还消火解油腻。以前是做来让小孩当零食的,现在少了要吃还奢侈了呢!他家的萝卜水、杨桃水也很不错,据说还有减肥功效。
安海土笋冻
安海土笋冻是福建省传统的汉族小吃。不但滋味浓厚甘美,而且
还有非常独到的健保疗病功效,是一种由特有产品加工而成的冻品。相传发明人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它含有胶质,主原料是一种蠕虫经过熬煮,虫体所含胶质溶入水中,冷却后即凝结成块状,其肉清,味美甘鲜。配上好酱油、永春醋、甜辣酱、芥辣、蒜蓉、海蜇及芫荽、白萝卜丝、辣椒丝、番茄片。
肉粽
泉州
东街
钟楼肉粽
是闽南一道别有风味的小吃,色、香、味俱全,吃法简单、爽口、营养丰富,制作精细。肉粽原料一般精选糯米、香茹、海味、蛋等原料精制而成。如果再加上
民间瓦罐煨汤配以肉粽同食,更回味无穷。
漳州
豆花粉丝
豆花能甜能咸,甜豆花加糖水,丝滑口感让人难以抗拒,夏日里的冰镇豆花更是沁人心脾。而漳州特有的咸豆花,与晶莹剔透的粉丝搭配,丝滑与劲道的口感合二为一,再加上佐料对鲜咸味的提升,实是美味。豆花粉丝的精髓还在于,店家对调味料的合理搭配,菜脯、香菜、酱油、盐、味精的比例适中,多种味道交融。
四果汤
对“老漳州”而言,“刨冰四果汤”是很多人童年的回忆。现在漳州街头依然售卖爽口的四果汤。抽心的莲子,粉白的薏米,软烂的绿豆,澄亮的阿达子,透明的芝麻圆,嫩脆的白木耳,滑溜的石花条,抖动的仙草块,再到后来的红瓤西瓜与黄丝菠萝,通通成为了碗中客。锉几下冰块,舀一大勺蜜糖水,再浇上清水,实在过瘾。
卤面
卤面是漳州最有名也最受欢迎的早餐,看似简单实则在细节上下了很多功夫。漳州卤面和其他地区卤面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面是加了碱的粗面,闽南的面条食物基本都以碱面做底。用碱水做出来面饼清爽弹牙,稍带一点涩味,不宜吃水,味道特别。漳州的卤面,据传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漳州人在婚丧嫁娶、乔迁开张等重要时候必不可少的食品。卤面在漳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甚至有人把它评价为“漳州人的灵魂食物”。
三明
粿条
永安的著名小吃粿条,是把稻米磨浆蒸熟而制成的,吃法多种多样。最普遍的吃法是把粿条用开水烫过之后放入骨头汤中做成汤粉;也可以配上菜和肉炒来吃。也有把果条卷成筒状,用叉子叉着蘸酱油吃的,这样的粿条叫“粿筒”或“叉叉粿”。
扁肉
沙县扁肉是由馄饨演变而来的。各地对馄饨的叫法不尽相同,比如:四川称“抄手”,广东称“云吞”,武汉称“包面”,江西称“清汤”,江苏称“淮饺”,新疆称“曲曲”等等。南北扁肉有很多,而大多数食客都觉得沙县小吃很有名,在沙县琳琅满目的美食中,扁肉是最有人气的小吃,所以,去沙县小吃吃美食一定要点的就是沙县扁肉。
拌面
沙县拌面是沙县小吃的一种,一般与沙县扁肉搭配成餐,具有香味浓,色泽鲜,原料简单,烹饪方式易掌握的特点。口味咸甜,油而不腻。
在普通的沙县小吃店中,其基本原料包括:面条、花生酱、盐、味精、香油,葱花适量。
宁德
海蛎包
海蛎包是福建福安传统的汉族小吃。在海蛎包与光饼的组合是其中最出名的。其形极似三明治。也称三文治。 好吃之余,也引发许多的称呼,"蛎饼""地包夹饼"福安人直接称之为"地包""爹包"。用米浆、海蛎、葱等制作而成。即取少量米浆置干浅圆状瓢中,薄盖其底,后置适量海蛎、葱为作馅,再盖上米浆密封后,炸后金黄色便可食用。
鸳鸯面
其色泽如琥珀,质地滑腻而富有弹性。食用时须将干鸳鸯果在沸水中滚熟,放清水里浸漂使之发秀,沥水干,加鸡汗、虾仁燔炒,不糊不碎,条条伶俐。不仅清爽可口,口感鲜嫩,而且还能解除痔疮发作之苦。
南平
建瓯光饼
建瓯光饼是福建建瓯市传统的汉族名点。相传原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部队的干粮。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将领,因名光饼。烤出的光饼面色金黄周边银白,香味独特、口感甚佳,令人回味无穷。
岚谷熏鹅
岚谷熏鹅是一道桌面酒席必上的汉族传统名肴,属于闽菜系。此菜产自福建武夷山地区。在当地相当有名。整道岚谷熏鹅菜肴讲究色、香、味,其营养价值要高于鸡、鸭、猪、牛等牲畜,且脂肪含量低 。“岚谷熏鹅”的历史太悠久了,远的不去说,改革开放前,“岚谷熏鹅”虽然在当地很有名气,但能吃上一块熏鹅肉,却不是常有的事,即使是逢年过节,百姓餐桌上也难见这道传统名菜呢。
龙岩
连城地瓜干
连城地瓜干是福建连城传统的汉族小吃。属于闽西八大干之一。这种地瓜干保留着自然的色泽和品质,颜色黄中透红,味道清香甜美,质地松软耐嚼,而且还有很高的葡萄糖和维生素A、B含量。一般是将整块地瓜蒸熟去皮,然后压制、烘烤。制成之后可保存几年不坏,既可当零食,也可切成小块,拌上面料、鸡蛋、香料,经油炸再沾上冰糖粉作为酒席名菜。这是早期的制作方法,主要产地是连城隔田。将整块地瓜去皮,然后制片或切条、蒸熟、速冻、油炸。
长汀河田鸡
长汀河田鸡是中国五大名鸡之一。《中国菜谱》载:“河田鸡起源于福建长汀县河田镇。”据传:唐明皇喜好清明斗鸡,立鸡坊于两宫。李白有“路逢斗鸡者, 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休惕”之句。岑参的《神鸡童谣》云:“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莆田
焖豆腐
莆田的豆腐其实才是真正莆田最具特色的小吃之一,特别是焖豆腐的这种做法更是一绝。在莆田很多乡下的宴会酒席上,焖豆腐都是第一道菜,积淀了莆田的特色文化。更是能代表着莆田的特色小吃。
炝肉
炝肉是福建莆田民间特有一道汉族传统名肴,名曰“炝(qiàng )肉”。炝肉,炝海蛎,鱼炝等这种溜炝汤的烹饪手法算是莆田的一大特色,这种做法在外地很少有,一份地道炝汤的味道简直妙不可言。
平潭
焖薯粉
又称“焖蛋”,是平潭民间的传统佳肴,其样式为各种原料抱团—起放名“一团和气”在平潭许多酒楼里都有这道菜。
薯粉油茧
薯粉油茧以熟番薯渗薯粉舂成粉皮,裹以芝麻花生糖馅,捏成饺状入油锅炸熟,色泽鲜黄,香甜可口,可与广东、香港油角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