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游戏资讯>45名家长发联名申请,要求“熊孩子”转学!称不能忍了

45名家长发联名申请,要求“熊孩子”转学!称不能忍了

  • 2019-05-06 00:22:48


  • 点击题目下方 晨报教育 每天只花十分钟 洞悉更多教育方法



    最近,南京熊孩子昊昊火了。 由于实在太调皮,45名家长联名要求学校将昊昊换班或转学。 在距期末考试只有9天的情况下,该班一半多学生集体缺课以示抗议。“把同学打得头破血流”,“上课时把同学的书撕掉,随意吵闹、跳绳、跳舞”,“在学校掀女同学裙子,女同学哭着闹着不想再去学校”、“一学期把两名教师气跑”……家长们说:“忍了三年了,不能再忍了。”校长则坚拒家长请求,强调“不抛弃不放弃”。


    无论此事最后如何收场,它都给所有家长提了个醒:怎么做能尽量让自己的孩子不成为熊孩子?




    1. 熊是以户口本为单位的


    儿熊熊一个,爹妈熊熊一窝,熊是以户口本为单位的。每一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对熊爸妈。


    我们眼中的熊孩子是这样的:


    在火车、飞机上尖叫,刺耳的声音没完没了;

    在商场、餐厅等人群密集之地追逐打闹,旁人避之唯恐不及,撞了人也不说对不起;

    在电影院吵闹、乱动;

    在公交、地铁座位穿鞋踩踏,上串下跳;

    在亲戚朋友家做客,不经允许到处乱翻,看上什么,哭闹死活要带走;

    ……


    100个熊孩子可能有1000种熊法,但无一例外背后总有一对熊爸妈,在熊孩子打搅别人时毫无歉意,全程用母爱的光辉欣赏着自家的娃。我见过的熊孩子, 无一例外都是他们父母眼中的完美艺术品


    这些熊家长语录你肯定听过:


    “等你有孩子你就知道了”

    “孩子还小不懂事”

    “你一个大人跟小孩计较什么”


    他们需要的是全世界都爱他的孩子,包容他的孩子,并觉得他孩子熊得非常棒,非常可爱。 他们发现孩子错误不及时纠正,反而觉得有趣、有理、有本事,纵容孩子为所欲为。




    记得这则新闻吗?一个熊孩子拿水往亲戚的钢琴键上倒,孩子爹妈以“哎呀,小孩子不懂事”推脱,还反说“好心帮忙洗琴”。亲戚不好发火,于是笑眯眯夸熊孩子干得好——后来熊孩子再接再厉,在商场用可乐“洗”了一架60多万的进口钢琴,被索赔19.8万折旧费。熊孩子就是在“不懂事”的纵容下越变越熊。


    没有人天生懂事。孩子小,不懂事,恰恰说明需要教育,而不是请别人忍让的理由。从这个意义上讲,熊孩子不过是因为被过度宠溺,太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残次品。


    这世上没有与生俱来的熊孩子,也没有从天而降的Angel。我见过在地铁上乖乖坐好甚至给老奶奶让座的小孩,也见过脚踩两个座位妈妈在一旁开心拍照的小孩。如果孩子第一次犯熊就及时制止,告诉他这不对,孩子不大容易熊下去。如果他犯熊时,你说“哈哈,好萌”,那恭喜你即将拥有一个人见人烦的熊孩子。



    当你的孩子这样的时候,拉他下来,擦干净凳子而不是用腿挡着防止摔下


    2.熊孩子PK虎爸狼妈,谁胜?


    有人说:我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他就是不听,你有什么办法!


    这些家长对付熊孩子的办法,就是变成虎爸狼妈,看不爽就一顿打。文章开头南京熊孩子昊昊的家长就是如此。昊昊曾把班上一位同学的头打破了,该同学父母就带着受伤的孩子去他家评理,没想到昊昊的父亲掐住昊昊脖子,掐得快断气,吓得被打孩子的家长赶紧就此罢休。


    如果棍棒就能解决问题,那教育也太容易了。棍棒让孩子要么唯唯诺诺,要么叛逆反抗。事实上很多熊孩子根本不吃这套,此处灭其威风,换个地方继续兴风作浪。棍棒的作用有且只有一个:显示家长在教育上的懒惰。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春风化雨,以身作则。在孩子年龄尚小、理性不足时,身教的作用百倍于言传。说一千道一万,都比不上孩子从父母身上默默地模仿。





    很多家长一边打孩子一边喊:“谁让你打人了?不许打人!”一边骂孩子一边喊:“不许骂人!谁教你骂人的?”一边发脾气一边喊:“你脾气大是不是?翅膀硬了是不是?”这样的“教育”能起作用吗?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缺点正是父母的不足。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真实反映了父母施加的影响。动不动吼、打、骂,自己做不到的事反倒要求孩子做到,可能吗?


    养儿育女不容易,生活点滴都是教育。相对于跟孩子说什么,做什么给他看为更重要。跟孩子说在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讲话,不如直接把自己声音放低;跟孩子讲要有爱心,不如拿两块钱让他递给路边的残疾人。直接去做,道理孩子自然会懂。父母通情达理,孩子大多不差。父母整天麻将饭局不断,把房门一关喊一句“好好学习”,孩子能心甘情愿么?



    3. Grow up,而不是Grow big


    有的家长追求“自由”,担心给孩子立规矩会压制天性,妨碍想象力、创造力。


    第一,给孩子立规矩,是让他从小懂得遵守规则,懂得担当,并不是要他因循守旧。 这是两码事。就拿苹果来说,吃之前洗干净,这是规矩。但要把苹果画成圆的,是教条,和规矩没半毛钱关系。


    即便在尊重儿童天性的西方教育理念里,责任与担当依然是最重要的学习内容。《爸爸去哪儿3》里,公认最会和孩子沟通的加拿大父亲夏克立,会在女儿犯错误后让她罚站;混血儿诺一的法国妈妈安娜,早早就培养儿子的独立意识和“保护妹妹、保护妈妈、保护女人”的责任感,所以不到5岁的诺一能在无父母的陪同下,带着3岁的妹妹参加节目,而这些并不妨碍他仍然是最相信童话、保留纯真天性的孩子。



    诺一安慰哭泣的妹妹霓娜


    第二,给孩子立规矩,不是拿小学生守则式的道德教条和条条框框去限制他,而是引导孩子释放心底的善。 比如当孩子在电影院大声叫嚷时,父母应该告诉他“别叫,你吵到别人了”,而不是“别叫,大家都在看你”。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讲过一个片段——如果孩子不小心磕到小板凳上,大人通常会打小板凳,说它碰疼了宝宝。她认为这是一种“复仇”行为,无意中教会了孩子仇恨而不是宽容。女儿圆圆摔倒了,尹建莉就轻轻地亲亲女儿碰痛的地方,一边安慰说:“很快就不痛了,宝宝不哭了。”然后带着她给小板凳止痛:“小板凳揉揉也就不疼了。”这样做,教会女儿善待对方,也让她知道,碰撞是双方的事,要互相体谅。




    有人以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懂事了。长大,是个时间概念。谁都会长大,关键是在长大的过程中,孩子的身心是否走向成熟。Grow up,而不是Grow big。

    -The End-

    编辑:段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