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游戏资讯>长夏如何养脾胃

长夏如何养脾胃

  • 2019-05-04 21:05:10

  • 每每到了夏季,许多人都觉得口淡无味、食欲减退,甚至有脘腹胀满、胸闷想吐等表现。这是为什么呢?其实, 这与夏天天气对脾的功能影响有关。

    中医认为,脾属土,主运化水湿,与时令中的长夏相应。进入长夏(阴历六月,也就是阳历七、八月夏末秋初之时)后,是一年之中最为湿热的时期,同时是人体脾土最易受伤的季节。因此,夏季健脾、养脾很重要,下面就让 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些有关长夏健脾养胃的知识。



    “脾为后天之本”

    中医认为,“脾是后天之本,主运化”,所谓后天之本,就是指出生之后健康成长的根本所在。人呱呱坠地之后,所有的生命活动以及成长发育中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物质,都是通过食物摄取的,而脾胃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就是对营养物质消化与吸收的“运化”作用。

    另外,人体的气血、水液等津液也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长夏湿热交困,易伤脾阳,脾的运化功能受损而使湿气不易排出,这也是夏天容易感到疲惫、精神不振、四肢酸楚的主要原因。

    脾为后天之本,不管先天禀赋如何,要想保持健康与长寿,必须要重视对脾胃的后天调养,通过 “养后天以养先天,以后天养生补先天不足” ,这是中医极为重视的养生观念。


    夏天哪些行为最伤脾胃?

    为什么到了夏季特别要重视对脾胃对调养呢?因为长夏闷热多湿,而湿热最易伤脾土,特别是小孩、老年人等体质较弱者更易受到影响。

    平时如有以下不良饮食习惯,容易损伤脾胃功能:

    暴饮暴食

    夏天不宜吃的太饱,尤其晚餐更不应饱食。谚语说:”少吃一口,活到九十九”。夏季胃的消化功能明显减弱,吃的过饱,消化不了,容易使脾胃受损,导致胃病。

    过食油腻

    夏季胃肠功能受其天气影响而减弱,油腻的食物不容易消化,吃多了容易增加脾胃的负担。食物应该粗、细、荤、素合理搭配,蔬菜和水果等清淡食物可适量多吃点。

    食无定时

    夏天由于胃口不好,许多人对待问题都比较顺便,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进餐不定时,这样会打乱脾胃功能正常活动,使脾胃功能紊乱,甚至引发胃病。

    过食生冷

    炎热的天气,冷饮倍受人们青睐,适当食用祛暑作用明显,但如果食用过多的话,会使肠胃温度下降,易损伤脾胃、影响食欲、甚至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此外,冰箱里刚取出食物,由于和人体胃肠温差巨大,不宜马上吃,否则容易诱发腹痛,甚至呕吐、腹泻和全身冷战等症状,老人、小孩等脾胃功能较弱人群应尤为注意。


    长夏养脾胃,更要有“诀窍”


    脾为后天之本,脾胃的运化功能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养护脾胃,健脾益气,历来都是人们十分重视的一种养生手段。

    古代的养生家们在这方面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勤运动,少思虑

    中医认为“过逸”会使气血运行迟缓,而”思伤脾”,二者都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可选择在适当的时间散步、慢跑、登山、游泳等,改变现代人夏天躲在空调屋里思虑多、锻炼少的生活方式。此外,睡前用热水泡脚,在背部推拿按摩均可使人微微汗出,使湿从汗泄,脾土得健。

    二、饭后散步

    进食后,如果立即卧床休息或者剧烈运动,于消化不利,但食后进行缓缓的活动则有利于胃肠蠕动,促进消化,中国古今许多养生家都提倡饭后散步缓行,以助脾胃消化。

    千百年的养生实践证明,这种“以动助脾”的方法的确行之有效,于脾胃颇多裨益。唐代著名的医家兼养生家孙思邈,以自身实践活到101岁的高龄,对这种方法极为推崇,在《摄养枕中方》记载:“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与后人分享他的这个养生心得。

    三、摩腹护脾

    饭后以手按摩腹部,也是古代养生家们的一种养护脾胃的常用方法。通过按摩刺激腹部相应的穴位,尤其是脾胃经络在腹部的穴位作用,使得气血循经络而运行,防止脾胃气滞,畅达脾胃气血,更加有助于增强脾主运化的功能,达到养护后天之本的作用。

    具体操作方法: 吃饭以后,将手搓热,放于上腹部,按顺时针方向环转推摩,自上而下,自左而右,可连续二三十次不等。

    四、饮食养脾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通过经常食用养脾的食物,可使脾胃永保康健,这是养后天的根本大法。对于平素脾胃虚弱的病人、老人以及小孩,常吃养脾食物更为有益。所以夏天的时候可以多吃点山楂、小米、鸡内金等健脾助消化的药食两用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