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最好的自己 坐拥最美的世界
“做最好的自己”包含两个部分,首先,
“做自己”,然后“做最好的自己”。
为什么要“做自己”呢?因为你是自己,不是别人。你可以模仿别人,学习别人,但最核心的部分,你还是你自己。
就像一个苹果,可以长得更熟更红,但长不成一颗梨。
我们每个人生而不同。我不同意说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不是的。每个孩子都带着独特的气质(
temperament
)来到世上,经历不同的环境,形成不同的性格(
character
)。先天的气质与后天的性格一起,塑造了我们的人格(
personality
)。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每个人也都有着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优点和缺点的组合。
不用太担心什么缺点会让你输在起跑线上或落后,因为人生不是赛道上的百米冲刺,而是旷野里的马拉松。总有一种情形适合你的特点,可能是一马平川,可能是翻山越岭,也可能是渡水过河。谁的优点最有优势呢?不一定。
其次,每个人一定都有优点和缺点。有只有优点的人吗?没有。你觉得
ta
没有缺点只是因为你没看到,比如网络里
P
过的女神和男神。为什么呢?
因为优点和缺点只是同一个特点的两面而已。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可能就不太浪漫,一个思虑周全的人常常优柔寡断;相反,一个敏感易伤的人往往更悲悯有同情心,一个不太守时的人很可能富有创造力。优点的背面是缺点,缺点的背面也往往是优点。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个健谈的人很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而一个很会倾听的人则不太愿意公开发言。
那既然这样,我们是不是就“做自己”就好了呢?也可以,但是会有问题。常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两个亲密的人就像两只抱团取暖刺猬,离远了冰冰冷冷,离近了扎得生疼。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诞生在这不完美的世界里,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多多少少的伤痛,留下了大大小小的疤痕。儿时弱弱小小的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一些超出你应对能力的事件,你没有办法应对好,从而运用了错误的应对方式。久而久之,这些应对方式刻画在你的脑子里,形成了不健康的防御机制,或不合理的自动化反应。
这种印刻很可能在你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开始了。对一个婴儿来说,妈妈就是整个世界。当妈妈能够及时回应
ta
的时候,
ta
会觉得世界是安全的,从而发展出信任的品质。但不是每个孩子都是这么幸运的。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艾斯沃斯做过一个“陌生情景”实验来研究母婴依恋。她让妈妈带着婴儿在有玩具的房间里玩儿一会儿,然后让妈妈在婴儿不注意的时候离开一下,之后观察妈妈再回来时婴儿的反应。结果大约
65%
的婴儿在母亲回来之后积极寻求和母亲的接触,容易被安抚,很快就继续自己去玩儿了。约
20%
的婴儿在母亲回来时没什么反应,只是非常短暂地与母亲接触一下就玩儿自己的了。还有
15%
的婴儿,在妈妈回来之后既寻求与妈妈的接触,又排斥与妈妈的接触,回去玩儿了又非常不踏实,总往妈妈那边看。艾斯沃斯把第一类婴儿归结成安全型依恋;把第二类归结成回避型依恋,也就是和母亲没有形成什么亲密的依恋;把第三类婴儿归结为矛盾型依恋。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至少有两次亲密的依恋关系,第一次是与父母,第二次是与爱人。而第一次亲密关系是什么样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预测了第二次的亲密关系。
那两只刺猬仿佛就是我们身体里矛盾型依恋的两个婴儿。需要爱,又不敢爱;给予爱,也惩罚爱。
还有一种温柔的伤害常见于童年期,表现为“呦,考得这么好啊!真是我的好儿子
/
闺女。”那考得不好就不是好儿子
/
闺女啦?我们的父母是爱我们的,但很多时候,这个爱是有条件的。很多父母只是在孩子满足了父母的期许,达到了父母的要求的时候才表现出爱,若没有,则表现出指责或愤怒或疏离。要谁想说“打是亲,骂是爱”的话,去问问那些常常被父母打骂、责备的孩子,问问他们是什么感受?有没有感觉被爱被呵护,还是满满的伤害和害怕家长不再爱
ta
了。
在这种害怕爱会撤离的恐惧下,孩子会尽量表现出家长赞许的行为,隐藏起家长呵斥的行为,看似这正是家长所要的结果。但是很多家长不知道的是,当孩子总是尽量表现出父母赞许的一面而隐藏父母呵斥的一面的时候,孩子也把自己的弱点剔除在了自我概念之外,久而久之,他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这样的人长大之后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因为缺点都被排除在自我概念以外了啊。他不能理解,别人批评他的一部分并不代表否定他整个人。他会理解为,你说我不好,你不爱我了。
这也是亲密关系中最为常见的一个问题。根源并不在批评
ta
的那个人,而在于
ta
自己。
ta
自己不能接纳自己,因为在
ta
小的时候没有被全然的接纳过。我自己也常常苦于这个问题。当我接受了这就是我的
R1
(行为主义学派用语。指童年经历和成长环境造就的人对刺激的第一反应),并尽量通过训练用
R2
(行为主义学派用语。指通过训练习得的对刺激的第二反应)代替
R1
的时候,我也决定留给下一代一个可以让他们更能自由体验生活、收获幸福的
R1
。所以,当我
7
岁的儿子打碎了我钟爱的台灯的时候,我首先表达了我的情绪,我说“妈妈很难过,我很喜欢那个台灯的”。他说“我知道”,并哭了起来。我把他搂在怀里,说“你下次小心啊!但妈妈还是一样爱你。”他哭得更大声了。我就抱着他让他哭,并不断地说“我很爱你啊”。他一会儿就不哭了,情绪释放完,继续和姐姐玩儿去了。他知道他犯错了,但他不用担心妈妈会因为他犯的错而撤回对他的爱,他是安全的自由的。我这个“实验”做了
7
年,前几天检查了下结果。我问他,“齐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啊?”他说是喜欢踢球的,喜欢功夫的,不爱吃菜的
……
我又问他是捣乱的吗?他嘿嘿笑着说是。他把他的优点和缺点都纳入了他的自我概念当中。
自我概念越全面,心理功能就越健全。
而这有可能跟父母在孩子犯错时的态度息息相关,是“你怎么这样啊?!!”,还是“我不喜欢你的错,但我一样爱你这个人。”
我们需要被无条件地接纳来接纳自己,也需要接纳自己来接纳别人。
我常常遇到因为与老公吵架频率太高而心情阴郁的来访者,一落座就开始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委屈。木木也是其中一位。她身材高挑,眉清目秀,却时常一脸倦容。有一次,她一来就说又跟老公吵架了。我问她是什么事情?她说她那天很累了,把屋子收拾了,但没做饭。结果老公回来就说,“你没做饭啊?”她就火了,说“你没看见我把屋子收拾了吗?”于是开始吵架。我问她当时是什么感受,她说感觉委屈,不被理解,她已经累了还把屋子收拾了,但老公看不到,就是嫌她没做饭。我又问她“你老公嫌你没做饭是吗?”她说也不完全是。她老公说是觉得她怎么这么晚了还没吃饭,人又在家。我说“所以他是在心疼你没吃饭呢是吗?”她说“但我在家呢又没上班还不做饭啊?”我说“所以是你自己觉得你应该做饭但没做,是吗?”她觉得确实是。但一开始她可是觉得不理解不接纳她的人是她老公的。其实,她所做的是在重复她小时候的模式,努力去得到别人的赞许,没得到就觉得要失去爱了。如果她不能学会接纳自己,她会容易和别人有冲突,时间长了,别人离开,反向验证了她“我是不被接纳的”的错误观念,并导致更多的不接纳自己,而进入下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我提出我们首先要“做自己”,这是对自己的接纳。我们无法改变我们曾经的成长环境带给我们的
R1
,我们便接纳它,拥抱它,爱它。爱与接纳可以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大人又何尝不是呢?其实,哪个成年人的心里没有一个内在的小孩呢?然后,在接纳的基础上成长,“做最好的自己”。成长永无止境,永不太迟。前不久刚去世的杨绛先生曾经说过,“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们是怎样的人,便会拥有怎样的世界。所以“做最好的自己”吧,你会拥有最好的世界和最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