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编的记忆长河里,“别人家的孩子”这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尤其是到了寒暑假,“别人家的孩子”就如同一道紧箍咒,时常在耳旁想起。所谓
别人家的孩子,打球、游戏、学习样样精通,然而,“四只眼睛”,高度近视,挑灯夜读的小编,体育、文艺、成绩,没有一样拿得出手。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被从小比到大的我们,现已为人父,为人母。在面对自家孩子淘气的时候,还是经常会无意识的说出那句
夹杂着些许遗憾酸味的话
,
“好孩子永远是别人家的”!
别人家的孩子跟我们家的那个是同一天生的,可是你看,
人家长得白白胖胖,还会爬了,我家这个除了吃喝拉撒睡,只剩下哭。
别人家的孩子,不也是正常怀孕生出来的吗?怎么就能比我们家的娃厉害呢?羡慕嫉妒恨的同时,我们别忘了看看,人家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学几招花式夸法。
毕竟,还有一种说法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相比那些比较残酷的虎妈、鹰爸,在面对这个自己身上掉下来的骨肉时,如果真能用嘴皮捎带行动见效,就不要“动刀动枪”。
孩子在做完一件事情后,我们大多都会直白的说“宝宝真棒”、“我家宝宝真厉害”,此时,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是孩子做事的结果,忽视了孩子在解决问题当中付出的努力。
根据美国一项权威调查显示,孩子们独立完成若干轮智力拼图任务后,
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比如,
“你非常聪明,拼图很有天赋。”
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比如,
“你的表现非常突出,一定很努力。”
结果显示,
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夸奖孩子,尤其是小孩子,几乎是我们每天都会做的事情,具体操作起来也非常容易。但是,
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会让孩子不知道自己盲目自信,分不清正确做事的具体方法。
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好孩子”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
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
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
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孩子的世界很神奇,我们进不去,也不要忽视理解的力量
孩子生活在自己的感觉和幻想当中,这是成年人难以进入的,因此理解孩子变得困难起来。但是,让孩子相信父母理解他和他的行为是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因此我们还是要努力。
理解并不意味着将冲突、错误、缺点掩盖起来。你应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引导他去思考和改变。但是你也该调整自己的观念,告诉自己孩子大部分的错误都不是因为性格或品质上的缺陷,而是他还缺乏经验。孩子就是孩子,所以他会在游戏中作弊、欺负小妹妹、不让别人动他的玩具。但是在你的帮助下,他终有一天会处理好各种情况。
在夸娃这件事情上,我们既不能吝啬,也不能不讲究方法,随便夸奖一通,或者无中生有。物极必反,用不好,孩子就会被夸出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