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5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1638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3.9%,增速比1-4月份回落1.3个百分点。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2.0%,比去年同期降低3.4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民间投资增速回落,显示经济的内生动力需要增强。之所以回落,原因之一是近年来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下滑,尤其是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利润增速大幅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的积极性。
6月初, 民间投资究竟怎么了》一文,,文章开头便称“民间投资增速不断下滑,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民营企业到底是受政策制约投不了、没法投,还是因环境影响不敢投、不愿投?” 甚至有不少人调侃道,“难道企业家们都去投资买房了?”
考虑到民营经济对中国GDP的贡献已经超过60%,民间投资增速下滑之快引起各界的担忧。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研究员张超认为民间投资下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适合的投资领域狭小,加之金融业与实体投资收益扩大,两方面抑制民企投资热情。
二是民间投资没有弹药,大量的信贷资源被国有企业占用,民间资本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没有缓解,频见的国企“地王”与民间投资下滑的反差就是最好的反映。
三是民企投资领域还涉及非常繁杂的审批手续,抑制投资热情。四是民企、国企的差别化待遇,造成民企的投资收益性悲观预期较国企更严重。
张超表示,
民间投资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杀伤力比想象中的要大。
如果政府不重视、不正视问题,不解决民企、国企同等待遇的问题,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短期的刺激措施也许能缓解一时,但会进一步加扭曲经济结构,也会给未来经济埋下更大的隐患.
IMI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刘相波补充道,民间资本投资需要考虑其投资成本、未来能获得的收益,以及投资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造成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潜在原因包括受我国总体经济影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导致得一些企业利润空间大幅缩减,投资也相应减少了。还有市场的准入问题,一些领域限制了民间资本的进入,不利于民间投资的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虽然希望民间投资参与,但有些行业上改革力度不够大,也影响了民间资金的进入。最后,还有融资的成本问题。民间资本不容易融资,或者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关于近期民间投资增速快速下滑的原因,社会各界给出了很多解释,包括融资约束、准入约束、程序约束等等,这些原因确实制约了民间投资增长”,IMI特约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宏观经济教研室主任陈启清表示,“但还应强调两个原因:
一是经济周期的自然反映,在经济下行周期一般都会遭遇民间投资的快速下滑。二是投资能力不足导致投资增速下降。”
陈启清解释道,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中对市场最敏感但同时又最有韧性的一支力量,因其对市场的敏感,所以随着经济下行民间投资基本都会有一个下滑过程;同时民营经济韧性十足,在经济下行初期民间投资仍然能够在下降中保持较高增长,但一旦经济连续下行多年,民间投资主体预期可能急剧恶化,甚至放弃对未来的希望,导致民间投资出现断崖式下降。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下行周期中民间投资同样经历过今天类似的断崖式下降。从1979年到1997年间,我国民间投资年平均增速为26.7%,然而1997年至2000年年平均增长率却比前20年平均增速低近20个百分点,大约为7.5%。到了2001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更是下降到了0.2%。但从随后的经济增长过程来看,此时也基本是经济下行周期黎明前的黑暗。所以,
当前民间投资断崖式下降也有可能是民间投资主体在遭遇2011年以来的经济下行后有些熬不住了,预期极度恶化的结果。
第二关于投资能力不足,陈启清表示,部分民间投资主体仍然具有较强投资意愿,也仍然保有保障投资的资本积累,但不知如何投资。
而这主要由于中国经济当前处于剧烈的转型过程,民间投资熟悉的行业迅速衰落,旧的商业模式、旧的投资模式迅速失效,新的行业快速崛起。
新的商业模式和投资模式不断涌现,很多民间投资主体有些措手不及,旧的不能投不愿投,新的不知如何投。
IMI特约研究员闫先东表示,未来我国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解决我国当前民间投资下滑的问题,取决于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国企,财税,金融和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改革的推进。未来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扩大财政赤字,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