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游戏资讯>从中国“景东”到缅甸“景栋”,傣族南迁的缩影

从中国“景东”到缅甸“景栋”,傣族南迁的缩影

  • 2018-12-25 22:41:04

  • 中国“景东”与缅甸“景栋”都是傣语音译地名,在傣语里是一个发音、一个意思。“景东”位于今中国云南省普洱市北部,与临沧市、大理州、楚雄州接壤;“景栋”位于今缅甸掸邦东北部,与泰国、老挝、中国接壤;今“景栋”傣族有很大一部分是古代“景东”傣族的后裔。



    中国的“景东”

    “景东”是“猛谷”境内一个城镇,因“景东”之名远大于“猛谷”,整个“猛谷”逐渐被“景东”所代替。 《景东府志》载:“景东,古檄外荒服地;名曰‘柘南’,蛮名‘猛谷’,又名‘景董’”。

    1 、达光(哀牢)时期的“景东”

    达光(哀牢)王国在澜沧江中上游地区扩张势力时,“猛谷”已经有傣族先民居住。

    公元前109年,汉朝征服滇国后,调动大军征讨金沙江南部的昆明人,将势力伸入达光(哀牢)境内,顺势在达光(哀牢)境内设置了不韦(今隆阳金鸡)、嶲唐(今云龙漕涧)、比苏(云龙)、邪龙(今巍山)四县,昆明人活动的区域设置了叶榆(今大理)、云南(今祥云)两县,此六县并入益州郡(治地在今昆明)管辖。其中的邪龙县就是傣语所称“蒙舍龙”、即“蒙舍”。“舍龙”、“邪龙”是傣语汉译后的不同写法,都是“大老虎”之意,“龙”是“大”,“舍”或“邪”是“老虎”,“蒙”或“勐”、“猛”、“孟”是“国家、地方”之意;“蒙舍龙”或“蒙邪龙”就是“大老虎之国、大老虎之地”,形容这个国家或地方的人很勇猛。

    汉朝在“蒙舍(蒙舍龙)”设置邪龙县时,导致很多傣族迁到“蒙舍”南部的“猛谷”、及“猛谷”以南的澜沧江流域地区。

    2 、蒙舍(南诏)时期的“景东”

    中原王朝势力退出云南高原后,“蒙舍”傣族开始强大起来,与“蒙舍”傣族关系密切的“猛谷”傣族便是“蒙舍”傣族最大的支持者。“蒙舍”傣族入主洱海盆地、统一云南高原的战争中,一直伴有“猛谷”傣族的支持,“诏蒙舍”(蒙舍王)还曾向“诏猛谷”(猛谷王)借过两千精兵。

    ,通过联盟的方式将“猛谷”纳入南诏的版图。、七节度、二都督中,就有二节度在“景东”,即开南节度和银生节度,后二节度合并为银生节度。银生节度管辖自“猛谷”往南到今越南西北、老挝北、缅甸东北、泰国清莱一带的澜沧江流域地区和红河以西地区。

    ,让很多“猛谷”傣族位居南诏统治集团上层。南诏《德化碑》碑阴刻职官题名,在六位清平官之后列“开南城大军将大金告身”、“大军将赏二色绫袍赵龙西利”、“大军将赏二色绫袍金带黑嘴罗眉”……都是来自“猛谷”的傣族。这些位居南诏上层的“猛谷”傣族官员把很多家乡子弟带到南诏各地为官戍守。

    ,,先后经历了“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直到“大理国”才结束乱局。这期间, 入主洱海盆地的“蒙舍”傣族和“猛谷”傣族失势后,以家族为单位、经“蒙舍”、“猛谷”等地南迁,很多权贵家族途径“蒙舍”、“猛谷”时,卷走了一些生活艰难的傣族小民。

    3 、大理时期的“景东”

    ,在洱海盆地的统治者通过武力、盟约等方式将云南高原各部纳入了大理版图,成为继南诏国之后的云南高原霸主。习惯了以洱海盆地为尊的“猛谷”及其以南傣族各“勐”在形式上尊大理国为正朔,大理国仍在“猛谷”设置银生节度,管理自“猛谷”往南至今越南西北、老挝北、缅甸东北、泰国清莱一带的澜沧江流域地区和红河以西地区。

    大理国中后期,因为大理统治者内部矛盾激化,一直视大理为正朔的傣族各“勐”已经对大理失去向心力,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失去向心力的“猛谷”以南各“勐”经常因为争夺土地与资源相互攻伐。1180年,“猛谷”的一位傣族王子诏真以南部各“勐”动乱为由、打着大理国的旗号率部南征,将“猛谷”以南的傣族各“勐”收服,在澜沧江边的“勐泐”(今景洪)修建新城“景陇”来管理收服的“勐”。诏真以“景陇”为中心、在大理国以外组建了一个联盟,这个联盟开始还尊大理国为“相”(即傣语的“玉石”,意为大哥)、自己称“罕”(即傣语的“金子”,意为老二),后来因为大理国自己腐朽无能,以“景陇”为中心的这个联盟成为事实上的独立王国,汉史称这个王国为“景陇国”,傣史称这个王国为“勐泐”、即“泐国”。

    “猛谷”以南出现“勐泐”联盟后,自“猛谷”往南到今越南西北、老挝北、缅甸东北、泰国清莱一带的澜沧江流域地区和红河以西地区,便有了“猛谷”和“勐泐”两个中心;“勐泐”势力逐步增强的同时,“猛谷”的影响力逐步下降。

    4 、元朝时期的“景东”

    1253 年,蒙古大军占领大理国王城后,在洱海盆地及周边征粮、征兵打算攻打其他地区,傣族人口比较多、文明程度比较高的洱海以西、以南地区成为蒙古大军的压榨对象,很多傣族为逃避蒙古大军的压榨,有些越过澜沧江经“勐掌”(今保山)迁到怒江流域地区各“勐”,有些经“猛谷”迁到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各“勐”。南迁大部队经过“猛谷”时,担心蒙古大军压境的很多“猛谷”傣族也卷入到南迁队伍中,一些行动不便的南迁傣族又滞留在“猛谷”。这个时期,洱海盆地(今大理)及靠近洱海盆地的蒙嶲谷地(今漾濞)、博南盆地(今永平)、蒙舍盆地(今巍山)、白崖盆地(今弥渡)等,傣族人口开始锐减甚至消失;怒江、伊洛瓦底江流域地区的傣族“勐”和澜沧江、红河中下游地区的傣族“勐”,傣族人口开始增加;处在傣族南迁通道节点上的“猛谷”,傣族人口有增有减,依旧不失繁荣之象。

    蒙古人占领云南之初,设置了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等军事性质的统治机构,直到平章政事赛典赤建立云南行省,才设置路、府、州、县等各级衙门,委任傣族在内的各地首领担任各级长官。“猛谷”在1262年被蒙古人占领,《元史﹒地理志》:“中统三年(1262年)平之,以所部隶属威楚万户……”。云南行省成立后,元朝在“猛谷”设开南州,隶属威楚路总管管辖。雄踞“猛谷”的傣族首领艾仔弄(元史记为“阿只鲁”)嫌级别太低,要求把开南州升格为府,摆脱威楚路总管的管辖。1331年,艾仔弄遣子罕旺到元朝首都贡象,请求升“猛谷”为府,元朝文宗皇帝允准,在“猛谷”设置景东军民府,辖开南(今景东)、威远(今景谷)、干远(今镇沅)三州,直接隶属云南行省,封艾仔弄为知府事,其子罕旺为千户。

    元朝统治“猛谷”期间,经历了艾仔弄至罕旺的传袭,“景东”之名也在这个时期逐渐替代了“猛谷”。

    5 、明朝时期的“景东”

    1382 年,明将傅友德、沐英率大军到达威楚(今楚雄),当时的“诏猛谷”俄陶派通事(翻译)姜固宗、家臣阿哀到威楚的明军帐前交出元朝所授金牌、印信。《明史·土司传》记载:“洪武十五年(1382年)平云南,景东先归附。土官俄陶献马百六十匹,银三千一百两、驯象二。诏置景东府,以俄陶知府事,赐以文绮、袭衣。”明朝授“诏猛谷”俄陶正四品衔,除景东外,还管辖镇沅、威远、勐缅、大侯、勐梳等地。

    1385 年,以统一傣族世界为己任的“勐卯龙”(即“大卯国”、汉译“麓川国”)发兵攻打不愿意归顺的俄陶,俄陶率残部败逃白崖(今弥渡)。1387年,“勐卯龙”军队进驻景东所属的摩沙勒(今新平),俄陶协助明朝都督宁正攻打“勐卯龙”军队。1388年,为报摩沙勒之仇,“勐卯龙”出兵三十万,战象百余头,前往白崖擒拿俄陶,在南涧与明军遭遇,象阵被破,“勐卯龙”军队伤亡惨重、无力再战。1389年,“诏勐卯龙”(麓川王)思混法派使团到明朝首都南京讲和。1390年,俄陶在明朝的支持下回到景东复职,同时派流官进入景东。《明史.云南土司·景东》载:“二十三年(1390年),沐英讨平思伦发,复景东地,回奏:景东,百夷要冲,宜置卫,以锦衣卫佥事胡当守之,俄陶任旧职。二十四年,帝以景东为云南要害,且多腴田,调白崖川军士守之。二十六年,令洱海卫同知赖镇守景东。”“洪武三十年(1397年),俄陶卒,子陶斡袭。”从此,景东的世袭傣族知府以陶为姓,代代相传。“陶斡死,传陶等。陶等死,传陶瓒。”

    陶瓒在明朝侵略“勐卯龙”的战争中(1442—1448),随明军多次进攻“勐卯龙”。《滇志·羁縻志·土司官氏》载:“陶瓒偕景东卫官兵,攻麓川者张、羽牙,杀奉撒等,晋大中大夫、资治少尹,其祖母阿曩太淑人。”《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二十四纪录了赐给陶瓒的诰词:“尔者,麓川叛寇犯边,尔能奉承祖母之命,奋忠贾勇,躬率民兵,协同官军斩馘或贼徒,致其败走,朕甚嘉之。兹特隆恩,命加尔官封,并赐金带锦绮,以旌尔劳。尔其益建事功,永光朕命。”英宗赏赐陶瓒及祖母阿曩每人一千贯,三匹表里彩缎。

    “瓒传洪。。綮游国学以孝义著。綮传炳。”陶炳死后陶化起袭位。陶化起卒,传位于陶金。陶金死后由子陶淞袭位。陶淞卒,传位于陶明卿。明卿卒,子玺袭。陶玺也像其父,善事其亲,至孝。玺卒,传子尔鉴。尔鉴18岁时死于匪乱。因为无子嗣,以陶明卿弟明弼之子姿袭位。

    明朝统治“猛谷”(景东)期间,自“勐卯龙”统一“猛谷”失败后,“猛谷”傣族兴起汉人之风,成为明朝势力进入傣族地区的缓冲地带,也是明朝统治傣族世界的模范地区。

    6 、清朝时期的“景东”

    1659 年(清顺治十六年),吴三桂率清军入滇、陶姿降清,仍授世职。清朝初期的改土归流中,由于景东(猛谷)陶氏在“土司中最称恭顺”、“滇各土司,惟景东世忠勤”,又由于流土相安,设卫置屯成效显著,所以陶氏世职仍被保存下来。

    1665 年(康熙四年),清朝在景东增设了一个流官,称“掌印同知”,以“流官管土司,土司管土民”。第十四任知府陶姿告休,传子秉鉴。秉鉴卒,传子楚。楚无子,楚卒,由其叔父大鉴袭位。土官旧有养廉田,不纳粮,由于清朝官员的逼迫,大鉴请求从他起征税。

    1727 年(雍正五年),陶大鉴擒杀镇沅傣族起义领袖刀如珍。清朝赐银、缎,并允荫庇监生一人。陶大鉴卒,传子淳。淳亦如其父,以军功扬名,淳卒,无子,弟澄袭。遴告休,子士耘袭。士耘卒,子应昌袭。应昌卒,子熊袭。陶熊劣迹斑斑,民间把陶府形象化为陶虎,说他是无恶不作之徒。陶熊因罪被黜革。陶熊子德增年幼。1827年(道光七年),景东知府职位由陶德增之叔父陶娘代理。

    1856年(清咸丰六年)至1873年(同治十二年),;1856年(咸丰六年)至1872年(同治十一年),;1853年(咸丰三年)至1871年(同治十年),;景东成为各路暴民武装与清朝官军争夺的战略要地,景东盆地的傣族也被这些暴民武装所殃及,很多傣族村寨被暴民掠夺焚毁,世代被傣族统治的倮倮人和哈尼人暴民还把统治景东500多年的傣族陶氏府邸焚毁。

    滇西近二十年的动乱,导致景东傣族到处逃难。道光年间,景东盆地还有傣族人口三万余人,《云南志通·食货志》载:“道光十年(1830年),实在土著民户五千八百四十九户,男妇大小民丁三万四百九十七丁”。那个年代,拥有三万余人的傣族“勐”已经算大“勐”。经回民和山民(倮倮人、,景东傣族人口骤减。到民国30年(1941年),景东县政府上报的材料说:“摆夷(傣族)约500余人,在民乐乡一带。”

    从达光(哀牢)王国到清王朝的两千年间,景东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傣族南迁通道中的重要城镇。在南诏、大理时期,景东是面向东南亚国家通商的前沿口岸,也是南诏、大理两个王国统治澜沧江中下游傣族各“勐”的依靠;元、明、清三朝,景东是傣族世界与内地王朝的交流的窗口,也是内地王朝进入傣族世界的第一城。 ,雄踞景东数千年的傣族被迫放弃祖先故土,南迁至傣族集中的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各“勐”。

    缅甸的“景栋”

    “景栋”是“孟艮”境内的一个城镇。后因“景栋”之名远大于“孟艮”,整个“孟艮”逐渐被“景栋”所代替。 南诏王国以前,“孟艮”居住着各种“孟”(南亚语系民族的泛称)人;南诏时期,傣族先民开始进入“孟艮”盆地与各种“孟”人杂错而居。

    1 、兰纳时期的“景栋”

    1263 年,“勐泐”联盟中的“勐庸”(今泰国清莱)开始扩展势力,吞并了“勐莱”、“勐清坎”、“勐帕灯”、“孟艮”等18个“勐”,“孟艮”成为“勐庸”下属的“勐”,“诏勐庸”芒莱派属下官员孟昆来管理“孟艮”,孟昆成为“孟艮”第一任“诏孟”(地方之主)、即“诏孟艮”(孟艮之主)。1267年,第一任“诏孟艮”死,另外一个官员孟钦代管;孟钦死后,芒莱将“孟艮”分封给自己的幼子,并派一个僧人来辅年幼儿子管理“孟艮”,这便是“孟艮”王室的始祖。

    1276 年,“勐庸”又征服了“勐萨”、“勐萨”、“勐帕亚戈”、“勐楞”、“清腊”、“清肯”、“勐铺喀”、“清坎”、“勐腾”、“勐罗”、“勐攀”等地,成为继“勐泐”(景陇国)之后、澜沧江(湄公河)中游地区又一个军事强国,因其控制的地方拥有大量水田(百万稻田),而被傣族称作“勐兰纳”、即“兰纳国”;因为兰纳国有800多个大小不同的城镇和村寨,首领大多数由妇女担任,被中国史籍称作“八百媳妇国”。“勐兰纳”包括了“孟艮”在内的很多傣族“勐”。

    1292 年,元朝远征“勐兰纳”途中迷路,在澜沧江附近偶然发现“勐泐”王城,顺便平定了跟“勐兰纳”有同盟关系的“勐泐”,在“勐泐”设立“车里军民总管府”。《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八月戊午,诏不敦忙兀鲁迷失以军征八百媳妇国。”同一年,“勐兰纳”攻占了向元朝朝贡的哈利奔猜国,占领了“勐宾”(清迈-南奔盆地)及哈利奔猜国王城,将自己的王城南迁到“勐宾”避开元朝的锋芒。从这一年开始,“勐兰纳”展开了全面的抗元斗争,地处“勐兰纳”北境的“孟艮”成了抗元斗争的前沿。

    芒莱(“勐泐”开国君主诏真之外孙)利用自己与“勐泐”王室之间的亲戚关系,派出大量使臣对“勐泐”统治者内部进行分化,使“勐泐”统治者分化成了降元与反元两派,“勐泐”所属的有些“勐”站在降元这一派,有些“勐”站在反元这一派。不愿归附元朝统治的“勐”便联合“勐兰纳”一起抵抗元朝。《招捕总录·云南》载:“元贞二年(1296年)十二月,车里蛮浑弄兴兵占夺甸砦十又三所,结构八百媳妇蛮欲攻倒龙等。云南省遣兵招捕。”《招捕总录·八百媳妇》载:“大德元年(1297年),八百媳妇国与胡弄攻胡伦,又侵缅国,车里告急,命云南行省以二千或三千人往救。二年,八百媳妇为小车里胡弄所诱,以兵五万与胡龙甸土官及大车里胡念之子汉纲,争地相杀,又令其部曲混干以十万人侵蒙样等,云南省乞以二万人征之。”《元史·成宗本纪》载:“大德元年(1297年)八月甲子,八百媳妇叛,寇车里,遣也先不花将兵讨之。”《招捕总录·车里》又载:“大德二年(1298年)三月,小车里结八百媳妇为乱,经时不下,数遣使奉诏招之,不听。”从1296年至1298年间,“勐兰纳”数次联合反元的“勐”攻击投降元朝的“勐”。这期间,“勐泐”各“勐”因为反元与降元两派的斗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促使很多“勐泐”傣族南迁。 1262年元朝占领“猛谷”之前,才从“猛谷”南迁到“勐泐”各“勐”的“猛谷”傣族对蒙古人最排斥,很多“猛谷”傣族又再次南迁,迁到“勐兰纳”边境的“孟艮”等地另立新寨,“孟艮”开始出现一些与“猛谷”雷同的地名。

    “勐兰纳”对抗元朝的军事举措激怒了元朝,但数次征讨都以失败告终,于是便改为招抚。《招捕总录·八百媳妇》记载:“皇庆二年(1313年),云南省命触难甸达鲁花赤法忽刺丁等领原诏出八百媳妇……元祐元年(1314年)正月至其境木肯寨,其蛮酋浑乞滥妻南贡弄使火头乃要弄来迎诏。至寨,立栅围使者,问来故,答之。又日:赉来圣旨有何说?使者言:未开读,不敢言,俟见浑乞滥言之。乃要还报。既又来致南贡弄之言日:使臣有何说。可告我,前此使者止至我寨即回。法忽刺丁等不可。”这段记载是元朝使者去招抚“勐兰纳”途中在“勐兰纳”边境“木肯”发生的事,文中的“木肯”即“孟艮”的对音。

    后来,“勐兰纳”的王储南通因为权利日益膨胀,且与元朝关系密切,被“诏兰纳”(兰纳王)乞滥废黜并调守“孟艮”,立其兄盛普为王储并辖清迈。1325年,乞滥死,盛普继位为“诏兰纳”,功劳远超兄长的南通心生不爽。1326年,驻守“孟艮”的南通一气之下归顺了元朝。《元史·泰定帝本纪》载:“泰定三年(1326年)五月甲寅,八百媳妇蛮招南通遣其子招三听奉方物来朝。……泰定四年(1327年)闰九月甲午,八百媳妇蛮请官守,置蒙庆宣慰司都元帅府及木安、孟杰二府于其地,以同知乌撤宣慰司事你出公,土官招南通并为宣慰司都元帅,招谕人米德为同知宣慰司事,副元帅南通之子招三听知木安府,侄混盆知孟杰府,仍赐钞币各有差。”蒙庆宣慰司的“蒙庆”即“孟艮”的对音。

    2 、明朝时期的“景栋”

    “勐卯龙”(麓川国)崛起后,“勐兰纳”表示称臣。明朝打败“勐卯弄”后,从“勐兰纳”分出“孟艮”设置了孟艮御夷府,府治在歹掯(今景栋)。

    《明实录·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四十四载:“癸丑,设孟艮府,隶云南都司,以歹掯土官刀哀为知府,给印诰及赐冠带。时刀哀遣人来朝,请设治所,故有是命。”

    《明实录·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二载:“丙辰,云南老挝宣慰使司宣慰使刀线歹、孟艮府土官知府刀交各遣头目贡马及方物,赐赉有差。”

    《明实录·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七十七载:“壬辰,云南孟艮府土官知府刀光遣头目招板陆等贡马及金银器皿方物。”

    《明实录·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废帝郕戾王附录》卷一百八十四载:“云南孟艮府故土官知府舍人庆马辣遣头目孟赛等来朝贡马及银器方物,赐宴并彩币表里等物有差。”

    《明实录·大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九十五载:“云南孟艮府土官舍人招禄遣头目板新等来朝贡马及方物,赐衣服彩叚等物有差。”

    《明实录·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八十三载:“云南孟艮府署府事舍人招帕雅......遣头目猛笼等来朝贡方物,赐彩叚衣服等物有差。”

    从上述史料中记载来看, 1403年(永乐元年)至1503年(弘治十六年)这一百年间,伊康伽(刀哀)、绍山(刀交或刀光)、绍山斯里(庆马辣)、艾劳(招禄)、绍瑙江(招帕雅)等“诏孟艮”都和明朝发生过往来。

    3 、各方强权争夺的“景栋”

    15 世纪中期,“孟艮”所属的土地多被西北的“木邦”(今掸邦北部)占据。《明史》载:“正统间,孟艮地多为木邦所并。”

    1551 年,缅人东吁国攻占攻占“孟养”(今克钦邦)、“孟密”(今掸邦西北)、“木邦”等傣族“勐”,“孟艮”也落入缅人之手。缅人势头过后,各傣族“勐”再次恢复独立。

    1606 年,缅人又卷土重来占领各傣族“勐”,已经臣服于“木邦”的“孟艮”再次成为缅人的属地。1662年,“孟养”、“木邦”、“孟艮”各自恢复独立。

    1758 年,缅人的贡榜国攻占周边的傣族“勐”,“孟艮”再次落入缅人的统治。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满清征缅,“诏孟艮”归附满清,“孟艮”编归普洱府管辖。后来,清朝内政一日不如一日,地处满清和缅国交界处的“孟艮”不得不向满人和缅人双向朝贡。1788年,清缅战争和议后,清朝承认缅人对孟养、木邦、孟艮等傣族“勐”的宗主权。

    19世纪中期以后,,、、,,;地位长期高于其他民族的傣族成为这些暴民攻击的目标,很多傣族村寨被暴民抢掠,统治景东500多年的傣族陶氏府邸也被暴民纵火焚毁,自景东而下的傣族纷纷南迁。“孟艮”在这期间接收了大量来自北方的傣族。

    1886年,“诏孟艮”归附英国,英国派尼泊尔士兵进驻“孟艮”。从这个时期开始,英国人出版的书籍开始把“孟艮”称作“KengTung”。中国人出版的书籍自李拂一《滇边失地孟艮土司之考察》(《新亚细亚》1932年第5期)开始将“孟艮”称作“景栋”。据当地人说, “景东”人进入“孟艮”后(19世纪中后期),住在“孟艮”王城周边,“孟艮”王城的集市因“景东”人的到来、变得繁荣起来,“孟艮”王城开始被称作“景东”、即“景栋”,随着“景栋”的名气越来越大,整个“孟艮”也开始被外地人称作“景栋”。

    后语

    傣族南迁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公元前后至19世纪末,傣族从未停止过迁徙,其间一环扣一环自北向南、自东向西从澜沧江中上游地区慢慢扩散,如今分布于中国云南沿边及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等国家。傣族近两千年的迁徙中,有人口增长的自然迁徙、有躲避战乱的被动迁徙、有军事扩张的主动迁徙。 从中国的“景东”到缅甸的“景栋”,就是傣族迁徙史中的一个缩影。



    “景栋”傣族老照片



    “景栋”傣族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