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游戏资讯>我国未来10年将发射14颗气象卫星

我国未来10年将发射14颗气象卫星

  • 2019-03-10 05:07:17

  • 7月4日,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召开的风云卫星发展研讨会上获悉,未来10年我国将发射14颗气象卫星。

    此次会议,总结风云卫星发展经验,展望“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气象卫星发展方向,研讨气象卫星发展路线和实施途径,探讨2021~2040年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的发展。

    据悉,到2025年我国规划了14颗大气观测卫星,包括风云二号卫星1颗,风云三号卫星4颗,风云四号卫星3颗,降水测量雷达卫星2颗,晨昏轨道卫星、静止轨道微波探测卫星、高精度温室气体综合探测卫星、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各1颗。


    步入国际气象卫星的先进行列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气象卫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后续,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用航天技术的不断创新为气象事业提供有力支撑;坚持“一体两翼”发展思路,在大力实施航天工程技术创新的同时,积极推动卫星气象应用产业化发展;坚持“走出去”战略,大力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中国风云系列卫星的国际影响力。

    风云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系列气象遥感卫星,经过几十年来气象科技工作者和航天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风云系列卫星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之路,现已成为全球对地观测业务卫星序列中的重要成员并步入了国际气象卫星的先进行列。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建立起第一代风云卫星系统,广泛用于气象预报、资源开发多个重要领域,为我国气象卫星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一共研制并发射了14颗风云系列卫星, 其中7颗卫星在轨运行,达到了 风云卫星系列化发展、业务化运行的目标。同时也 实现了极轨气象卫星升级换代和上、下午组网观测,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

    目前,风云二号卫星可25分钟进行一次全地球圆盘观测,每6分钟进行一次区域观测;风云三号卫星可每天对地球同一区域进行4次三维立体观测,光谱范围从可见光、红外覆盖到紫外和微波。


    气象卫星的投资效益高达1:40

    目前,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已被列入全球对地观测业务卫星序列,有力提升了全球对地观测的能力。

    迄今,风云卫星应用成果显著,为多个行业和领域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国内接收和利用风云卫星资料的用户已超过2500家 ,为气象、海洋、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航空、航天、环保等领域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支持了78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有力满足了防灾减灾、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的应用需求。

    以台风监测为例,风云卫星从1998年风云二号卫星投入运行以来,截止到2015年底,对西太平洋生成的415个,登陆或影响我国的153个台风监测实现了全覆盖;气象卫星资料的加入,使台风预报准确率连年提升, 2015年中央台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首次低于70公里(66公里),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风云卫星具有全球观测的优势,卫星反演的海表温度、长波辐射、植被指数、积雪、大气成分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全球和区域性气候与气候变化业务,为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提供客观科学依据,同时提升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增强了我国在相关国际活动中的话语权。风云卫星反演的雾霾、水体藻类、沙尘暴等监测产品,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决策支撑信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作为中国民用航天领域的典范,风云气象卫星实现了由试验卫星向业务卫星的转变,卫星在轨运行稳定、观测资料多部门共享。经初步估算,气象卫星的投资效益高达1:40。

    (来源:、国防科工局、气象卫星中心)

    知识帖:

    气象卫星(meteorological satellite):从太空对地球及其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地球卫星。卫星所载各种气象遥感器,接收和测量地球及其大气层的可见光、红外和微波辐射,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传送给地面站。地面站将卫星传来的电信号复原,绘制成各种云层、地表和海面图片,再经进一步处理和计算,得出各种气象资料。


    气象卫星按轨道的不同分为太阳轨道(极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气象卫星观测范围广,观测次数多,观测时效快,观测数据质量高,不受自然条件和地域条件限制,它所提供的气象信息已广泛应用于日常气象业务、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大气科学、海洋学和水文学的研究。气象卫星也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卫星之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微信号:cascwx
    官网:www.spacechina.com
    微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投稿:cascweix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