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接受孙萌萌采访)
●
●
●
作者:“女童保护”联合发起人、人民政协报记者
孙萌萌
6月28日,“南方日报记者被指女实习生”的消息刷爆了媒体圈,我也十分关注事件的进展。6月29日,,将嫌疑人成某依法刑事拘留。
在一天的评论里,不少网友都提到,案件中涉事的女大学生亟待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以及在危险面前得自我保护能力。
发达城市、熙攘街道、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这些关键词让大家觉得与当事人对事件的处理方法特别“不搭”。
这让我特别感慨。
在“女童保护”成立3年里,我们的志愿者讲师去很多地方给孩子们讲课,经常听到一句话是:以前从来没有人给孩子们讲过这样的课。大多数中国孩子,都是在这样“从来没有人讲过”的状态下走过了童年,经历了少年,来到了青年。
这件事情无论最后的处理是怎样的,至少当事人的描述给所有的家长敲响了一记警钟:
没有什么技能是不经训练,到了成年就能奇迹般地学会的
。
网上有一篇文章,从生物学角度剖析了人在遇到危险时为什么会“全身僵硬”、“头脑空白”,要知道,这是我们身体对危险做出的自保反应。(原文请搜索:受害者在遭遇强奸时为什么会僵硬失控?)
那么,如何让孩子在面临性侵害的危险时破除这种反应,及时安全脱身呢?除了有冷静的头脑,无疑还需要在日常对孩子进行防性侵知识教育,提高他们在危险状态下的应变技能。
为了防止孩子在公共场所走失,不少家长会反复和孩子“演习”,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与家长走散后,能迅速地找到警察、保安,熟练地背出家长的姓名与手机号码。这都是日常训练的结果,对于防范性侵害,道理是一样的。
在讲课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不少家长反映一旦跟孩子提“性”,自己就会不好意思,更不用说相关教育了。很多家长觉得,不说,孩子不懂,就是“最大的保护”,然而这次的事件告诉我们,“无知”并不能保证不遭性侵害,在危险面前,无知是最大的敌人。
相信不少人都对当事人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句话感觉非常难过,按照她的描述,直到整个性侵过程结束之后,她都仍然“没意识到这是强奸”。
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呢?如果我们不告诉他们什么是性侵害,孩子很可能在面临危险时甚至遭到侵害后,都意识不到自己遭到了性侵害。但是,他们身心所受的创伤却不可能因此减少,只能在懵懂中摸索,而无法积极地防范和正确地求助。
当然,说了这么多,并不是代表我们就认定女大学生是遭受了强奸,调查结果有待警方公布;也不代表着我们认为这个女大学生遭到性侵害是因为她自己防范意识不强。
请大家永远记住,受害者遭到强奸,是因为有强奸犯。这也是“女童保护”儿童防性侵一堂课坚持男女同堂授课的原因。除了男童也可能遭到性侵害之外,我们更希望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什么是性侵害,不止要保护好自己,也不要对他人实施侵害。这是危险、暴力而且违法的行为。
在“女童保护”儿童防性侵课里,我们讲授了如遭到性侵后该如何处理。但是,从这次的事件我们也能看到,最终选择报警的当事人,,而涉事方的家人也无辜被牵连。其实在“女童保护”组织的数次专家座谈中,专家们都提到了司法程序、。对这个问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贡献一点力量。所以,也格外恳请所有关注此事的民众,尊重司法机关的调查与判断,不要对受害者进行莫须有的批评与指责,也不要把双方当事人的家人、朋友牵扯进来。
一件令媒体圈震动的案件,突出了很多家长在孩子防性侵教育方面的误区。或许您说,这是个成年人遭受性侵的案件,为什么你们做儿童防性侵的要关注。当然要关注,因为它深刻地反映出如果没有相关的教育和训练,一个懵懂的孩子,会长成怎样的大人。
●
●
●
【女童保护基金】
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曝出多起14岁以下女童遭遇性侵案例。2013年6月1日,全国各地百名女记者联合京华时报社、凤凰网公益频道、人民网、中国青年报及中青公益频道等媒体单位发起“女童保护”公益项目。2015年7月6日,“女童保护”升级为专项基金,设立在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下。“女童保护”以“普及、提高儿童防范意识”为宗旨,致力于保护儿童,远离性侵害。
截至2016年5月底,“女童保护”已在全国25个省份相继开课,进入学校直接面对超过20万名儿童上过防性侵一堂课,培训志愿者超过万人。而与地方妇联、教育局等部门的合作,培训当地教师授课,使得儿童防性侵教育覆盖面大大拓宽,覆盖人群超过75万人。
下方“
阅读原文
”是女童保护基金的募捐链接,捐款和转发都是善举,我们期待和感谢您的支持!您的每一次善举,都会让更多的孩子受到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