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聊天时,奇丑无比的“中老年表情包”总是把我们弄得哭笑不得,其“大胆”的配色、“炫酷”的字体、低劣的特效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无论是祝福的:
关怀的:
还是励志的:
都有一个共同的效果:丑到令人窒息。
和我们的遭遇类似,在设计行业,设计师们也常常被甲方所提出的无理要求气到崩溃。
要高端大气上档次!要狂拽炫酷夺眼球!
那么,为什么中年人的审美如此糟糕?
审美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教育来培养的。我们长辈(60后、70后)所成长的历史环境下缺乏审美教育,是“中老年表情包”出现的历史根源。
,美学教育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教育而遭到禁止,艺术家、。正常的美术学习、创作几乎消失,只剩下供人学习宣传画绘制的“美术培训班”,。
▲
。
,一次课上,老师要求画“半壁见海日”,。这一糗事,。
,,逐渐被改正。
80年代出现过昙花一现的“美学热”,但范围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之间,与大多数普通群众绝缘。
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
,。
这时距王国维1906年首次提出“美育”一词,倡导“智育、德育、美育”的教育理念已经隔了93年。
即使如此,在今天多数学校里,一周一节的美术课不仅常常被其它课霸占,而且由于学习成果不作考核,讲者无心听者无意,往往变味成涂鸦课,对学生美感的培养也收效甚微,因此
现在年轻人的审美塑造往往是在教育体制之外通过自学完成的。
审美品位差的“直男癌”的产生原因之一就是既没有从教育体制内获得良好的审美教育,又没有自行提高审美趣味的意识。
1912 年,民国
政府成立后,蔡元培担任第一届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确立教育方
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及军国民两主义济之,又以世界观及美育养成高尚
之风,以完成国民道德”,把美育放到国民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在民国时期,即使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也十分重视美育。其中的课文讲究文字与插图的有机协作,达到
“文画同赏”的境界。“编辑者必须懂得构图的常识,绘图者必须研究每课课文的内容,一定这要相互合作,才不致失却了插图的价值。”
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插图的《开明国语课本》的编辑要旨第七条就标明:“本书图画与文字为有机的配合;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
▲
小学课本《开明国语课本》中的一篇课文。
在教识字的同时,培养中文句子韵律感和绘画审美情趣。
对美育的重视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平,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平面设计的发展。这从当时的招牌、广告、书籍、报刊的设计上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也是一位平面设计大师,曾为多本书刊设计封面。另外,今天的北大校徽也出自鲁迅之手 。
相较民国,今天的审美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们要思考的问题,也是终会为人父母的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
,
基本和中老年表情包一致。
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与传统,冯晓阳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美育观念研究,董立政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就给我点个赞吧!
传播智识与见解,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将本文分享给朋友。
长按二维码,加入少数派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