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的事情,当你不再「想要」做它时才能做得最好。看上去似乎有些悖论,但世间的事竟大多如此。
还记得窝在房间里默默码字的情景,还有当时的各种计划、各种目标。方向早已确定,却总贪看路边的风景,忘记了更好的景色永远在前方。
若是能不顾那些念头,现在一定能更好地做一些事情吧。而且,也会更开心。
这只是一个事实而已,不是好、也不是坏。
「这一年来,是否有进步呢?」
「有的。」
「和预想的相比呢?」
「进步就是,我已经放下预想了。」
低下头默默地看,就只有五蕴刹那的生灭,虽无计划,也知道自己是在朝向解脱的笔直道路上一路狂奔。偶尔忍不住一抬眼,看看外面的世界,再回过神来就已是一年的时光。是否值得呢?在当时,又是否可能做出其它选择呢?
好在,再难回答的问题也只是问题,只有当你执着于要得到答案时它才变成麻烦。
就让问题只是问题吧。重要的只是走下去而已。
从这篇
一年前的旧文,还看得出当时的
鸡
血
豪情壮志。
无常确实是无常。
什么样的人最自由
让我从很多人都想过的一个问题开始讨论吧。有没有可能我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都不存在,而实际上我们被泡在培养液里,身上接满了电线来接收神经输入?甚或这些思想也只是输入信号的一部分?逻辑上能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是这样,我们也没办法知道,我们不能不通过感官而直接了解外在世界,我们接触到的一切都是在这个身心范畴内被加工过的东西。如果你接受这点,就会发现,我们在生活中感到的一切束缚、一切不自由都只是这个身心所产生的。我们不断地向外看,创造出各种属于「外在」的概念然后在里面打转,却忽略掉了最直接与最本质的经验。这就好像读一本书,太过着急要读完,还没有认出上一行的字就把目光移去下一行,结果不论读多久都理解不了甚至第一章在讲什么。
有些人对「外在」探索了很久,积累了足够的智慧,这让他们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个身心结构本身,一切问题产生的源头。受他们的启发,有些人开始做相同的观察,并将这个做法一代一代传了下来。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会给这个做法不同的名字,现在它使用最为广泛的名字叫做「内观」。
内观并不是某个特殊的身体动作,不是要单盘、双盘或走来走去,也不是找个偏僻安静的地方躲起来。躲起来只是在逃避问题,重新接触外在环境时只会更痛苦。有智慧的人教我们将观察力导向习以为常的事物,导向整个身与心的结构。探索它们的本质,并接受不论怎样的真相,不论我们当下在哪里、在做什么。从何处入手都好,技巧只是帮助你入门的东西,重要的是开始探索、观察,跳出来然后保持一点距离,看看这不断交互作用的身心之流究竟是什么。
放弃一些熟悉的的东西有时会有抗拒,缺少让人眼花缭乱的事物的世界好像是茫茫荒野,没有任何乐趣。不过别担心,对真相的探索会让人上瘾,你会不断地发现一些新东西。偶尔回想起过去,乏味的感官上的信息输入与下意识的反应就像听了上句就能猜出下句的肥皂剧,壮阔的内在实相则像是森林的寂静、冬夜里的极光和吹过垭口的狂风。而当你探索得足够深入,你会到达一个全新的领域,它远远超出过去所有的经验。这是满足于表象的人从未想过、也无法想象的可能性:绝对的真相和无边的自由。
从「这学期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到「怎么又水过去了」,再到「下学期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从「这家餐馆好好吃哦」,到「不想去,吃烦了」,再到「那家餐馆好好吃哦」;从「开会了」,到「终于结束了」,再到「怎么又开会」......随波逐流的生命就像是冲动、痛苦和空虚的无止尽循环,我们把自己的心丢出去,让它随着狂风打转,丝毫不加以控制。好像西西弗斯只是不断地努力推石头上山,看着石头滚落,然后第二天又一次的把石头推上去。再高的山也会有山顶,推得再努力石头也会有落下去的时候。西西弗斯真正的救赎来自于当下,来自于在经验的层面体认到石头就只是石头,落下就只是落下而已。此时推石头不再是惩罚,而是真实、自由与解脱的快乐。
而这也是西西弗斯可以停止推石头的时刻。
自由不需要通过辞职、旅行来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在此时此地,来自于实际的体验。如果你也对这块石头厌倦了,试试看,打起精神,走出现有的认知吧。
去成为世界上最自由的人。
2015.7于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