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鹿邑,派分天下
每年农历八月初十,福建人李道烽都要忙一次——那是他们祖先的“开
基周年祭典”,也就是落脚当地的日子,所有李姓族人都要参与祭祀活动。来自海内外的族人,不管多忙,都尽量参加。
“有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李姓。”作为河南第一大姓,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大姓、世界第一大姓的李姓,占据了世界上1 亿以上的人口。追根溯源,他们的根在一个共同的地方——河南鹿邑。
避祸武则天, 先祖流放福建
30 岁的李道烽是福建永安人。按照族谱记载,他们这一支李姓人,源自唐高祖李渊,排到他那里,是李渊的第45 世孙。
李道烽那一支,是唐高祖李渊的第20 子李元祥后裔,李元祥获封“闽越江王”。在武则天时期,因为她对众多李氏宗室进行打压,李元祥的孙子李祖丛被流放到福建南安。
唐建中四年(783),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军队哗变,占领长安。李元祥六世孙李尚昊在长安为官,他回福建避难,不敢回老家南安,到了今永安市槐南镇皇历村,与长子李希悦定居下来,繁衍生息。至此,福建永安成了世界李氏祭祖的圣地,吸引泰国和我国台湾、香港、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的李氏后裔前来上香祭祖。
由于李唐皇帝出自“陇西李氏”,最近几年,李道烽也和众多“寻亲团”一起,前往甘肃陇西祭祖。当然,每来一趟,河南鹿邑是必去的地方——唐代认老子为李氏先祖,而老子的故里,就在河南鹿邑。
新加坡前总理也是李渊后裔
如今,李元祥一脉的李氏子孙,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并且名人辈出。
这些后裔的出现,与李元祥第十五世孙李其洪外迁有关。后汉乾佑元年
(948),李其洪从皇历迁到沙县的崇仁里二十六都(今福建永安贡川镇双峰村)居住,其后裔辗转向闽西扩展,部分后裔继而漂洋过海,在海外繁衍生息。
“李其洪一脉最旺,目前其后裔遍布世界各地。”李道烽说。
据统计,李其洪后裔主要在福建,在广东、广西、江西等地的也较多,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也不少,东南亚和美国、日本等地也有。其中,台湾李氏后裔分居于金门、台北、嘉义、台中等地,并建立了“李氏宗祠”和“敦本堂”,成为台湾的重要一支李姓。
李其洪后代名人辈出。宋、元、明、清朝文风鼎盛,出过104 位进士,
共有宰相4 人、兵部尚书4 人、翰林10 人。清康熙宰相李光地,、代总统李宗仁,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香港财业巨子李嘉诚等,均为其后裔。
重要分支
1. 陇西李氏
陇西房始祖:李崇(老子裔孙李昙的长子),战国时在秦国做官,任陇西守,封南郑公。
李世民下令修《氏族志》时,以李姓为天下姓氏之冠,并诏令天下李姓
皆以陇西为郡望,且对功臣武将广赐李姓,于是出现了“天下李氏出陇西”。陇西李氏由始祖李崇至唐李渊,其间30 余世,先后分衍出14 房:范阳房、顿丘房、渤海房、申公房、丹阳房、安邑房、镇远将军房、平凉房、姑臧房、敦煌房、仆射房、绛郡房、武陵房和定州刺史房。
2. 赵郡李氏
赵郡房始祖:李玑(老子裔孙李昙的四子),战国末期任秦国太傅。
李姓的郡望以后发展到30 多个,以陇西与赵郡的历史最久、声望最高、全部源于河南姓氏李人口最多,除赐姓李氏及部分少数民族李姓外,李姓其他各分支几乎都是从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中分衍出来的。赵郡李氏由始祖李玑到唐初共传25 世,先后分衍出11 房:中山房、常山房、南祖房、西祖房、东祖房、平棘房、辽东房、江下房、广陵房、汉中房和管城房。
3. 福建上杭李氏
始祖李火德(李利贞第73 代裔孙),出自陇西房,是唐高祖李渊之子、江王李元祥的后代。
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李火德与妻子避居于福建省汀漳道上杭县胜运里之丰朗乡。
今天,不仅福建、广东、浙江、台湾的李氏家族大多是李火德的裔孙,甚至远在美国、加拿大、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印度、缅甸、新加坡及欧洲各国的李姓华侨,也大都归于李火德门下。李火德被称为“南方陇西李氏的一世祖”。
自李唐始,共尊老子
对于其他姓氏来说,可能有不同的分支和起源,但对李姓来说,虽然说
法也多,但最无争议并被大家公认的,就是起源于鹿邑老子。天下李姓,几乎无不认老子李耳为先祖。这又是为什么呢?
得姓跟名叫“木子”的果实有关
2014 年2 月13 日,鹿邑县太清宫镇。中华李氏大宗祠偌大的院子里,
仅有一座尚未建成的主殿,显得格外冷清。
门卫老刘说,这两年来鹿邑寻根的李姓人越来越多。不只有河南人,更
多的是从广东、福建等地来的外省人。
在全球超过1 亿的李姓人看来,“根在鹿邑,望出陇西”是大家的共识。
但事实上,李姓并非从老子开始,而是来源于老子的十一世祖李利贞。
李利贞生于商末周初,父亲是商纣的大臣理徵,母亲是契和氏。理徵为
人耿直,对于商纣王的种种无道之举犯颜直谏,惨遭杀害。利贞随母亲逃难途中,靠吃一种叫“木子”的果实,保住了性命。至于这种“木子”为何物,有人说是李子,有人说是柿子等,总归是一种“树上结的果实”。
之后,因他的姥姥家在陈国(今河南淮阳),便和母亲一路往靠近亲戚
的方向逃亡,最终选在和淮阳临近的鹿邑定居。到了鹿邑后,为感激“木子”的保命之恩,也为了躲避追杀,利贞将“木”与“子”组合成“李”,作为自己的姓氏。
李利贞作为李姓的得姓始祖,此后一直居住在鹿邑。而鹿邑,也成了李
姓之根。
唐代皇室奉老子为始祖
2009 年,世界李氏宗亲大会第一次在国内召开。
李利贞
在世界李氏宗亲总会理事长李常盛看来,会址选在鹿邑,一个重要的原
因是,鹿邑是李利贞十一代世孙老子(李耳)的出生地。而老子,又被世界各地李姓华人尊为先祖。
为什么尊老子为先祖?鹿邑老子研发中心主任陈大明说,这是因为李唐
皇室认老子为先祖。
唐高祖李渊登上帝位后第三年,即尊封李姓中最有名望的道家学派创始
人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他的继任皇位的儿子、孙子,也纷纷前往老子庙祭祖。老子的庙庭太清宫,于是一扩再扩,其精致华丽一时可媲美长安皇宫。
其后,太清宫屡屡毁于兵灾。前些年,鹿邑当地照着唐宋太清宫旧貌修复重建,才又有了如今这番恢弘景象。
“不怕炮弹”的老君台
太清宫西去5 公里,还有一座宫阙,称为明道宫。这里最早有座升仙台(亦称老君台),相传为老子聚徒讲学之处。
在鹿邑民间,无人不知老君爷。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还会讲一个关于老
君台和炮弹的故事。
1938 年农历五月初四上午9 时许,,发现了高耸的老君台,,就集中炮击。
老君台大殿东山墙、东偏殿后墙和附近古柏树共中炮弹12 发,机枪弹
无数。12 发炮弹一发未响。其中两发炮弹穿过大殿山墙,一发卡在了西边的梁架上,一发落在了老君像的神龛上,还有一发卡在殿东柏树的树杈上。
,原来早先炮轰的是太上老君的升仙台。日本国内
也供奉老子,于是他们吓得赶紧跪地磕头。
上世纪80 年代,有位名叫梅川太郎的日本老人,特别要求到鹿邑“观
光游览”。他来到老君台,蹒跚着爬上33 级台阶,在老子像前拜了又拜,向旁人讲了这件他亲身经历的往事。如今,老君台下,立着一块“和平碑”,上面有梅川太郎的署名。
至于当时炮弹不响的原因,陈大明说,他们曾咨询过物理学家、化学家,但都没有答案。究竟原因何在,也许将成为永远无法破解的谜。
天下第一姓,发迹于唐朝
李姓缘何成为中国第一大姓?这和李唐王朝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唐代,由于皇帝姓李,李姓成为“国姓”,唐太宗李世民着力抬高李
姓门第,并对功臣大规模赐姓李,引领唐代“赐姓”之风。由于大唐国力强盛,众多少数民族依附,并以姓李为荣,有的少数民族因酋长获赐姓,整个部落也跟着姓李,导致李姓人口急剧膨胀。
皇帝出面,抬高李姓门第
李姓的大发展,始于唐朝。
魏晋以来,门阀制度根深蒂固。隋唐兴起的科举制,给寒门子弟提供了
上升的渠道,历代帝王着意打击旧的门阀制度。
李渊
唐朝初年,山东郡姓依旧以崔、卢、王、郑为尊,李渊便着手抬高李氏门第。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马上组织编写《氏族志》。吏部尚书高士廉等人接受任务后,于638 年成书,仍以旧的门第观念列声望最高的山东崔氏为第一等。这让李世民很不高兴,他说:“他们早已衰微,却还自负门第,嫁娶多索钱财,弃廉忘耻,不知世人为什么仍看重他们!我平定四海,天下一家,难道你们看不起我的官爵吗?”
高士廉等人被一番斥责后,终于明白了李世民想建立新士族集团的意思,于是对《氏族志》进行修改,改定以皇族李姓为第一等,其次是皇后外戚长孙氏,民间声望最高的山东崔氏被降为第三等。按照李世民的意思,崔氏连第三等都排不上的,但看在已把李姓作为第一等的份儿上,就此作罢。
经修改定稿的《氏族志》,共100 卷,列293 姓、1651 家,所引定的士族等级,造成一个以皇族宗室为首、功臣(包括外戚)与关中士族为重要辅佐、山东和南方士族为次等辅佐的新统治集团。
至此,李唐王朝以御书国志的形式,确定了李姓至高无上的地位。天下
李姓无不以称“陇西李氏”为荣,无不奉老子为祖根。
赐姓李,是莫大的荣誉
姓氏,以血缘的名义,显示着一个人的出身。所以,宋代定《百家姓》,因为皇帝姓赵,开头就是“赵钱孙李”;民族英雄郑成功被赐姓朱,下属们就更喜欢称他“国姓爷”;千百年后,鲁迅在《阿Q 正传》里,提到无名无姓的阿Q,有一次无意中说自己大约姓赵,大家难免肃然起敬些,却被赵太爷骂了句:“你也配!”
在古代,皇帝的姓称“国姓”,最为尊贵,皇帝往往出于褒赏、恩惠、
笼络而赐功臣以国姓。对被赐姓者来说,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不少皇帝热衷于此,只是要除了清朝,清代皇帝更喜欢赏个黄马褂或者赐旗籍。
唐朝皇帝赐姓之风,盛于各朝,自开国皇帝李渊开始,至末期的昭宗李
晔,一直绵延不断。被赐为李姓的,既有开国治政的文臣武将,又有中、后期有功于唐的臣属。既有汉族人,也有不少内附的少数民族。唐朝几次内乱,如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每次都有人建功立业;由于大唐的国力强盛,更有周边少数民族争相依附。
大规模赐姓,李姓人口急速膨胀
史书记载,唐代被赐为李姓的人有英国公李勣、夷国公李子和等。还有
众多依附的少数民族,如靺鞨族酋长李突地稽,被李世民赐姓李;李思摩,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原名阿史那思摩,赐姓李氏;李思恭,本姓拓拔,党项族平夏部首领,,被唐僖宗赐姓李。
李世民
据不完全统计,唐朝赐姓涉及国内近10 个民族、16 个异姓,其中包括
汉族异姓和外国异姓,远至今天的越南、朝鲜等国。皇帝御赐国姓,被视为一种无上的荣耀。唐朝的赐姓对象中,很大一部分为少数民族。他们一旦被赐姓李,就意味着进入了皇室血统,不再受汉人之讥了。因此,内附的少数民族,往往因酋长获姓,整个部族均改从李姓。这种以姓李为荣的做法,大大扩展了李氏宗族,唐朝李姓人数由此得到空前的膨胀。
李姓之所以成为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与唐代广泛赐姓密不可分。
“鲤”与“李”同音,唐朝禁食鲤鱼
唐朝皇帝姓李,而鲤鱼的“鲤”与“李”同音。因此,当时以鲤鱼为鱼
中之贵,从皇帝、官吏、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崇尚鲤鱼,竞相喂养红鲤鱼,还繁育出许多新品种。
虽然养鲤成风,鲤鱼又是美味佳肴,但人们却不得烹食鲤鱼。这是为什
么呢?因为“鲤”与皇帝的姓同音,食“鲤”就等于食“李”,自然在避讳之列;更因为,自古以来,鲤与龟、鹿、鹤、麟、龙、凤等动物一样,带有吉祥的“光环”,民间有关鲤鱼的传说很多,李唐王朝认为杀鲤不祥,便把鲤鱼奉上了圣坛,不让百姓随意亵渎。据《旧唐书•玄宗纪上》所载,唐玄宗曾两次以政府文件形式下诏,“禁断天下采捕鲤鱼”。
选自《我从哪里来:中华姓氏河南寻根》
免费发布
寻根问祖、联谊互动
等信息
投稿邮箱:
lishijiafeng@yeah.net
进入部落,可以发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