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游戏资讯>白沙津、海口浦?原来海口有这么多别称,涨姿势了!

白沙津、海口浦?原来海口有这么多别称,涨姿势了!

  • 2019-11-29 16:46:02

  • 白沙津、海口浦?

    海口 这么多别称,涨姿势了!

    原以为吃过新华南清补凉和十三小炸炸,

    就是正宗岛民啦!

    这二十多年的岛民都白当了!

    为啥?

    大海口,其名从何而来?

    小编今天才!知!道!

    一起看看~


    远古龙城


    远古时代,海口只是一片浅滩,据传说现在的市中心广场、东西湖本来是个无底潭洞,有五条小龙在潭中练身修道。千年之后,五小龙身健道成,自觉潭小容身受束,于夏秋交接之日,掀潭水飞天,聚成五朵彩云。五龙腾云出潭,随彩云升空,俯瞰寻觅容身之所,见神州大地日出水面广阔无边之东、西、南、北海,加之长江、黄河流水滔滔,便知此乃天赐永久容身之理想水境。五龙一斟,便降云入水,四龙分赴东西南北四海、一龙游向长江、黄河。因五龙自此腾云驾雾,掀浪入海,此为"五龙入穴之地",故海口别称龙城,也叫五龙城。


    听起来感觉逼格很高的呀!


    唐代白沙津

    在汉代,属珠崖郡玳瑁县(原琼山县)。到唐代,设白沙津(现海口市白沙门地方),所以海口以前居然叫白沙津!

    潮起潮落海口港,网络图。


    还好改名了,

    不然一问你是哪里人,你就要回答:


    “嗨,你好,我是白沙津人”……

    不如说.....“嗨,你好,我是大白鲨。”


    宋代海口浦


    白沙津,是宋代琼岛最大的贸易港,又是宋元水军置镇设防的郡治咽喉重地。后来白沙津港道屡遭浮沙淤塞,大船不得不常泊白沙口(白沙津入海口,亦即白沙门),在这宋时码头驿站“星轺驿”候潮而进时,海田村不断扩大,地增人多。


    海田即今海甸岛,原指海甸6村(一庙至六庙),现为水岸阳光、水岸听涛和金都等小区。它是历代洪潮冲积形成于南渡江口的一块浦滩之地。《海口市志》载,宋开宝五年(972年)迁(白沙)津建浦,设海口浦。“海口”一名自此始,至今已有1044年。海南文史专家蒙乐生在其《蓝色海岸白沙门》一书中称,到了清代,两广总督张之洞视察琼州海防,看到海田一岛,扼海口之咽喉,为琼州之门户,位置特殊,形势险要,于是便改“海田”为“海甸”。古人也说,南渡江就像一条奔腾入海的巨龙,而海甸岛则是巨龙嘴中吐出的“巨型宝珠”。


    元代海口港


    网络图。


    宋末元初,“自浦渡海”,称“海口港”。按《明洪武海口所城位置图》显示,它在水巷口码头、海田村和白沙门的西侧。在今天的中山路(原为大街),元代就建了“天妃”庙,作为海运保护神祀之。


    明朝海口所城


    海口的港。


    有了信仰的保护神却并不能保证海上平安。洪武二十八年(1395),统治者在后千户所筑城,海口所城城墙“周围五百五十五丈,高一丈七尺,阔一丈五尺,雉堞六百五十有三,窝铺十九,辟四门”。东门在今新民路与大东路交叉口,南门在今博爱南路与文明路交叉口,北门在今博爱北路与大兴路交叉口,西门处在当时已是发达之地的关厂村。整个所城大体呈正方形状。史载,安陆侯吴杰委托千户崇实兴筑海口城,称海口所城,是为防敌。


    民国建市


    清末外国传教士拍到海甸溪上舟楫往来的景象。


    1912年民国成立,置海口镇后,大自然改变海口相貌的威力减弱,而人们的“勤劳之手”发挥出巨大的能量。民国十二年(1923)春,,海南全省政局大乱。粤军旅长兼琼崖善后处处长邓本殷便结盟建立组织,自任总指挥,宣布自治,准备建“广南省”。第二年大拆海口所城,扩建马路,搞“省会”建设。


    民国十五年(1926)12月9日,海口镇从琼山县分出,设立海口市政厅。至今年,民国二十八年(1939)二月,日寇侵琼,海口沦陷,原府海公路被摧毁,被迫开建今海府、海秀两条公路,并与龙华路接通。,,直至1950年4月23日海南岛解放。同年6月,海口镇再次脱离琼山县,重新设市,成立海口市人民政府,海南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均设于此。1956年划为省辖市,、经济、文化中心。


    现代椰城


    资料图。


    1985年,。当时建议中提出3个别称,分别是龙城、海城和椰城。海口市地方史志办认为海口称为“椰城”更加贴切,更加能体现海口的特色与精神。后来,,海口有了“椰城”的美称。,还通过了椰子树为海口市市树的决议。




    以上资料为网络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