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游戏资讯>“因材施教”的涵义中应该包括放弃“朽木”

“因材施教”的涵义中应该包括放弃“朽木”

  • 2019-03-08 18:25:55

  • 三哥按:这是赤峰市王从先生为拙文《朽木之材,不可雕也》写的评论, 原文载于《内蒙古教育》2009年第四期。王先生几乎全面肯定并 拓展论证了拙作的观点,深刻而富有启示,让我体验了一回什么叫做“山外有山”。文章所讨论的问题仍然很现实,所以《三哥唠叨》再分三次转帖,与亲们分享。原文标题是《 “差别”、“朽木”与“放弃” 》,现在的标题是原文的小标题。这是第二部分。

    王若三老师拉孔子作大旗,提出了放弃 “朽木”的观点,说孔子 “对‘不可教者’,他也绝不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种不负责任的假话,而是明白指出‘朽木之材不可雕也’,不用白费劲了,放弃。” 并称赞 “这就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还指出了放弃的意义: “放弃可以使社会有效节约教育资源;可以使教育者集中精力,轻装前进;可以使学习者寻找更合适的社会定位,扮演更合适的社会角色,从而为社会做出本应有的更大贡献。”

    王老师这样另类地解读孔子,已使人目不敢视;而提出这么另类的观点,更是让人耳不敢闻。

    但是,我还是要说,他说得不错。因为,如果我们承认人的差别中包括“朽木”的话,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放弃“朽木”是因材施教的题中应有之义。换言之,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认为某人在某方面是“朽木”而其他方面不是,于是就放弃这方面而转教其他方面。所以,孔子既是“因材施教”最早的实践者,也是“放弃”的最早的实践者。

    从孔子的话来看,“放弃”也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两方面的原因。

    因智力因素而放弃的,如《论语·述而》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说,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这不就是放弃吗?有人曲解,说这句话的意思,是用了一种方法没有效果,就不要再用这种方法了,圆谎的本领令人叹为观止。实则教学的过程就是“举一反三”的过程,学习的能力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的工作就是教给学生“一”,学生的任务就是根据“一”来推知“三”。为什么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领进门”就是教给你“一”,“修行在个人”就是看你能不能由“一”推知“三”。为什么说“青出于蓝”,又说“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因为有的学生不但能“举一反三”,甚至能“闻一知十”,这就超过了老师。我在一所农村高中教书时,曾听一数学老师夸一个叫魏国军的学生,说看他做题看不明白,因为中间很多步骤省略了。可是有的学生可能连“举一反一”都做不到。《邹忌讽齐王纳谏》“面刺寡人之过”的句子,“面”是名词用作状语,“当面”的意思。2003年高考翻译题中有一句“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其中的“面”也是是名词用作状语,“当面”的意思,我曾让学生做这个练习,有的学生就是不会翻译。缺少“举一反三”能力的人就是缺少学习能力,不会“举一反三”就是不会学习,这就难怪孔子要放弃了。

    因非智力因素而放弃的,就是那句有名的“朽木不可雕也”了。这话出自《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应为“土”旁)也。’” 宰予被老师这么严厉呵斥的原因,仅仅是“昼寝”,让人感觉有点小题大做,不可理解。推测应该不是午休,而是在课堂上,上课而睡觉,自然是不愿学,亦即今之所谓“厌学”了,这就难怪孔夫子大生其气。有一则寓言,说蛹问蝴蝶怎么才能飞,蝴蝶说首先你要有飞的愿望。就学生来说,首先就是要有学习的愿望,没有学习的愿望,还能努力学习、还能学习好吗?“牛不喝水”还“不能强按头”呢,于是孔子就要放弃了。不过,孔子也是说的气话,事实上,孔子并未放弃宰予,宰予也并非“朽木”,甚至还是七十二贤人之一。但如果时光错乱,让孔子出现在2007年6月北京海淀艺术职业学校孙辛卯的课堂上,被学生摘帽子,扔酒瓶砸,估计他老人家一定是要动真格的了。而孙老师还说原谅他们,还不放弃,孙老师比孔子还伟大。

    但是,不放弃就好吗?不一定。套用一句歌词说,应当“该放弃时就放弃”。放弃的好处,王老师已经说了;那么,应该放弃而不放弃会有怎样的不好处呢?

    首先是资源的浪费:教师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资源,当然还有经济上的资源。常听到有的教师回到办公室长叹“劳而无功”,常看到一些学生从早自习枯坐到晚自习而一无所获,而这后面,则有学生父母用血汗换来的大把金钱入水无声。解放前,我家乡有一户人家,家境颇为殷实,但孩子的书读得不好。父亲倒也并不着急,说:“我花十八石大高粱,咋也打住个瞎家雀。”意思是我有几个儿子,只要我下本钱供他们读书,总有一个行的。结果是十八石大高粱花了,“瞎家雀”没打着——几个孩子的书都没有读好。现在学费飞涨,一个孩子读完高中差不多也得“十八石大高粱”了,但考上大学的有几个呢?过去讲,“考走个大学生,留下个困难户”,没考走的高中生家庭,就不困难吗?应该说是“供一个高中生,出一个困难户”。看一些学生在学校除了不学习之外什么事都敢做什么钱都敢花,心里真替他们都父母感到不值。

    当然还有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比如师生的时间、青春、生命,在最后一次美梦破灭的时候,所有逝去的黄金般的岁月都不会再回头;比如学生的选择机会,当他们最后一次撞到南墙上的时候,所有曾经指示过别的阳关大道的路牌都不会再现,剩下的只是更为狭仄更为崎岖的小径。

    甚至还有比浪费时间和机会更严重的后果,家长、学校、教师、社会各方面的沉重压力,满满的几乎透不过气来到日程安排,高强度的近于残酷的应试训练,使得备战高考有如攀登珠穆朗玛峰那样艰难。许多学生因此有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愈考不上愈不肯放弃的学生心理障碍往往愈严重,有的甚至成了精神病人。几乎每所高中都有补读了几年的学生,被称为“补神”或“补圣”,常被新生误认为是老师,看他们在校园踽踽独行的背影,会让人感觉到脊背发凉——一种人生无奈的苍凉。

    可怕的是,备战高考的征途远比我上面所说的时间要长。它绝不仅仅限于高中阶段,某些家庭在初中,在小学,甚至在幼儿园,这种准备就已经开始了,补课、家教、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师生之间的对抗乃至激烈的冲突,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对抗乃至激烈的冲突,也与该放弃而不放弃有关。常见师生冲突造成后果时,校方多辩解说某某教师是个责任心很强的教师;常听父母与子女激烈冲突造成严重后果时,父母哭诉这全因为对孩子的爱。可以总结这么一条规律:愈是负责任的教师愈不肯放弃,与学生的关系愈紧张;愈是对子女期望大的父母愈不肯放弃,与子女的冲突就愈激烈。

    而对应试教育而言, 放弃 不仅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 2

    长按或扫描这个二维码

    休闲的时候,听三哥唠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