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六十年 秀美黔东南
距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
庆祝活动 还有
13
天
60年,一甲子,峥嵘岁月,辉煌历程
60年风雨同舟
60年众志成城
60年的建设
苗乡侗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喜迎建州60周年之际,黔东南微报特别推出“辉煌60年·发展启示录”栏目系列报道,充分展示咱黔东南6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敬请小伙伴们关注哦!
◆ ◆ ◆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回归自然”全球十大旅游胜地之一;
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确定为世界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
有“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栖息地”美誉的黔东南,依托“中国凯里民族文化艺术节”等一年300多个民族节日的魅力,“天籁之音”侗族大歌的盛誉,使“百节之州”、“歌舞之乡”、“森林之州”品牌影响力、知名度不断扩大。
不妨请你停留一下脚步,走进黔东南。
在这里,生机盎然的绿意,让人顿感清新,
朝阳产业——旅游康养业花开正艳,
预示着自治州美好的明天。
◆ ◆ ◆
绿色发展
党委政府的倡导与推动,建设旅游大州逐渐成为全州上下的自觉行动。 从此,在全州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横贯东西的千里绿色长廊,山青了,水绿了,天更蓝了,更多仰慕绿色黔东南的旅行者,纷纷走进山川碧透的苗乡侗寨。
◆ ◆ ◆
黔东南名片闪亮登场
镇远古城、黎平肇兴侗寨及黎平会议会址、从江岜沙、榕江三宝侗寨、锦屏隆里古城、剑河温泉、施秉杉木河、黄平野洞河、凯里巴拉河乡村旅游区,等等,一大批景区景点,按照国家A级旅游区的要求,进行了整修、扩建和完善,极大地提升了景区的档次。
“前店后厂”的乡村民族旅游商品开发模式和“前店后家”的乡村民居旅馆经营模式,有效地改变了乡村传统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实现了“脑壳子”和“钱袋子”的双赢。
全州旅游从业人员260992人。全州有25000多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旅游脱贫占本地居民人数比例的21.36%。旅游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
旅游增长由2007年全省的第三跃居全省第一。旅游业发展的势头日渐强盛,已成为贵州一颗耀眼的原生态旅游明星。
◆ ◆ ◆
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正如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所言,在中国乃至世界,“惟黔东南才配称为原生态”。
2015年11月,首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举行,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姚宁 摄)
2015年,全州接待游客45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和23%。
“十二五”期间
全州旅游星级饭店50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5万余人,间接从业人员30万余人,旅游公司30家,旅游商品企业733家。
全州接待游客17156.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17.22亿元,
与“十一五”期末相比,全州累计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70.41%和325.08%,有力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支柱产业地位凸显。
◆ ◆ ◆
用好两个宝贝推动“旅游+”
黔东南州正按照省委的要求,依托自然生态优美和独特的苗侗村寨, 把黔东南全域打造成公园、处处打造成景观、村村打造成景点,加快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旅游经济就是旅游+X。”“旅游+”成为黔东南州产业发展新趋势。通过产业融合,旅游业将全面渗透到经济各行各业。
当旅游邂逅农业 ,可以释放乡野原始的魅力。采摘、品农家菜,成为城里人度假的好去处。
◆ ◆ ◆
旅游+城镇、旅游+扶贫……
黔东南旅游,正顺势而为,
不断地华丽蜕变,化蛹成蝶。
(来源:黔东南微报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总 监 制:高俊华
总 编 辑:吴会武
执行总编:李田清
审 校:杨光能
编 辑:潘欣晨 吴迪 林泽霞
动动手,为黔东南民族节日投票,为黔东南美景点赞,为黔东南美景转一个!有什么想法,可在微信右下方 “留言” 告诉我们……
您想每天收到这样的文章吗?
点“ 秀美黔东南 ”可一键关注哦↑
这里是 秀美黔东南 公众微信号:xmqdn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