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游戏资讯>22岁入藏,用10年打造了世界屋脊上的顶级奢侈品

22岁入藏,用10年打造了世界屋脊上的顶级奢侈品

  • 2019-12-12 21:48:03

  • 德清说:

    此刻的自己,

    就是最好的自己。


    高原纺织匠


    巴黎、纽约、

    北京、上海···

    22岁那年,

    你最想去哪里?



    她选择了高原。




    安多高原,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海拔3400多米。



    漫长的冬季,

    随时有暴雪来袭,

    只有6、7、8三个月是温暖的夏季。



    短暂而珍贵的夏季,

    每天早上三点,

    牧民女人们就要起床,

    从照顾一头头牦牛开始艰辛单调的日常。



    挤牛奶、

    制作奶酪、

    放牧、

    捡拾牛粪···



    每年能卖出几头适龄的牛羊,

    是他们一年最主要的生计。



    而狼群的袭击,

    暴雪灾害,

    致命的传染病,

    随时可能毁掉他们的一切。



    改变始于

    一个来自纽约的美国女孩----益西德成,

    村里人都叫她德清。




    德清拥有一半藏族血统。那时候,22岁的她大学刚刚毕业,只是想到甘南寻根并用自己所学的电影知识拍一部藏区纪录片。顺便答应为身为人类学家的母亲,寻找一种叫“库”的牦牛绒。



    库(Khullu)。

    直径小于20微米,

    长度为3.4至4.5厘米,

    是牦牛身上最纤细的绒毛,

    在头颈附近。



    采集异常麻烦,

    只能每年春天,

    等其自然脱落时用手一点点扒下。



    最好的“库”产自两岁大的牦牛。

    每头小牦牛每年只能产出100克的“库”。



    牦牛采毛麻烦又不赚钱,

    底绒的采集更是费时费力,

    牧民们大都任凭“库”自然脱落,

    德清却从“库”上看到了契机。



    可以让逐水草而生、

    靠天吃饭的牧民们,

    获得另一种可能。

    她决定带领村民们,

    用最古老的方式,

    手工制作牦牛绒围巾,

    把无人问津的牦牛绒变成“奢侈品”。



    没人投资,

    就拿出自己的积蓄;

    不懂纺织,

    就一点点看书学习;

    没有厂房,

    就自己建一个。



    虽万般艰苦,

    只因信念所致,

    唯有坚持。



    2008年,

    在仁多玛村外的小路边,

    德清的Norlha(诺乐)厂房建立起来。



    游牧为生的藏民们,

    并不擅长纺织。

    德清把自己所学手把手教给他们,

    还请来尼泊尔的纺织大师教授技能。



    一个工人从零开始到出师,

    大约需要六个月的时间。



    这是很长的时间,

    又是不长的时间。

    对于德清只做顶级奢侈品的定位来说,

    六个月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桑吉和他的妻子,

    是德清的第一批工人。



    德清坚定的信念和认真的态度,

    让只会放牧的桑吉夫妇决定加入。

    这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牧场,

    朝九晚五地工作。



    清洗一吨牦牛绒,

    需要50个人花上8个月时间才能完成。

    虽然慢,

    却是德清和工人们一贯的坚持。



    搓绒、防线,

    有经验的工人不用眼睛,

    只用双手便能感知纺线的均匀粗细。



    一台机器有4000多根线,

    需要人工一根一根穿上去,

    不容许丝毫差错。



    精确检验每一根经线和纬线,

    方能进入织机。



    整整30头牦牛的绒毛,

    只能织成一条围巾。



    检验、裁剪、 熨烫成形,

    只会缝制粗粝帐篷的牧民们不知道,

    他们正亲手把名不见经传的牦牛绒,

    打造成世界顶级奢侈品。



    染色部工人万代是展示模特,

    德清自己就是摄影师,

    这张英俊的脸红遍国外,

    成了藏族人的标志。



    正是德清和藏民们的坚守,征服了欧洲市场。短短一年时间,Norlha就成为 Hermès、Lanvin和Haider Ackermann等品牌的定牌生产商。





    一条售价数千欧元的奢侈品围巾,

    就是出自德清和这些藏区的村民之手。



    淳朴的藏民们也许无法理解,

    一件奢侈品带给世界的震动。



    他们更在乎实实在在的感受:

    不用再惧怕风雪,

    不用再颠簸流离。

    他们只需要坐在暖和的厂房里,

    安心地织就新鲜的人生。



    如今32岁的德清,

    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十年前,

    背一部照相机闯进 甘南的美国女孩,

    十年后,

    在这里安家、落户,扎根。



    这是她寻根之旅完美的句点,

    更是她守望之路的起点。




    有些路,

    一走就是一生。


    仅供分享学习,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