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日本,目睹这国家从当年风光至极到今天的一厥不振,让我再次忆起从前繁荣璀璨的日子,,大家同来温故知新吧。
1989年,,石狮子眼前的银座四丁目的地价,是每坪(3.3平方米)1.2亿日元。东京的另一个地标——东京帝国广场,广场下面一平方英里土地的价格,居然比整个加利福尼亚的土地价值还高,一个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日本正沉浸在一个“地价不倒”的神话中。“把东京的地皮全部卖掉就可以买下美国,然后再把美国土地出租给美国人住。”莫邦富说,“在当时的日本报纸上这样的言论经常可以看到,并且被大部分日本人接受并引以为豪。”
从战后70年代到1993年,日本人用了22年的时间,使人均GDP从世界第18位,达到了世界第一;但再经过了14年,日本的人均GDP又从第一回到了第18。
随着地价暴涨,城市住宅价格也开始水涨船高。一般来说,劳动者仅靠工资收入所能购入住宅的价格限度应是年收入的5倍左右。在1990年,东京都市圈的住宅价格与年收入之比已经超过了10倍,在核心地区更是达到了近20倍的水平。即使在大阪都市圈,这个比值也超过了7倍。
日本股市的市盈率高达80倍(其时,美国、英国、中国香港的市盈率为25~30倍)。但人们并没有预计到危机,“当时,日本曾经有40个经济学家对前景预测,没有一个人认为会出现经济危机,都对将来表示乐观。
1990年市场交易的第一天为转折点,日经股价落入了地狱。自那时候开始,日本股票市场陷入漫长的熊市之中。当年日经指数直指4万点,25年后的今天,日经指数仍然在1万9千点的位置振荡。
当年日本因股市和房地产暴跌而造成的损失达6万亿美元。破产者开始大量涌现。,并且直抵民族文化的根基。
然而在泡沫爆破前,日本却充滿生机。80年代有一种说法叫“割青麦”,就是公司在学生快毕业的时候就把他订下来,然后以进修的名义送到夏威夷去,因为怕被其它企业抢走。而一进公司的时候,老板就拿出10万日元说“今天不用上班了,你拿着钱去银座买衣服。”市道曾经是如此地景气。
现金太多的日本资本家四面出击,1989年,在夏威夷,可以建高尔夫球场的山谷只有一个还在美国人手中,其它全部被日本人买了。最有代表性的是东京亿万富翁横井英树,他购买了伦敦郊外的泰姆公园、英国南部的朱比特山以及苏格兰久负盛名的标志性建筑——格莱乃普城堡和西班牙巴塞罗那郊区的菲尔格拉宫殿。1991年,还以4000万美元将被视为纽约心脏与灵魂的帝国大厦收于麾下。
,这继而导致了日本经济整体的滑坡,因为地价的下跌导致金融危机。,日经指数在距离峰值仅仅9个月之后的1990年10月1日,已经跌到只剩20000点,缩水了一半。,就是不要陷入曾经有过的那种拒绝相信的状态。泡沫期间,人们不相信价格会下跌,历史已多次证明,这是错误的。”
之后的若干年里,无数的房地产公司、建设公司、金融机构相继倒闭,银行的不良债权猛增,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完全崩溃,日本经济状况陷入空前恶化。
日本迟迟不能复苏,最大的问题在于政府,日本政府的效率太低。官员一直控制、指导企业,不肯依靠市场力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手握权力的政府就是不肯放手。以日本建设业为例,过去有关的就业机会比率相当于美国或欧盟相关数字的4倍,所创造的数百万个就业机会,却并非来自于真正的经济增长。
‘水坝建设’每年耗资2000多亿日元,到1997年时,先后修筑2800多座水坝,盘踞到日本97%的河流之上。日本几乎没有一座山腰不是由碍眼的水泥建筑所支撑,巨大水坝蓄满了根本就不用的水和电。一旦停止公共建设,就会出现大量失业,正像是毒瘾重症患者,除了持续不断地加大药量外,生活将无法继续。人为制造出的就业机会,是国家财政无节制投入的结果。
日本奇迹犹如昙花一现,很快陷入失落,对此也有许多解析,但是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廉价劳动力竞争优势的失去,日元升值导致制造成本的提升和利润空间的下降,进而导致产业的转移,产业的转移和外包导致日本产业的空心化,就业率的下降,经济增长的停滞以及债务的攀升。
,三菱以8.46亿美元收购洛克菲勒广场51%的股份,索尼、松下分别以34亿和61亿美元收购好莱坞哥伦比亚电影集团、美国环球影业集团,紧接着美国ABC大厦、Citibank总部大厦、Mobil石油总部大厦、帝国大厦等纷纷落入日本之手。
环顾今天的财大气粗中国人,脚步又何其相似。希尔顿酒店集团以19.5亿美元价格将极具盛名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售予中国安邦保险集团。万达收购AMC院线,又以6.5亿美元收购世界铁人公司。美国、加拿大、澳洲、英国、香港,全球大城市的豪宅都给中国人豪气买买买,价格不断抬到上半天高。
今天中国经济已经陷入滞胀危机中,上升了接近三十年的楼市、社会繁荣,正面临下滑的现实。虽然有人相信口红效应,中国电影在经济萧条依然活力十足,但情况并不能确定。大家在努力经营之馀,还是必须小心,经济下滑的可怕,绝对在你想像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