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游戏资讯>荔枝那些事

荔枝那些事

  • 2019-12-18 02:40:06

  • 一说荔枝的故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张口就来,不仅贵妃娘娘,历代皇族为了荔枝都没少费工夫,纵然是一代明君汉武帝,也干出过为了对南地遗民们彰显皇家权力,连年移栽荔枝树这种荒诞的事儿。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荔枝的那些事。



    荔枝如何到长安


    据说荔枝本是中国原产,后来才引种到其他地方,现在美洲大陆也种荔枝了。《华阳国志》记载僰道产一种叫“荔枝”的尤物,《郡国志》也说,先秦时居于蜀地宜宾的僰人“多以荔枝为业,园植万株”,可见在先秦时,荔枝已经规模种植。


    西汉初,南越王尉佗向汉高祖贡荔,这应该是最早进入长安的荔枝。到了汉武帝时,轰轰烈烈筑扶荔宫,尝试移植荔枝于长安。不过,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荔枝一来就水土不服存活寥寥,更别说结出荔枝了。唐朝杨贵妃爱吃荔枝,这回也不再尝试栽种了,直接运送。《新唐书·杨贵妃传》就说:“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荔枝下树后如果不保鲜,一日后色香味俱无,不得不佩服古代保鲜技术。当时是将荔枝放入巨大的竹筒,两侧用湿泥巴封住,以竹的生气使荔枝的保鲜期得以延长,这种古法也流传至今。


    大巴山荔枝古道


    由于正史里没记载,杨贵妃吃的荔枝产地也没有定论,两广、福建、四川呼声最高。两广说法的依据来自于唐人李肇《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福建则是宋代蔡襄写了部荔枝专著,认为福建所产荔枝天下第一,所产之地则“福漳亦知名”。不过就算走大唐官道到长安也得2000多公里,千里马都来不及。所以产自四川一说得到不少学者支持,更有力的论证就是唐玄宗曾下旨修建了一条从涪陵连接子午道,全程1000多公里抵达长安的荔枝古道。古代传输文件、物资运输靠的是驿站,一般二十里一座,大唐兴盛时全国有 1639 个驿站,当时的驿站传递速度最快差不多是每天500里。这么算来,“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三日,色香俱未变”还是可以实现的。


    宋徽宗时,福建人为了给朝廷进贡鲜荔枝,“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也就是挖一棵结了果的小荔枝树,连土带树送到汴京,供皇帝和后妃们摘吃。第二年树就枯了,要吃还得重来。

    “我才是最爱吃荔枝的人”


    如果你以为最好吃荔枝的是杨贵妃,那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人就是苏东坡了。大文豪苏轼好美食,是个吃遍大江南北老饕,游到哪里吃到哪里,被贬到哪里也吃到哪里。坊间关于苏东坡嗜吃荔枝成瘾的传说由来已久,关于吃荔枝,他显然更有发言权。


    《品位》:听说您对杨贵妃代言荔枝表示反对?

    苏东坡:那是当然。“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荔枝叹》中诗句)虽说在北宋,岭南是鸟不拉屎的烟瘴发配之地,但岭南确是品尝荔枝的好地方。“炎云骈火实,瑞露酌天浆。”,颜色鲜艳似火,味道甜如琼浆。可惜岭南距离长安十分遥远,千里驰贡,劳民不绝,贵妃娘娘无缘尝到岭南荔枝。我可是对岭南荔枝深有感触(苏东坡被放逐岭南,初识佳果写下《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赞荔枝“红纱中单白玉肤”,《食荔枝》中的名句是他到生产荔枝佳品的增城罗浮山下所作)。


    《品位》:您真得一天吃三百颗荔枝?

    苏东坡: 我得承认“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能有夸张之嫌。客家人常说“一把荔枝三把火”,听起来真的很像“三百颗”啊!写都写了,后来索性没有再改,就当是不得志时聊以自慰的夸张吧。我在这里特别提醒:荔枝易上火,多食有害无益。若一日啖三百颗荔枝,身体肯定吃不消的,胃也是盛不下的吧?!


    《品位》:从一些诗作来看,您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是有避世想法?

    苏东坡:晚年突然喜欢上了陶渊明的诗,世人便以为我从此绝意仕途,欲效陶渊明归隐园田,长作岭南人了。仕途坎坷,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没能做到真正的归隐山林。别人隐居吟诗作画,我常寄情于美食。“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苏轼在《老饕赋》中庸好吃的怪兽形容自己),大俗即大雅,果腹之一日三餐,也算是吃得趣味横生诗情画意。我兄苏辙不信我安心归隐,事实如此,“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就连想起我最爱的荔枝,仍能忧从中来。


    《品位》:当年的皇家贡品果,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年您所作借由荔枝讽刺朝廷的诗句已经被历史淹没,是否欠荔枝一次正名?

    苏东坡:千年前,为了爱人尝鲜,倾江山之力,博红颜一笑(苏轼在《荔枝叹》一诗中有所描述)。皇上累死七匹马,那也比不了我在发配途中吃的新鲜,一生宦海沉浮,吃过最好吃的荔枝,写过最想写的诗,还需如何?


    《品位》:您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生奔走潦倒,怎还有闲情逸致阅美味无数?

    苏东坡:已然潦倒,再不吃好不是更亏?波澜曲折都在诗里现,荤素菜肴、水陆珍馐、南北水果,种类繁多的人间食物,能写进诗文作品也算是苦中有乐,也是寄托,荔枝是其中之一(《食荔枝二首》以及《和陶归园田居》等诗中,对荔枝的赞歌都是心中“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怅望的诉说)。




    更多精彩,关注《品位》杂志

    ©内容声明:《品位》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