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游戏资讯>从“租车”到“用车”,友友的战略蜕变为哪般?

从“租车”到“用车”,友友的战略蜕变为哪般?

  • 2019-12-05 22:05:35

  • 一直专注在P2P端的友友租车,在去年8月31日决定转型。

    随着自主研发的安卓版、iOS版APP的上线,友友 与P2P say goodbye ,头也不回滴转向了 电动车分时租赁 的赛道上。

    如此决绝,难道是因为玩不转P2P? 汽车智能采访了友友联合创始人蒋擎 ,并针对友友的战略转型事宜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

    事实上, 友友在P2P领域的专注让它积累了20万用户, 无疑是行业内的无冕之王。然而,P2P存在的问题跟其优点一样,是如影随形的。在蒋总看来,起码有三个层面无法规避:

    第一:供需匹配很难 P2P的初衷是让车主和租客进行良性对接,然而蒋总直言,在具体交付与还车过程中,始终“不能两边同时爽”,车型、时间、取还车距离问题等矛盾重重,拉大了P2P的体验差值。 第二:专业化流程难实现。 P2P对专业素养的要求很高,这关乎责任、用户体验、信誉。然而,现实中的车主和租客与专业化程度相距甚远。各种不稳定因素徒增交车流程,用户体验参差不齐。这个问题不仅一直存在,并且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第 三:如何做好风控体系。

    所以相比于滴滴等叫车软件来说, P2P的友友租车没有优势尽显,反而是在束缚手脚的状态下维系客户,只在车源上分担了用户需求, 而真正的出行体验、规模化运营、专业化操作很难实现。这样一来,做不了精,如何做大?

    向电动车分时租赁领域的转型,则是 友友一直想补充、颠覆、打开市场的关键尝试,智能租车空间巨大, 分时租赁相当于把一个车的使用从传统的整租拆分成了短时租赁,精确到了分钟。友友也从之前的集中管理迈向了分散管理,将运营和服务细分,平衡供需,弥补P2P与传统租车的体验差值。

    为此, 通过大数据、软硬件等技术手段的协助, 友友把车放到最旺盛的地方,实现车辆无人化交接,除掉繁琐手续,在出行服务上另辟蹊径,打开智能共享的阀门。

    但与此同时,风控压力随之增加。因此,在软件上,友友增加了风控体系的开发,在硬件上,则 开始全面使用风控及智能化最佳的电动车,这也是它全面转入新能源车领域的最重要考量。

    然而分时租赁虽是沃土,但与全面开垦相去甚远,很多厂商已经做了很多年, 北汽、上汽、吉利、力帆早已有所动作,却始终做得不温不火,难以燃起像滴滴在叫车行业那样的爆点。 在友友看来,关键点在于: 是否真的能让用户爽起来、软件硬件客户端后台是否顺畅,进而给用户最便捷的体验。 引爆需要时间,但也没那么困难,需要的是在原有基础上显著提升产品链条,而这正是友友正在做的。

    作为互联网公司, 友友具有先天的敏感度和自觉意识,保持了一定用户服务的思维。 在观察了用户需求的条件下,把分时租赁定位在代步层面,收集广泛用户群,车型选择上也以性价比为主要参考,尽量减少成本,降低用户门槛。

    蒋总说,他们的目标是 让那些在城市中想开车、但没车的人,有车可开。当前的主要客户群则是85后、90后最多, 对于一些公务外出、个人事务外出的用户,友友助其出行,依托大数据的分析,动态设置了不同时段的不同租金,最大化调配密集地区的可用汽车,保证各平台都有运营人员随时咨询维护,提升用户体验。

    蒋总认为, 共享出行包括“有司机”、“无司机”两种模式,前者已然形成寡头,而且在政策上仍然未明朗,后者更重视用户体验,照顾了用户的私密性,具有方便快捷的潜在优势,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分时租赁会是一个有无限可能的巨大市场。

    对于友友的未来, 蒋总表示会在采取降低成本、大规模采购、提升软硬件实力和大数据分析能力上“几步走”, 最大化实现汽车利用率、无人化处理、智能化交接,进而让用户在极致便捷中实现共享。

    话说分时租赁发展了这么多年,受限于出行政策、租赁特点、城市规划、信任体制等因素,目前国内仍未出现行业领先的模范, 共享出行”虽然不是新鲜话题,但仍然是新鲜市场。 对于目前PK的几家分时租赁企业来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多变数, 友友从P2P转向智能化分时租赁,实则担任了更多的责任,虽然挑战重重,但可能也是它想要真正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的必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