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游戏资讯>照顾孩子操心大人 儿科医生心太累

照顾孩子操心大人 儿科医生心太累

  • 2019-03-07 05:51:41

  • 杏哥微评

    上周,北方一家医院夜间急诊接收到一位未成年患者,在儿科女医生刘菲(化名)检查后,发现孩子极有可能是异位妊娠,在和患者父母沟通时,遭到其母殴打,随后报警,后又遭患者父亲的言语威胁。刘菲医生选择保护孩子隐私,但一定要打人一方承担法律责任。

    这个闹剧也反映出当下儿科医生尴尬的处境,医生要随时应对情绪管理不当的父母。然而,孩子生病不是医生的错,照顾患儿,配合治疗才是最首要的,家属的情绪不稳,也会给医生带来额外的心理负担。



    国内儿科门诊常态:挤、乱、吵

    一位儿科大夫在同一天接诊了两对夫妇,两对父母,对孩子和医生的态度迥然不同。

    | 秦小雁

    三八妇女节下午,整个科室只有我和一位刚怀孕的年轻大夫值班,她在病房,我出门诊,整个下午病人不断,一个接一个。

    四点过,门诊一下子涌进来四五个人,背着大包小包。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对外国夫妇,带着他们才领养两天的宝宝来看病,另外两位是翻译。一开始,听他们用英语相互交流,我以为是一对儿美国夫妇,后经沟通了解,他们其实是意大利人。

    患儿一周前曾因咳嗽吃过五天药,目前已经停药两天。昨晚,这对夫妇发现孩子不乖,哭闹频繁,夜间咳嗽。担心孩子身体不适,今天专门带到医院看看,以免耽误。我做了仔细诊查,患儿嗓子略有不适,伴有稀涕和间断性鼻塞,气管、肺部及其他器官功能均正常。他们随身带着孩子所有的病历和手术资料,我翻阅过后,得知该宝贝正处于唇腭裂修补术后阶段。综合所有情况,我给她开了一种儿童专用的化痰药和抗过敏的小药片,安慰这对夫妇,孩子的病很快就会好。

    在交流的过程中,这位母亲还从包里拿出好几种药,有抗生素、化痰药、缓解喘息的喷雾剂等,均是意大利医生开给小儿的过敏预备药品,他们拿着药品,一一征询我的建议,看是否能用。在此之前,他们并没给孩子服药,因为不能肯定患儿是否适用这些抗过敏药。此刻,孩子父亲去买回药品,详细询问用法后,他们心怀感激,离开医院。

    这两位家长,年龄应该在四十岁左右。他们都多少经历过生病不适,肯定有一些相关的用药经验,可他们都没有给这个宝贝喂药。这表明 他们平时就没有自作主张先给孩子喂药的习惯,这和我们国家的父母,孩子生病先喂两片药,实在不行了再抱过来看医生的做法是迥然不同的。 再有, 他们关心孩子,爱孩子,为孩子担忧, 跋山涉水,还随身带着孩子过往的病历,发现不对立刻带孩子来医院就诊 。更重要的是, 他们无条件地信任我们这些异国的医务人员。相信我们会为孩子做出最有益的抉择,正是这一点让我心里格外感动。

    他们离开了,我继续出门诊。这时,又有一家三口到诊室问诊,此时已将近六点。乍一看,父母年轻时尚,谈吐得体,小儿穿戴卡通,然而身体瘦小,精神状态不佳,病恹恹的。交流过程中了解到,这个宝宝五天前曾在省儿童医院就诊,目前仍鼻塞明显,总有黄色粘稠的鼻涕流出。医生给他开过几种药,效果不明显,从昨日到今日,咳嗽明显增多,五天前曾化验过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

    当我向他们索要病历和化验结果,以便做进一步诊断。却发现他们根本没带相关的检查结果。我只得仔细观察患儿,询问病史,详细问诊之后,大致判断问题还是限于鼻子和咽部。这时,我建议复查血常规,可是家长拒绝,反复解说后,家长勉强同意,于是我就在办公室一直等,等着他们拿着检查结果回来。

    此时,我的下班时间已过,接下来的工作,原则上应该由病房值班大夫负责。考虑到过节,科里剩下的只有刚怀孕的年轻大夫,我决定等他们回来,处理完整件事再走。这期间我还和年轻的大夫聊天,讨论这位患儿流黄脓鼻涕,若不及时干预,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听力慢慢下降。一定要及时干预,干预的手段也应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案。

    很快半个多小时过去了,这一家人还没回来。“难道是因为不愿意化验血常规不辞而别啦?!”我心里忖度着,返回诊室一看,果不其然,我刚刚填写的病历本已不在桌上。我又到收费处专门问了一下,他们没有交费,也就是说根本就没化验,直接走了!

    他们的儿子一岁一个月,软糯可爱,看着就让人怜爱不已。只是长得特别瘦小,体重才8公斤,脸几乎就比他自己的小巴掌大不了多少,鼻子周围满是黄鼻涕擦干后糊上去的痕迹,皮肤非常粗糙。从这对年轻夫妇的穿戴、神态及孩子的装扮看,他们的生活应该是比较富裕的。孩子的这些表现应该都是疾病所致,不是家长的疏忽。

    这次门诊,我坚持让他们化验的理由有两个:一是看是否有营养性贫血的状况,二是看血象是否升高,以此来决定开药方案,尤其是涉及关抗生素的应用;若有营养性贫血,除了用药,更重要的是家庭饮食习惯的改变,重在指导家长而非用药。这两层意思在尚未确认以前不告诉他们,是出于对他们的爱护。我请他们信任我,听我的建议,不论哪种我都有办法让宝宝好得更快些。可他们竟……提前走了!

    说实在的,那个时候,我的心里多少是有些受到了伤害的。

    目前在我们科室,单独由父母带着他们的宝宝来就诊的,有,不多。往往一大家子人带着孩子,焦急地来到医院,迫切地要求医生,让宝宝尽快恢复。可当你建议他们采取一些合理化治疗举措时,他们的一些言语、行为让我们这些医务工作者倍感伤害。

    而我们只能选择自己消化。尽管有时很难,可为了天真烂漫的孩童,我,我的同事们,总还是要设法进一步绞尽脑汁地说服这些家长们。看到彬彬有礼的外国友人,免不了一番感慨。

    同样的医院,同样的诊室,同一个我,都是为宝宝诊病,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感受呢?我在内心深处一遍一遍地问自己:难道真是我还不够好?亦或病人家长就真那么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