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五”时期(1953-1957年)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出于配合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西安、太原、兰州、包头、洛阳、成都、武汉和大同等8个城市,成为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一批新工业城市,即八大重点城市。这八大重点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层面主导的首批最为重要、最具标志性的重大规划活动,对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开创、城市规划人才的培养和城市规划制度的建设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对于我院而言,这些重点城市的规划项目,也是60多年前的建院初期(院的名称为“城市设计院”)最具标志性的一批重大规划项目。
西安市总体规划远景规划图(1954年)
兰州市现况图(1954 年)以及兰州市总体规划示意图(1954 年)
武汉
市总体规划平面图(1954 年)
成都市规划总平面图草案(1954 年)
洛阳市现状图(1962 年)
《八大重点城市规划》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从城市规划工作的时代背景、规划编制内容与技术方法、规划方案特点及其渊源、苏联专家的技术援助、规划的审批和实施情况,对八大重点城市规划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历史考察。下篇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市规划技术力量状况、苏联本土规划模式的来源、八大重点城市规划与“苏联规划模式”的关系、“洛阳模式”与“梁陈方案”的对比分析、1957年的“反四过运动”以及八大重点城市规划工作的评价等主要问题,进行了专题的分析和讨论。
国家城市设计院欢送苏联专家米·沙·马霍夫回国留影
“反四过”运动期间西安、太原和成都的检查报告档案(部分)
《八大重点城市规划》一书体现出3个方面的鲜明特点:1)以大量原始档案的查阅、分析、引用和解读为主体内容,辅以详尽的注释,努力“让史料说话”;2)走访了数十位60年前八大重点城市规划工作的亲历者,通过历史见证人的访谈和口述,有效弥补了纯档案研究的不足,增强了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及生动性;3)从规划工作背景、人员情况、规划过程、技术内容到规划审批、规划实施,中苏(俄)两国的对比分析以及规划的反思和评价等各个方面,对城市规划工作进行“全景化”的呈现,有助于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全方位理解。
城市设计院经济室成立时的留影(1956 年)
老专家座谈留影;
左起:张贤利(左1),赵瑾(右2),常颖存(右1);
厂洼老干部活动室;2014-08-21
拜访万列风先生(西安规划组组长)留影;
万列风先生家中;2015-11-26
拜访贺雨先生(包头规划组组长)留影;
贺雨先生家中;2015-11-26
拜访吴纯先生(武汉规划组组长)留影;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2015-10-11
靳君达先生(苏联顾问城市规划专家巴拉金和萨里舍夫的专职翻译)接受访谈中;
靳君达先生家中;2015-10-12
邹德慈院士口述历史之“苏联模式”;邹德慈院士工作室
;2014-12-11
《八大重点城市规划》一书共80余万字,包括300多份图表,1400多条注释,首次披露了一大批极为珍贵的第一手图文档案,包括有关规划图纸、苏联专家谈话记录、,具有极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建国初期翻译引入的部分苏联规划类相关著作(以出版先后为序)
在本书序言中,赵士修先生评价该书“是截至目前为止我所看到过的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城市规划工作的资料翔实、内容全面、分析系统、论点客观的一份重大研究成果,在不少方面填补了城市规划历史研究的空白”,“这项工作的完成,堪称城市规划行业的一件大事”。李晓江先生指出,该书“是向共和国规划事业的庄严致敬,是向当年规划事业创业者和探路者的致敬,是向当年规划行业决策者、领导者的致敬,也是向对中国规划事业开创给予重要帮助的苏联专家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