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有所谓「赵州八十犹行脚」、「走江湖」、「石头路滑」等公案,都留下脍炙人口的悟道美谈。好比,临济曾给黄檗禅师打骂,不禁也疑惑:「难道自己在这里没有缘分吗?」黄檗禅师告诉他:「是啊!你的因缘不在我这里,你去大愚禅师那里参学吧。」于是临济前往亲近大愚。
大愚问他:「你有那么一位好老师,为什么要到我这里来呢?」
临济说:「我的师父黄檗禅师,我去找了他三次,三次被打。」
大愚一听,哈哈大笑:「哎呀!这个黄檗,老婆心切啊!」
临济于言下大悟。
为求安心之道 访古寻师参禅
许多的禅师们,就这样把一些参学者介绍到这里、介绍到那里,有机缘的就各有悟道因缘,可以说,过去寻师问道都不是那么简单。像「程门立雪」、「慧可断臂」,六祖惠能去参学五祖弘忍,也要在舂米房里舂米八个月;又好比雪窦禅师陆沉大众之中,最后才得龙天推出。
当时的学僧乃至文人雅士,为了求一个安心之道,四处行走江湖。像唐朝太守李翱参药山禅师,听到「云在青天水在瓶」而心有所悟;白居易访鸟窠禅师,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而悟道;马祖参怀让「磨砖作镜」豁然明白;德山宣鉴因卖点心的老婆婆一句问难「三心不可得,你点哪一颗心?」心生惭愧,自感不足,烧了自己的得意之作《青龙疏钞》,最后访道龙潭禅师时,受到点拨而开悟。
我们也看到,大珠慧海初到江西参访马祖,一句「自家宝藏,何必向外寻找?」见到自己的佛性;桂琛禅师的一句「石头带在心上,不重吗?」开启了法眼文益悟道的契机;其他像云门参于睦州道明座下,一句「人在门外,脚怎么在门里呢?」廓然而悟;丹霞禅师闻「选官不如选佛」受到启发;百丈怀海参马祖禅师,一句「野鸭子飞过去了」,甚至「一喝耳聋三天」等等,都成了学人悟道的因缘。
但是,现在的佛教师长也好,青年学僧本身也好,都自我封闭、自我傲慢,放弃了很多的机缘,实在可惜。想起了佛门的学道者,没有经过各家丛林参学访道,没有经过许多善知识给他千锤百炼,没有参学过五十到一百位长老大德,可以说是不能成功的,就如《华严经》的善财童子还要五十三参呢。
只字词组相应 名言惕励成长
我一时心有所感,就把自己的理念对南普陀闽南佛学院的学僧说:「做一个青年学僧,你们将来要亲近、听过五十位甚至到一百位大德讲话,或是他们讲过的话,记得他一句、两句,或者多句的思想,印在心版上做为座右铭。或者,你跟随大德三天、五天,一个月、二个月,你记住他对你的一些开示、教导、要求,你才能有所成长。」
等于中华文化里的名人学者,哪一个出来,都会说孔子曰、孟子曰、老子曰、庄子曰,或者苏东坡说、韩愈说、李白说、杜甫诗云、王维诗云等;或者《弥陀经》说、《法华经》说、《金刚经》说,你的讲话、做人,都要引用圣言量,引用千百次善知识的文化菁华,自己才能有成长。不是你闭门造车、自我尊大,不是和佛教不相往来,你就能道业有成。如果嫉妒、排斥往来、跟人对立,那么,不是佛教因为你没有希望,你自己本身在佛教里就没有希望了。
我对过去大陆上诸山长老,他们相互来往、相互探望的风范,都不胜羡慕;因此,我想,既然我跟闽南佛学院的学生讲过了,自己也应该做一个见证,就把过去亲近过的长老大德的一言半语,让我有所受用,甚至在家居士、学者、教授,甚至我的徒弟、学生,他们的一句话、二句话、一个想法,引动我的心里,好像频道相应了,都把它记录下来。
不过,由于年龄老迈,记忆力也不好,很多事情都已渐渐的从八识田中消失;然而,那许多只字词组在别人听来好似平常,但刻在我的心版上的,却是终身难忘。
好比青年时期,我曾在焦山见过太虚大师,他从远远的地方迎面走来,我就在路上侧身站立,他看了我一、二分钟,只跟我讲「好、好、好」三个字,我一生就受用无穷。我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做一个好的出家人,我一定要好好的弘扬佛法,我一定要好好的善待信徒,我要报答师恩……,因为太虚大师说我「好、好、好」。所以,现在我提倡「三好运动」,鼓励大家实践「三好」,也不能说不与太虚大师这三个「好」字没有关系。
善言法语成就 结成累累果实
所谓三十里路不去应供,就会被批评为「懒比丘」,如果一个年轻学道者没有亲近百位左右的大德、法师,他的智慧思路不会广博;他的心湖里,也好比天没有降甘露,五湖四海也没有和他相通,怎么会不干涸呢?怎么能法海汇流呢?《八大人觉经》不也说要「广学多闻」,我们唱的〈四弘誓愿〉也是说「法门无量誓愿学」,如果自私执着、贡高我慢、自以为是,他怎么能有成就呢?虽然在佛门里也有所谓「无师智」,就是你成功了,没有经过老师的教导,你怎么会知道呢?例如,有的佛教学人,像「大迦『叶』」,他读「夜」,实际上要读「射」;像「维『那』师」,要读「挪」,他却读成「纳」;《金刚经》里的:「……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他读成「布」,实际上要读「否」……。假如没有广为参学,佛门伟大的学者要教育成功也就很困难了。
本书虽小,篇幅也不长,但这是大德们的金玉良言,是善知识的苦口婆心、好言懿语,希望藉由它的出版能扭转佛教的风气,是不是让古代所谓「佛法在恭敬中求」的精神能再恢复?
这本书出版的意义就这样产生,这许多善知识们的话,有的在你听来可能漫不经心、浮光掠影,就会等于印刷机没有印好,或者像收音机频道不同、音声不类;但我这一生,就是靠着这许多善言法语成长了自己。不过,假如你真是一块良田,这许多好的种子,播撒到你的八识田中,将来还怕不能结成累累的果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