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
11”
临近,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各大电商平台也在为
“
双
11”
加温预热。然而,通过对各大电商平台的调查,北京商报记者发现
“
双
11”
未必是全年中网购最便宜的时段,通过各种价格猫腻和标价手段,许多产品优惠后的售价甚至比平时还高。
“
双
11”
来了,它早已不是一家电商的狂欢,国内各大电商平台都在集体开展促销暖场活动。但满心欢喜的消费者却在
“
双
11”
的期待中发现了一些
“
秘密
”
。
一位消费者反映称,他在一家主力电商平台此前购买的一款德国
WOLL
品牌铁锅,在
“
双
11”
促销暖场活动中却价格大涨。
“
同款品牌铁锅
1
月促销价为
1088
元,
‘
双
11’
这一全年电商最大促销节日里,该款锅的价格却攀升至
1688
元。
”
在比价网站西贴网上,北京商报记者通过比较也发现,不少电商平台上的商品价格都出现在临时调高价格的现象。以一款广合奶油曲奇
800
克商品为例,
10
月
26
日的售价为
25.8
元,
10
月
28
日价格为
32.8
元,
10
月
31
日价格则调高到历史最高价
50
元。
在几个电商平台之间,通过价格比较也很容易发现虚假折扣的问题。例如:鲁花菜籽油
2L
装在一网购商城上的价格为
76.9
元,享受两件
5
折优惠,折后价为
38.45
元;但该规格商品在另外两家电商平台的标价仅
39.9
元。也就是说,两件
5
折促销,仅相当于其他平台的
9.6
折,且其他平台只需购买单件。
除了食用油外,包括卫生巾、燕麦片、亚麻籽油等多种生活用品、食品都不难发现类似情况。如高洁丝经典系列
280mm 8
片的商品,在一家平台的售价为
10.9
元,另一平台则售价
6.9
元;桂格即食燕麦片
700
克
/
袋售价
28
元,另两家电商平台的价格均低于该价格一半左右。
“5
折优惠
”
的字眼让不少消费者动心,却未真正享受到
5
折的效果。
《北京商报》昨日还曝光一起虚假折扣的典型案例。国内某电商平台的食用油存在“2升4升标价一样”的问题,其中2升装享受“两件五折优惠”,但优惠之后和没有优惠的4升装价格一样。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知名IT律师赵占领表示,该平台的上述行为属于虚假折扣。根据国家发改委此前发布的 《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显示,针对网络交易平台声称网站内所有或者部分商品开展促销活动,但网络商品经营者并未实际开展促销活动的情形属于价格欺诈行为,该平台与该商品经营者均涉嫌违规并应承担相关责任。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国内各大电商平台“双11”预售活动众多,商家也会准备丰富的不同金额的优惠券,消费者点击即可获取,但实际使用时会发现这些优惠券会有很多使用限制。而一些一元秒杀活动其实也存在猫腻,商家通过后台操作自己买走秒杀产品,给消费者以抢光的假象。一些黄牛也会通过秒杀软件刷新链接造成网络拥堵,消费者根本秒杀不到实惠的商品。这些看似的实惠,消费者享受起来并不容易。
此外,北京商报记者调查也发现,包括喵喵网等此前网上比价插件现已被大部分电商平台屏蔽,消费者想要获取电商平台商品的历史价格并不容易。
,商家与平台在促销之前提价或恢复原价也存在一定合理性,即商品在销售之前都会有定价,在平时经营也会进行折扣销售,消费者已经默许接受商品此时的价格。但参加
“
双
11”
这种年度规模性促销,若平台要求商家在原来折扣价的基础上再进行折扣,商家显然负担不起,因此也便出现打折促销前商家先恢复原价的现象。同时,赖阳也表示,若大促前恶意提价,消费者可到相关部门投诉,维护合法权益。
“
双
11”
防坑攻略
陷阱篇
■
警惕以次充好陷阱
一些网络平台上存在一类炒货商家,他们的商品从价格和图片上看起来都十足高大上,但实际上却是一些残次品。如果不小心购买到这类商品,一定要及时退货,不要犹豫。
■
警惕退款诈骗
很多不法商家看中抢购高峰期用户上网慢、网页打开慢、网银交易也比较迟钝的机会,借机告诉你单子出现
“
调单
”
、
“
卡单
”
等情况,并故意说没有收到款来欺诈客户。
■
法规依据:《关于规范网络零售价格行为的提醒书》标明的重点防范价格违法行为:虚构原价,不是本次促销活动前七日内最低交易价格;使用
“
仅限今日
”
、
“
今日特惠
”
、
“
明天涨价
”
等不实语言或者其他带有欺骗性、误导性的语言、文字、图片等标价。
■
:消费者可向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假冒伪劣产品照片、聊天记录、交易记录等,进行投诉或举报;一旦遇到网购诈骗,,或电话报警;消费者也可向消协投诉。
■
:消费者网购时可通过聊天工具获取卖家的真实身份、地址等信息。聊天记录、包裹的发货单等都可作为销售凭证,要注意保存。一旦商品出现毁损,买家可通过网络交易平台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