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游戏资讯>日本工艺:把已有的东西,做到最好,做到最长久

日本工艺:把已有的东西,做到最好,做到最长久

  • 2019-08-14 23:27:13



  • 日常


    安静之美




    不知道读者朋友有没有注意到,这些年,日本生活工艺逐渐在国内流行起来,或许是我们终于厌倦了快速、聒噪、浮华,开始需要这种日常、朴素、安静之美吧。

    一个星期前,因日本木工设计师三谷龍二和陶艺家安藤雅信著作中文版(分别是《木之匙》《美与生活》)先后面世,理想国和生活空间失物招领一起,邀请他们来中国,就生活工艺这一主题,在单向空间展开了一场对谈。

    这两位日本生活工艺的先驱者,给我的就是这种日常的力量。一些细节:签书时,在签名之外,在每本书上都缓慢而耐心地画上一幅画;细心地把套封摆弄整齐。而听他们对谈,仿佛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却能时刻感受到那种认真、谦和、沉潜。

    对谈很长,这里选取的是一些片段,谈及日本工艺的发展历程、两人自己的创作理念和感悟。


    【视觉·摄影·PHOTO GRAPHY】

    微信号:xiansheying




    把已有的东西,做到最好,做到最长久

    三谷龙二

    “我们在过去的时代,一件东西会用得非常长久,破了就会拿去补,拿去修。”


    1、 生活工艺是怎么来的?

    大概是距今四百多年前,日本文化史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他的名字叫村田初光,他曾经提出过“和汉之境”这个词。“和”就是指日本,“汉”就是指中国,他希望中日两国的文化可以有所交流。

    在这之后,距今一百五十年前,相对于东洋来说的西洋文化也到了日本,东西融合的过程大概持续了一百年以上,这对日本来说也是一个冲击。

    我相信传统工艺以及现在新的生活工艺,都是在这样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发展传承起来的。

    直到1970年代,这个时期,我们看到一种比较新的,应该说是全新的文化元素,就是日本的动漫,比如说大家所熟悉的手冢治虫,后来的宫崎峻等。另外在音乐方面也是70年代,我们开始刻意用日语来演唱一些爵士乐、摇滚乐歌曲。

    在这样的语言流上,从1970年代,我们开始在工艺制作的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动向。当然也许比起音乐、动漫来,工艺的方面可能要稍微的晚一点。

    所以到了70年代以后,“生活工艺”作为一个名词开始逐渐为人们知晓。


    2、 美好的东西就在我们的身边

    到了80年代的时候,开始出现了一个反转,西洋美术的概念不再起到统领的作用。那时候我接触到的一些杂志,以及无印良品这样的品牌,它们所推崇的一个概念是我不再愿意被别人来告诉我什么是好的,而是更加自由的选择,勇敢的说出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和自己认为喜欢的东西。它们在这一方面起到非常好的主导作用。

    另外还有一方面,还有另外一个名词,这个名词在日本不叫生活工艺,叫做“生活古董品”,就是说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可以应用的一些古董品。在这方面,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坂田先生,他所提出的观点:我就是要选用我的审美,我的感受,来选适合我的东西,而不是说让别人来选择。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和刚才所说的这些生活类的杂志,是有重合的。

    我们过去总是想好的东西在远方,认为外面的,特别是一些西洋美术的东西,它一定是最好的。但是我们在坂田先生这家店里发现了另外一个观点,其实日本国内有非常好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也就在我们的身边,所以我开始转变自己的思路,去发现和寻找身边的美。这种身边的美,对于我来说,就是我后来所做的生活工艺的一个起点。


    3、 我希望制作可以长久使用的东西

    我在制作东西的时候,信奉的一种原则是希望这件东西能够被长久的使用,不必去花太多的心思,或者是太多的保养就可以使用的。

    我所做的东西都是非常地贴近生活,就像我们平时,在衣着上穿衬衫、穿牛仔裤的感觉,它是非常轻松的,没有任何过多的矫饰。

    我们在过去的时代,一件东西会用得非常长久,破了就会拿去补,拿去修。但是现在的生活当中并不是这样,特别比如说一些电子制品,比如说手机,买了一段时间以后坏了,人家就告诉你换新的吧,没法修了,这个我觉得不是我们原来的生活方式,我还是觉得应该东西坏了,能够修的就是尽量修,可以继续使用。



    4、 它看起来是简谱的,是朴素的

    我住的房间非常小,是希望给自己一个一边生活一边思考的机会。我们在生活中会想,如果是这么小的家,我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比如说我们去旅行的时候,其实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一个小小的旅行箱就能装起来。

    因为它非常的小,有的人说是不是看起来非常的寒酸,我不是这样想的,我并不想让它变成寒酸的样子,我只是想让它看起来是简谱的,是朴素的。




    5、 我们需要一种发现的能力

    在过去,物质生活不是充分丰富的时代,我们曾经去做完全相同的东西,来供给给更多的人。当物质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之后,在我们面前可选择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也就是发生了一个选择多样性的变化。在这种过程中,出现了另外一个弊端,就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做取舍,该留什么,该舍什么。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新的视点,就是说我们要逐渐的具备一种能力,就是发现的能力。

    对我们来说,在这样的一个新生活中,我们如何去思考贴近生活的工艺,如何去思考在生活当中发现好的、美的东西,这些我想是我们接下来的课题。

    我们所提倡的生活工艺,它虽然是从一个造物的角度,只是做了一个非常小的一部分,我不知道这部分工作,它能够散发多大的力量,但是不管怎么样,要通过这部分工作所带来的力量,承担起某种跟社会的连接,承担起某种对社会的责任。



    6、 你只有具有技能,才具有不被替代性

    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我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在做什么,那时候我在剧团工作,也非常的辛苦,甚至每天都吃不饱,这也是我人生当中一个比较大的一个挫折。在有了这样挫折之后,我会觉得演艺、演出、剧团这样的事情,它其实比较缥缈虚无,我觉得我应该有一个更加能够握在自己手中的一项技能,来经营自己的生活。

    受到挫折之后,我们选择了一个解脱的方法就是去旅行。我从京都去松本,当时并没有太多人知道松本这个城市,我就想选择一个这样的地方待着,一天三餐,我都是在外面的便食店吃的,有的时候也会去一个爵士乐的酒吧。这样的日子大概持续了一个月左右,我有时候坐在店里就看到水管洗的餐盘冲出来的米粒,我不希望自己变成被水冲走的一颗米粒。

    那个时候我还感受到了一点,就是一个人的生活,真的会非常的艰辛。如果你一个人生活,不跟任何人交流,每日的时光就这样渐渐流淌过去,我觉得这大概不是我余生的样子,所以我又去转变自己的思路,希望多跟人接触,从中得到一些感悟。

    同时也是觉得,在人和人的交往过程当中,你会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你会发现你是被需要的,就像一个木头做的小勺子一样,因为你在这个世界上,你是被需要的,所以你才有你存在的意义。我希望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其实在演艺的学习过程当中,让我学会了另外一件事,其实刚才我的说法是有重合的地方,我们在演艺的行业,就是说这个人必须有一个技能。因为你只有具有技能,你才具有不被替代性。只有不被替代了,你在这条路上才能够走的长久。所以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就是有一种不可被替代的存在。

    所以在我的人生道路思考过程当中,并没有刻意的去寻求做木工,但是我自己的想法是明确的,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被需要的角色,一个有存在感的角色。在整个过程当中,我的想法并不刻意,好像只是我每日严谨的生活,在这个生活当中,我遇到了木工这个职业。

    在这样的一个物质时代,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虽然我们有了足够的自由度,那如何去把握自由度,以及如何去寻找我们所能够切身感受到充实感的生活,这一点也是需要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所以还是回到原来说的这句话,无论是多么细小的,多么微小的一件事情,只要它有被做的需要性,那你就去做这件事情,这样你就很容易实现你是一个被需要的角色。



    安藤雅信 著有《美与生活》

    “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我们需要真正去追求的,让我们有生活充实感的?其中有一点,可能就是不需要不断的去求新变异,而是要把一件已经有的东西,把它做到最好,做到最长久。”

    1、 这不应该是工艺本来所应该有的面貌

    我年轻的时候,大学学习的是美术大学雕刻专业,到了二十多岁的时候,我又对现代美术比较感兴趣。但是在现代美术创作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圈子的竞争非常厉害,我觉得这个对我来说太累了,而且我也没有一个自由创作的过程,所以我放弃了,回到家乡去做陶艺学徒。我想可能在传统的陶艺方面,是不是自己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一些专长。但实际上现实跟我想象的又有一定的距离,陶艺界也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地方。

    为什么我们每一个领域都是这样的竞争强烈,受到西洋美术学院派的影响?西洋美术学院派的美术分类其实是呈金字塔型的。比如说它会把绘画放在最高的位置,其次是雕刻,再次是一些设计类的。实际上在西洋美术学院派里面,并没有把工艺这个门类放在美术的范畴内,所以它是在整个层的最底端。但实际上日本国内又有很多工艺的存在,包括很多传统工艺。那么如何来改变工艺在整个日本社会当中的地位?这近一百年大家所努力做的事情,其实这个。

    在这样的一个体系当中,肯定会产生一个弊端,相信大家也非常能够理解,比如说在画廊或者在一些艺廊,作家为了提高自己,希望自己到这个金字塔的尖端去,那就不断地提高价格。比如说画廊在出售东西的时候就会说,你今天买什么画,可能三个月以后就是两万了,无论是作者本人也好,画廊也好,他们都会有这样的心态,这样就使工艺逐渐的偏离了我们的生活。大家会觉得这样的一个东西,它就应该是被保存起来,被观赏的,而不是在生活当中实际用来使用的。我觉得这不应该是工艺本来所应该有的面貌。


    2、 我们的器皿如何对应多样化的生活

    在三十年前,日本迎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从海外来了很多渡来的东西,这些从海外进口的东西,并不是原汁原味的来到日本,它有一定地加工和吸收。

    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会发现日本本国的生活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比如说在餐饮方面,过去一提到中国菜,大家能想起来的大概只有麻婆豆腐、饺子等。但是到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会有出现真的比较正宗的川菜,或者是粤菜。

    同样在意大利菜方面也是,我们过去只吃肉酱面,认为肉酱面就是所有的意大利菜,但实际上并不一样,我们今天会发现意大利有通心粉、蝴蝶面、扁面、宽面……选择会特别多。

    另外我们吃饭,过去是坐在榻榻米的坐席上,现在变成了桌子、椅子。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影响到我们在吃饭时候空间的改变,以及我们每一日生活时间分配的改变。还有一个很具体的改变,就是我们的器皿,如何来对应多样化的生活。


    3、 我希望自己去了解真正的日本是什么

    80年代,我在纽约,因为我那个时候的志向就是要从事现代美术创作。在那里我们遇到了日本人,他们去学布鲁斯音乐,穿着日本夏天便利的和服在做表演,我也遇到一些黑人的表演,看了之后,我总觉得无论日本人怎么样的努力,都没有黑人与生俱来的韵律感。同样的,在现代美术创作方面,我觉得我胜不了白人,我向他们低头了。

    有一次我在纽约的美术馆,看见了有一个关于日本展览的角落,在这个角落里我居然发现没有太多的当时日本人所推崇的东西,而是一些民艺作品。我突然发现,其实我自己对日本的了解非常少,所以我就毅然回到了日本,我希望自己去了解真正的日本是什么,我回国之后马上就学习了茶道。


    4、 我希望它是一个生活的空间

    我在学习日本茶道的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切身的感受,就是在茶室里面,它的光线非常的暗。在这种非常隐匿光的背景下,当我们的手可以去碰触一间器皿的时候,它会给你一种在别的空间内感受不到的感受。

    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想法,我希望自己经营的地方,它不是像美术馆一样,所有东西都是在一个无差别的展览陈列台上,就是很均等的,用一个聚光灯,去把它打在这件器皿上,让大家只是来欣赏。我希望它是一个,就像我们生活的空间,在这个生活的空间内,感受自然的光线,去陈列这件器皿。这就是为什么我后来找了一个古代的民居来做百草。


    5、 一个非常好的体验——迷路

    设计百草过程中,也应用到了我自己在生活当中的一些喜好和体验,比如说我非常喜欢去神社,或者是去寺院参观,另外茶道的日式庭园给了我非常好的一个体验——那就是迷路。

    土豆和栗子,你是不是会觉得栗子更好吃一点?是因为栗子要从带刺的外壳剥出来,剥掉它的硬皮,再来吃的时候,你花了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而土豆很简单,拿起来就可以吃。我也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把去百草的过程建筑的非常复杂,路非常的弯,入口非常的小,有的人从室内到百草的地点也会迷路,但是在历尽千辛万苦跋涉之后,找到的就是百草。这个时候,你的体验过程也许会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6、 旧物件也会给人非常好的感受

    在三谷先生的话中提到了坂田先生,的确是的,他有一家非常好的古道具店,叫做古道具坂田,在这里其实我第一次进去的时候,也是让我觉得耳目一新,因为我从来都没有看过有一家店,它居然可以这样自由的,这样充满想象的,这样充分的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我相信这个真的是日本可以介绍给世界的一个东西。

    举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说,他会把一些已经用的非常旧的抹布,把它整理起来,作为一种商品再出售。你可以在这个抹布上,看到一种生活上的痕迹和印记。没想到这些东西,当它被这样陈列起来的时候,它也是会给人非常好的感受,所以我觉得可以在坂田先生的思路上,在这个延长线上做一些和他的审美境界非常相似的东西。


    7、 把已有的东西,做到最好,做到最长久

    全世界大概有六十多亿的人口,要满足这么多的基数需求,如果是完全的手工艺作品,肯定是供不了这样的需求。

    工业制品,在这种需求下,它的产生有一定的必须性,但是工业制品的出发点,就是做更多的东西,卖出更多的东西。那么可不可以改变这样的视角,设计一个造型,或者是一个款式,它可以卖一百年,卖两百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其实有这样想法的设计师,在日本已经出现了。

    在这样一个时代,物质生活已经充分的发展,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台车,几乎每个人手上都会有一个智能手机。在这个时代,我们如何来看待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对我们来说才是真正充实的,我相信人们已经开始在逐渐的考虑。

    从生活最贴近的角度来出发,比如说我们的家具,我们穿的衣服,我们所用的食器,以及我们所吃的食品,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我们需要真正去追求的,让我们有生活充实感的。其中有一点,可能就是不需要不断的去求新变异,而是要把一件已经有的东西,把它做到最好,做到最长久。
    现场摄影:杨明
    其他图片分别来源自三谷龙二和安藤雅信


    《美与生活》

    安藤雅信  安藤明子 著 2016年3月出品

    日本陶作家安藤雅信著作集,以他与妻子共同创立的生活美学空间“百草”为切入点,去探讨艺术空间所应传达的意义,以及建筑与物及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倡导一种“率真面对寻常生活”且从“使用者”角度来开展创作活动的生活美学及工艺观念。

    文末收录了三篇对安藤夫妇的深入访谈,讲述了安藤从雕塑与音乐学习转向陶艺的并不顺利的人生历程,以及“艺廊百草”的诞生过程和夫妇俩为其注入的意义和理念,多面向展现了安藤夫妇对于民艺的深刻洞见和思考。


    NOTE:

    本期内容转自《 国画赏析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烦请原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艺术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做生活的艺术家

    不是让你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

    而是用你与生俱来的独特的天赋去设计属于你的生活


    摄影,绘画,设计,影印

    文艺生活的倡导者

    【 视 觉 · 摄 影 】

    微信号:xiansheying